- 閱讀權限
- 30
- 最後登錄
- 13-5-4
- 精華
- 0
- UID
- 878832
- 帖子
- 135
- 積分
- 377
- 註冊時間
- 07-5-4
- 在線時間
- 11 小時
  
- UID
- 878832
- 帖子
- 135
- 積分
- 377
- Good
- 0
- 註冊時間
- 07-5-4
- 在線時間
- 11 小時
|
原帖由 jhg938271 於 10-10-14 11:43 AM 發表 
有咩所謂姐 咁鬼執著
人地鍾意講卡通 你吹得佢漲??
卡通乎?動畫乎?必也正名乎?---淺談電研會的卡通分級 1998/07/04
(一)前言 .
自從電影在19世紀末誕生之後 , 它就成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娛樂之一 . 電影的原名是 Motion Picture , 意思是"會動的照片", 我們在今日看到的所有影片 , 不論是電視 , 電影 , 動畫等等 , 都是由一張張的照片組合而成的 . 一般電視影片是每秒30格 , 也就是我們看到每一分鐘的畫面 , 至少需要30張的照片所組合而成的 , 不過以人類 眼睛的最低接受度而言 , 每秒24張左右 , 就可以接受了 , 我們所看的電影就差不多是這個速度了 . 而我現在所要略談的動畫(Animation) , 每秒所需的張數是可以更低的 , 20張我們也可以看的津津有味 .
至於動畫是甚麼呢 ? 從字義上看 , 我把它解釋為"會動的圖畫" , 記得小時候會在課本角落上畫上連環的圖畫 , 一頁接著一頁 , 然後一口氣從頭翻到尾 , 這就是動畫的基本型式 . 所以動畫是一個以連續的圖畫 , 來製作的一種影片. 而動畫的包含範圍相當廣 , 時至今日 , 動畫的世界千奇百怪 , 因為它是一個幻想的世界和空間 , 從3D動畫到一 般小朋友收看的卡通 , 或是影像藝術家的影像動畫創作 , 黏土動畫 , 甚至是電視新聞的片頭LOGO都是動畫領域的東西 . 它是一個讓人類發想創意 , 天馬行空 , 暫離現實的一種媒體 , 或說是藝術型式也可以 .
(二)卡通乎?動畫乎?
在台灣 , 卡通和動畫的分界是相當模糊的 , 兩者常常被當成同一種東西 , 然而 , 卡通(Cartoon)只是動畫所包含的一種表現型式 ,然而卡通卻不足以代表動畫 , 是不等於動畫的 . 在傳統定義上 , 卡通是以賽璐璐片製作的連環圖畫影片 , 而其內容是以小孩子為對象 , 然而 , 近年來 , 電腦的興起 , 在繪圖功能上漸行強大 , 加上賽璐璐片是一種不甚環保的東西 , 因此 , 許多卡通已逐漸改成利用電腦來製作 , 例如著名的狄士尼就已經全數放棄賽璐璐片的製作方式 , 而已電腦來代替了.
不過 , 由於時代變遷 , 許多當初看狄士尼的"米老鼠"的小孩們 , 都已經長大了 , 因此又有了成人卡通的誕生 , 至此 , 筆者給卡通所下的一個定義是 , 以賽璐璐片或電腦製作 , 以連續的形式在電視播出者稱之. 而動畫除了製作的方式比卡通廣泛許多之外 , 動畫是不一定要透過電視這種媒體來播放的 , 它可以在電影院 (卡通也可以)或是以連翻書(通常20.30頁 , 是動畫呈現的最基本型式)等等之類的形式 . 動畫的創作方式及運用的材料是非常多變的 , 除了較常見的黏土動畫之外 , 尚有以撕畫(原用於美術創作)的方式 , 是不侷限於傳統的賽璐璐片和新興的電腦 . 不過這些較為特殊的手法多是出現於藝術工作者 , 或是一些獨立製片裡面 , 台灣每年的金馬獎影展均有不少的動畫片參展 , 是個可以開眼界 , 欣賞各種創意的一個影展 .
然而 , 日本是把動畫和卡通模糊了的一個地方, 在日本 , 有一種獨特的卡通 , 稱之為OVA , 全文為Original Video Animation , 意思是原創的錄影帶動畫 , 是透過錄影帶租店傳播 , 不得在電視上公開播映 . 然而這些所謂的 OVA , 內容和表現型式其實就是卡通 , 只因為不是在電視上公開播映 , 所以內容也擴及到成人的尺度 , 對象也就不限於小孩子了. 不過 , 筆者在翻閱多本日本雜誌後 , 發現在日本 , 似乎並沒有"卡通"這個名詞 , 一律是以動畫()來稱之 . 而台灣過去曾受日本50年的殖民地統治 , 在文化上 , 早就和日本有了不可磨滅的曖昧關係 , 因此在台灣 , 除了美國強權的狄士尼之外 , 日本的卡通算是最大宗 , 有最多的支持群 . 其餘的歐洲動畫 , 或是獨立製片的動畫作品 , 在台灣 , 幾乎是不受大多數人的青睞的 .
不過 , 之前說過 , 日本是以"動畫"來代替"卡通"這個名詞的 , 所以在台灣的日本卡通愛好者多稱呼自己是動畫迷 . 而實際上 , 也只能算是狹義的動畫迷 , 因為受到日本文化與其混淆的定義影響 , 在台灣 , 動畫也被視同與卡通般的 , 是一種給小孩子看的媒體 , 忽略了所謂真正的動畫定義 . 所以筆者在此仍以廣義的傳統定義來做區分 , 不稱呼為日本動畫迷 , 而為日本卡通迷 .
(三)台灣的媒體和電研會.
基於以上淺略的現象解析 , 向來在台灣電視介獨霸的3家電視台(TTV, CTS ,CTV) , 在卡通播映上也是按照這這種傳統的定義 , 然而由於日本的動畫和卡通定義無分界 , 內容上已經不是完全針對低年齡層 , 加上兩個國家 的社會性和民族性並不相同 , 所以常會出現播出卡通的時段並不合宜於這部卡通 , 所以說 , 卡通分級是一件必要的事 , 由於3台的守門人角色扮演的不算成功 ,
政府的電研會 , 在1998年6月底 , 公佈了一份台灣電視所播映的卡通分級結果 , 然而 , 分級的結果卻是讓大多數的日本卡通迷們為之倒彈 , 引起許多不滿 , 因為有多部被分級為兒童及青少年不宜的日本卡通 , 在日本的收視對象是低年齡層的小朋友 , 而電研會所列出的不宜理由 , 也過度的誇大 . 例如 , 被列為其中之一的"暴走兄弟" , 電研會所持的理由是不當描寫同性愛 , 事實上 , 這只是一部描寫迷你四驅車的卡通 , 雖然許多地方是有些誇張 , 但是絲毫沒有牽扯到所謂的同性愛 . 讓人懷疑電研會的分級委員們 , 是真的有看過 , 還是只是找碴 ? 筆者並不是為日本卡通迷說話 , 只是 , 筆者懷疑電研會此舉是否是在胡搞 ?
(四)政治的黑幕 ?
姑且不論其分級的正確性和結果的爭議性 , 筆者認為 , 光從電研會所採樣的卡通頻道和結果 , 筆者發現均集中於3台 , 屬於本土頻道和外來頻道者較少 , 簡單來說 , 似乎採樣並不齊全 . 例如以被評為不宜兒童的"亂馬1/2"為例 , TTV和衛視中文台均有播放 , 而在電研會的分級結果一文上 , 僅列出在TTV播映的時段 , 不見衛視中 文台五個中國字 . 在有線電視中 , 兩大日本卡通頻道首華和中都 , 首華未有卡通被評論到 , 中都僅有"魔域幽 靈"一部 ; 而另一個有播日本卡通的頻道緯來日本台也沒有 . 令人懷疑電研會這份分級做法的專業性在哪裡 ? 是否因為是這些頻道的老闆是政府高官 ? 抑或是他們的親戚 ? 當然 , 這只是筆者的臆測 , 做不得準 .
(五)魔彈論 .
1950年代的傳播魔彈論 , 是傳播效果無遠弗屆的代表 , 指傳播的內容會如手槍的子彈一般 , 準確的擊倒閱聽人(Audience觀眾和聽眾) . 筆者以為 , 電研會的分級準則應是以這古老的傳播理論為基礎 . 然而 , 筆者認為 現今的社會環境已然不同於過去 , 縱使魔彈論在某些傳播行為上仍頗具效力 , 但是 , 閱聽人仍是有能力自行 去選擇他所要接受的傳播內容 . 雖然小孩子的篩選能力會比較弱 , 可是 , 今日台灣社會資訊的傳遞相當快速 , 現在小孩子所處的環境固然比起以往更複雜 , 相對的 , 適應複雜的能力也就會跟著增強 , 這就是人類的進化之一 . 若僅以1950年代的魔彈論為準則 , 未妥善考慮其他的傳播效果論 , 以及台灣社會環境的真實情況 , 僅以學者之見 , 和不完整的取樣就貿然進節目分級 , 筆者以為電研會的公正性頗令大眾質疑 .
(六)分級是好事 ?
電視節目分級是一件好事 , 畢竟對於身為資訊守門人的媒體而言 , 這是預防節目內容 , 傳播給不適宜接受此類資訊的閱聽人 . 諸如電研會此類的機關 , 站出來主動替電視卡通節目做分級 , 也是值得鼓勵 . 因為 , 以筆者所見 , 台灣不論有線或無線的電視媒體 , 所播放的卡通 , 有許多的時段並不適宜 , 當然有些頻道業者也頗懂 得自律 . 因此 , 做分級 ,可以督促所有的頻道注意所謂卡通的分級 . 然而 , 電研會分級事件 , 很明顯地是一個政府單位胡搞瞎搞的結果 . 筆者也是看卡通長大的 , 也很喜歡看卡通 , 也支持電視卡通分級 . 但是 , 筆者並不茍同電研會的胡亂分級 , 在筆者看來 , 這像是一個胡來的無聊舉動 ,只會讓大眾多了一個笑話可講罷了 !
作者 : 會長seiko
日期 : 1998.07.04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