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上場國戰,
吳軍再度撤離司荊之地,
於北揚州重整旗鼓,
而蜀軍亦於國戰結束前夕乘亂取下宛城,
卻因此付出沉重代價,
吳軍兵起盧江,越徐州,直下琅琊,
三國再度陷入混戰。
如 果 你 想 觀 看 隱 藏 內 容 , 請 按 「 讚 好 」 或 「 回 覆 」 。 2000-2100:
戰號響起,吳軍雖被迫於北揚州出發,路程較遠,卻依然無阻吳軍重奪司州之興,以《飛羽》為首等團於北揚州出發,意圖
乘小路偷渡至司州;蜀國方面,竟毅然放棄既得宛城,轉而將重心放回青徐二州,只見琅琊港聚集大量蜀國主力軍,決意『
先安內後攘外』。
正當吳軍主力仍向司州進發之時,蜀軍已擁至琅琊像下,儘管《革命》軍團力拒強敵,仍然無法阻擋蜀軍傾國之軍力。未幾
,琅琊為蜀所收復。而《革命》團因時制宜,遊動於青、兗之間,繼而轉向東郡進攻,牽引蜀國全軍。蜀國分兵不暇,使吳
國北揚領地得以保存,而《革命》團且戰且走,不與蜀軍硬碰,避其鋒銳,更一度順勢推向陳留。
吳軍此刻已成功偷入司州,先由《榮耀》取得滎陽港,正式掀起司州爭霸戰的序幕。片刻,魏軍即率領精銳回防滎陽一帶,
只見吳軍未到魏先到,速度之快實令人驚訝。吳軍隨即分散前進,隱遁各處。
此時魏軍已知吳國大致動向,因而更密切關注各城發展,只見各地稍有風吹草動,即引來大批魏軍回防,情境可謂壯觀,而
『天網恢恢、百密一疏』,吳軍乘魏軍疏忽,攻下長安,並順勢推向漢中。
2100-2200:
國戰達至中段,吳軍已大體進入司州,魏軍以潼關作據點,意欲強行攻回長安,卻遭阻止。而吳軍此刻已攻至漢中城下,亦
未見有頑強抵抗,未幾,順利攻陷漢中。
魏軍此刻逐漸取得長安野戰控制權,吳軍再度四散而走,只見長安未失洛陽先失,《牛b團》再度攻下洛陽。魏軍大驚,加
緊進攻步伐,亦收復長安,繼而向漢中出發。吳軍與魏軍進行速度較勁,只見長安、漢中、洛陽、滎陽、弘農相繼易手多次
,而蜀軍亦再次乘吳魏混戰之時攻入司州。
戰期,滎陽出現蜀軍蹤影,雖被吳軍擊退卻引來一眾魏軍緊隨而至,滎陽再度失陷,而蜀亦再度侵占宛城等地,司州再現三
國亂戰之境。
國戰結束前夕,魏軍陸續攻陷所失各地,吳軍入司之計漸露敗跡。而蜀軍雖一度踏入司州之地,面對強魏依然無法抵擋,宛
城再度失陷。幸而《飛羽》軍團當機立斷,再次攻下滎陽,並迅速收復周遭各地,使魏軍無法及時集結。而北揚方面,吳軍
依舊於盧江起推進,直奔壽春,國戰正式結束。
總結:
是次國戰,吳軍起戰之初戰力雖集中,卻因策略未能獲得全功而功虧一簣,實屬可惜。至中段各團雖已陸續入司,卻因戰力
分散導使遭敵軍逐一擊破,而由於各軍團間交流、配合未臻完善而使各團無法再度集中,吳軍個人戰鬥力雖強,卻於軍團戰
鬥力不比魏蜀,可謂捨本逐末,願三國軍民共勉之。
[ 本帖最後由 奇犽 於 10-10-8 06:25 PM 編輯 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