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FUN論壇

 

 

搜索
2000FUN論壇 綜合論壇 聊天討論版 閒聊吹水區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返回列表 發新帖 回覆
樓主: trouble0615
go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[複製鏈接]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21#
發表於 23-12-11 07:36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21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。惠能即會祖意。三鼓入室。」



淺譯:

「祖以杖擊碓三下」:五祖拿著杖,看著碓子,敲了三下。杖就是柺杖,出家人年紀大了,行路用的,有一條 stick。這 stick很長的,就是虛老說的:「才得一籐活似龍,半敲風雨半敲空。」就是那個籐,活似龍那條棍,因為它彎彎曲曲,就像一條龍。你看!它敲風、敲雨,這個風雨,他要用柺杖來敲一敲;這虛空,他要用柺杖來敲一敲。這真是沒有事情,找事情幹!如果像果前這麼忙,他就沒有功夫去又敲風雨又敲空了。

「而去」:你知道他怎麼去的?就這個「去」,你若知道他怎麼去的,你就是明白了;你不知道他怎麼去,就要等我講給你聽。他這麼樣去的:把兩隻手,拿著柺杖,背在後邊,這麼樣子,看見沒有?這麼樣去的。就好像今天果逸跑香的時候,她手在後邊這麼背著;但是他有一條柺杖,也放到後邊。你說這是什麼意思?敲了三下碓,然後又這麼樣子走了。你懂了不懂啊?你不懂啊?我也不告訴你;你若懂,我也不說了!懂,也不告訴你;不懂,也不告訴你。

「惠能即會祖意」:六祖大師明白了;即會祖意,這就是明白了。

所以說講經,這個地方,我若不給你講,你不知道五祖是怎麼去的?他敲三下,是什麼意思呢?惠能就明白五祖大師的意思。

「三鼓入室」:他為什麼敲碓三下?這就教他晚間三更天的時候去。三鼓就是半夜十二點,這叫三更天。所以他用杖敲三下碓,這都叫無言說法,不需要講話。

所以我們打坐時,教人走路,就打兩槌魚,教你行起來。止靜,敲一下,就 stop,站住,這是無言說法。敲三下木魚,教你照顧話頭,教你用功,你自己用功,所以這都是無言說法。五祖敲這三下,就教他晚間三更天去。

為什麼掉背手,把柺杖放到後邊?柺杖本來應該在前邊指路的,他現在放到後邊。說:「你怎麼知道?」你怎麼不知道?我可就知道。

拐杖放到後邊,就是教六祖從後門進來,不要教旁人看見;這是五祖教六祖做祕密的行為:「你不要跑得那麼快,你就慢慢走都可以,晚間半夜的時侯,一步一步,慢慢從我後門進到我的房裏來。」要不然怎麼用「惠能即會祖意」呢?他會意,就是會得敲三下,教他三更天去;掉背手,就是教他從後面進去。

在這時候,總有幾句話,六祖一進去的時候,五祖就問:「喂,你幹什麼來著?」

六祖大師就說:「今天祖師您教我三更天來嘛!」

「是嗎?我叫你三更天來嗎?我怎麼忘了呢?你為什麼從後門來?你怎麼不從前邊來啊?」

六祖大師說:「您掉背手,教我從後門來啊!」

五祖哈哈笑,就說:「哈,你是不錯的,你是很有意思的。」

你若問我:「你怎麼知道這個事情?」

我就要問:「你怎麼不知道這個事情?」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。惠能即会祖意。三鼓入室。」



浅译:

「祖以杖击碓三下」:五祖拿着杖,看着碓子,敲了三下。杖就是柺杖,出家人年纪大了,行路用的,有一条 stick。这 stick很长的,就是虚老说的:「才得一藤活似龙,半敲风雨半敲空。」就是那个藤,活似龙那条棍,因为它弯弯曲曲,就像一条龙。你看!它敲风、敲雨,这个风雨,他要用柺杖来敲一敲;这虚空,他要用柺杖来敲一敲。这真是没有事情,找事情干!如果像果前这么忙,他就没有功夫去又敲风雨又敲空了。

「而去」:你知道他怎么去的?就这个「去」,你若知道他怎么去的,你就是明白了;你不知道他怎么去,就要等我讲给你听。他这么样去的:把两只手,拿着柺杖,背在后边,这么样子,看见没有?这么样去的。就好像今天果逸跑香的时候,她手在后边这么背着;但是他有一条柺杖,也放到后边。你说这是什么意思?敲了三下碓,然后又这么样子走了。你懂了不懂啊?你不懂啊?我也不告诉你;你若懂,我也不说了!懂,也不告诉你;不懂,也不告诉你。

「惠能即会祖意」:六祖大师明白了;即会祖意,这就是明白了。

所以说讲经,这个地方,我若不给你讲,你不知道五祖是怎么去的?他敲三下,是什么意思呢?惠能就明白五祖大师的意思。

「三鼓入室」:他为什么敲碓三下?这就教他晚间三更天的时候去。三鼓就是半夜十二点,这叫三更天。所以他用杖敲三下碓,这都叫无言说法,不需要讲话。

所以我们打坐时,教人走路,就打两槌鱼,教你行起来。止静,敲一下,就 stop,站住,这是无言说法。敲三下木鱼,教你照顾话头,教你用功,你自己用功,所以这都是无言说法。五祖敲这三下,就教他晚间三更天去。

为什么掉背手,把柺杖放到后边?柺杖本来应该在前边指路的,他现在放到后边。说:「你怎么知道?」你怎么不知道?我可就知道。

拐杖放到后边,就是教六祖从后门进来,不要教旁人看见;这是五祖教六祖做秘密的行为:「你不要跑得那么快,你就慢慢走都可以,晚间半夜的时候,一步一步,慢慢从我后门进到我的房里来。」要不然怎么用「惠能即会祖意」呢?他会意,就是会得敲三下,教他三更天去;掉背手,就是教他从后面进去。

在这时候,总有几句话,六祖一进去的时候,五祖就问:「喂,你干什么来着?」

六祖大师就说:「今天祖师您教我三更天来嘛!」

「是吗?我叫你三更天来吗?我怎么忘了呢?你为什么从后门来?你怎么不从前边来啊?」

六祖大师说:「您掉背手,教我从后门来啊!」

五祖哈哈笑,就说:「哈,你是不错的,你是很有意思的。」

你若问我:「你怎么知道这个事情?」

我就要问:「你怎么不知道这个事情?」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22#
發表於 23-12-11 07:37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22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以袈裟遮圍。不令人見。為說金剛經。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


淺譯:

「祖以袈裟遮圍」:五祖大師,看見六祖大師進來,於是乎去把門插上。那時候,窗戶不是玻璃的,是用紙糊的,五祖大師,還恐怕外邊有人看見六祖來,偷著在外面看,或者在外面偷聽,就用袈裟,他的袈裟很大的,把兩個人的頭,都包到一起。就像今天果逸在上面打坐,用條 blanket(毯子)把頭包上;但是這是兩個人,不是一個人。包上頭幹什麼呢?就在那裏面講《金剛經》。

你看!不像我給你們這麼公開講,五祖講《金剛經》,祕密地講,就教六祖怎麼樣才能成金剛不壞身。由一開始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更豁然大悟。這樣講法,是真不容易講,很憋氣的,把頭包上了布,不通氣;這樣講法,是不太好講的。

六祖大師說:「猶欠篩在。」這個就是說除糞,除見思的煩惱。說雖然知道用功的方法,但是對見思的煩惱,還沒有清除淨盡,這是「猶欠篩在」。還有,沒有人證明,雖然自己的功夫,用得登峰造極,爐火純青,到最好這種境地了,可是沒有經過明眼善知識的印證,這也叫「猶欠篩在」。

所以五祖大師聽他這樣講,就預備印證他的功夫。印證功夫,如果就告訴他:「你三更天到我那兒。」

或者「你到我房裏,我給你講講,我和你談一談。」當時我相信有其他的人在旁邊,五祖這樣一說,這個話很快地就會傳到神秀的耳朵裏去。神秀這一班黨徒如果知道,恐怕對於六祖又有不利;所以五祖大師就不講話,看看六祖大師的智慧怎麼樣?就敲碓三下,然後掉背著手,回到自己房裏去了。

那麼他這樣的舉動,六祖大師明白他的用意,可是其他的人如聾若啞,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?因為這是無聲說法。就是神秀的情報再快,甚至有無線電,安著radio,但是沒有聲音,你就沒有法子知道是怎麼回事?所以要點在這個地方,這我們應該知道的。

到房裏,又以袈裟遮圍,「不令人見」:不令其他的人看見。

「為說金剛經,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:為六祖大師講《金剛經》。

雖然說是講《金剛經》,這其中還說幾句最要緊的,我現在也告訴你們。因為我當時有雷達,所以有錄音機錄下來,以下是五祖和六祖的談話,我現在告訴你們;這是在唐朝的錄音機,不是現在的錄音機。怎麼說的呢?

五祖大師就說:「你想要成佛嗎?」

六祖大師說:「是!我是想要成佛,我不想做其他的事情,就唯求作佛。」

五祖大師說:「你的志願,是非常好的;但是你想要成佛,先要斷無明。這無明也就是生出見、思的煩惱。你想要斷這個見、思的煩惱,先要斷無明。無明就是事情發生,你不懂,你不明白,這叫無明。

好像人的生死,就是由情愛使人生死。你想要沒有情愛,就先要破無明;無明一破,你的見惑和思惑,也就都沒有了。這無明是生死的根本,你想要斷無明,了生死的根本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: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』無所住,無所住什麼啊?無所住這個情愛;你不住到情上,不住到愛上,你去欲斷愛,生死就會了。」

六祖大師一聽,豁然開悟,洞徹本來面目,說:「喔!原來就是這麼回事,這沒有什麼困難的,很容易。」所以他就開悟了。

以上是唐朝的錄音,現在我開開給你們聽。

修行、學習佛法,首先要把應無所住這個心再生出來。不住,就是不住於情,不住於愛。你要是住到情上,住到愛上,這就是無明,也就是生死。你不住於情,不住於愛,不住於有,不住於空,這就是中道。中道並不是沒有「有」,也不是離了空,也不是另外在情愛外邊,再找出來一部份;就是在這個上邊,就能把它變過來。

你變情和愛成為真正的般若智慧,這就是「覺」;你要是不變過來,這就是「迷」。迷和覺,就是一轉身的功夫。你只要能轉過身來,所謂「回頭轉面」,你一回頭就是。

所以中國有一句話說:「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。」你若能回頭,這就是涅槃,也就是彼岸。你要是不回頭,恣情縱欲,任著情愛去跑,愈跑愈遠,就是愈迷愈深;但是雖然深遠,你只要能一轉身,這就是頓悟。頓悟就是覺,你能覺,就是佛,你成佛了。

說:「那我成佛,沒有工作了,怎麼辦呢?就坐那兒,等著人給我燒香叩頭,這我覺得這沒有什麼意思。」那你可以再來做眾生啊!再來做眾生,和眾生做朋友,你度眾生都去成佛。成佛雖然說是沒有意思,但是他沒有煩惱,沒有憂愁。昨天講有個鬼,不願做人,說:

我今作鬼三千秋,也無煩惱也無愁

生公叫我為人去,只恐為人不到頭

那個鬼雖然沒有煩惱,沒有愁,但他是屬陰,佛是屬陽的。佛好像太陽光,鬼雖然是沒有煩惱,沒有愁,他盡是在晚間出現的。所以你好好算一算,你是願意做鬼啊?是願意作佛?願意做鬼,有情愛不要緊的;願意作佛,就要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以袈裟遮围。不令人见。为说金刚经。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


浅译:

「祖以袈裟遮围」:五祖大师,看见六祖大师进来,于是乎去把门插上。那时候,窗户不是玻璃的,是用纸糊的,五祖大师,还恐怕外边有人看见六祖来,偷着在外面看,或者在外面偷听,就用袈裟,他的袈裟很大的,把两个人的头,都包到一起。就像今天果逸在上面打坐,用条 blanket(毯子)把头包上;但是这是两个人,不是一个人。包上头干什么呢?就在那里面讲《金刚经》。

你看!不像我给你们这么公开讲,五祖讲《金刚经》,秘密地讲,就教六祖怎么样才能成金刚不坏身。由一开始,讲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更豁然大悟。这样讲法,是真不容易讲,很憋气的,把头包上了布,不通气;这样讲法,是不太好讲的。

六祖大师说:「犹欠筛在。」这个就是说除粪,除见思的烦恼。说虽然知道用功的方法,但是对见思的烦恼,还没有清除净尽,这是「犹欠筛在」。还有,没有人证明,虽然自己的功夫,用得登峰造极,炉火纯青,到最好这种境地了,可是没有经过明眼善知识的印证,这也叫「犹欠筛在」。

所以五祖大师听他这样讲,就预备印证他的功夫。印证功夫,如果就告诉他:「你三更天到我那儿。」

或者「你到我房里,我给你讲讲,我和你谈一谈。」当时我相信有其他的人在旁边,五祖这样一说,这个话很快地就会传到神秀的耳朵里去。神秀这一班党徒如果知道,恐怕对于六祖又有不利;所以五祖大师就不讲话,看看六祖大师的智慧怎么样?就敲碓三下,然后掉背着手,回到自己房里去了。

那么他这样的举动,六祖大师明白他的用意,可是其他的人如聋若哑,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?因为这是无声说法。就是神秀的情报再快,甚至有无线电,安着radio,但是没有声音,你就没有法子知道是怎么回事?所以要点在这个地方,这我们应该知道的。

到房里,又以袈裟遮围,「不令人见」:不令其他的人看见。

「为说金刚经,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:为六祖大师讲《金刚经》。

虽然说是讲《金刚经》,这其中还说几句最要紧的,我现在也告诉你们。因为我当时有雷达,所以有录音机录下来,以下是五祖和六祖的谈话,我现在告诉你们;这是在唐朝的录音机,不是现在的录音机。怎么说的呢?

五祖大师就说:「你想要成佛吗?」

六祖大师说:「是!我是想要成佛,我不想做其他的事情,就唯求作佛。」

五祖大师说:「你的志愿,是非常好的;但是你想要成佛,先要断无明。这无明也就是生出见、思的烦恼。你想要断这个见、思的烦恼,先要断无明。无明就是事情发生,你不懂,你不明白,这叫无明。

好像人的生死,就是由情爱使人生死。你想要没有情爱,就先要破无明;无明一破,你的见惑和思惑,也就都没有了。这无明是生死的根本,你想要断无明,了生死的根本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说的: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』无所住,无所住什么啊?无所住这个情爱;你不住到情上,不住到爱上,你去欲断爱,生死就会了。」

六祖大师一听,豁然开悟,洞彻本来面目,说:「喔!原来就是这么回事,这没有什么困难的,很容易。」所以他就开悟了。

以上是唐朝的录音,现在我开开给你们听。

修行、学习佛法,首先要把应无所住这个心再生出来。不住,就是不住于情,不住于爱。你要是住到情上,住到爱上,这就是无明,也就是生死。你不住于情,不住于爱,不住于有,不住于空,这就是中道。中道并不是没有「有」,也不是离了空,也不是另外在情爱外边,再找出来一部分;就是在这个上边,就能把它变过来。

你变情和爱成为真正的般若智慧,这就是「觉」;你要是不变过来,这就是「迷」。迷和觉,就是一转身的功夫。你只要能转过身来,所谓「回头转面」,你一回头就是。

所以中国有一句话说:「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」你若能回头,这就是涅槃,也就是彼岸。你要是不回头,恣情纵欲,任着情爱去跑,愈跑愈远,就是愈迷愈深;但是虽然深远,你只要能一转身,这就是顿悟。顿悟就是觉,你能觉,就是佛,你成佛了。

说:「那我成佛,没有工作了,怎么办呢?就坐那儿,等着人给我烧香叩头,这我觉得这没有什么意思。」那你可以再来做众生啊!再来做众生,和众生做朋友,你度众生都去成佛。成佛虽然说是没有意思,但是他没有烦恼,没有忧愁。昨天讲有个鬼,不愿做人,说:

我今作鬼三千秋,也无烦恼也无愁

生公叫我为人去,只恐为人不到头

那个鬼虽然没有烦恼,没有愁,但他是属阴,佛是属阳的。佛好像太阳光,鬼虽然是没有烦恼,没有愁,他尽是在晚间出现的。所以你好好算一算,你是愿意做鬼啊?是愿意作佛?愿意做鬼,有情爱不要紧的;愿意作佛,就要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23#
發表於 23-12-11 07:38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23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能言下大悟。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。遂啟和尚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。何期自性本不生滅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。何期自性本無動搖。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」



淺譯:

在五祖大師給六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你不要著住到情上,也不要著住到愛上,也不要著住到空上,也不要著住到有上,你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
「惠能言下大悟」:這時六祖大師豁然開悟。這個大悟,是徹始徹終,明白這個深般若的智慧。

因為他明白深般若的智慧,所以才「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」:他才知道心生萬法,也萬法唯心。一切萬法,原來都是自性所現。

「遂啟和尚」:他就對五祖大師說了。

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:他說,唉!我真沒想到啊,這個自性,本來是不垢不淨的,本來就是清淨的。

說不垢不淨,怎麼又說清淨呢?說清淨,是對著不清淨而言,才有這個清淨嘛!這個清淨,就是本體的樣子,因為沒有其他的名稱可以代表,所以就用清淨來代表了。這個清淨,並不是有染污,然後才清淨;這個清淨,是本來就清淨的。

「何期自性本不生滅」:他說我真想不到啊,自己本性,原來是不生不滅的。因為眾生有所執著,才有生有滅;若無所執著,生滅又從什麼地方生出來?又滅到什麼地方去呢?這生滅也就沒有了。

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:他說我真想不到,這個自性原來就是具足,無欠無餘的;也不多一點,也不少一點。在佛的份上,沒有添了一點點;在眾生的份上,也沒有少了一點點。

可是在眾生,就自己不認識。為什麼不認識呢?就是背覺合塵了,所以自己本有的家珍,自己就不認識了,就捨本逐末,捨根本而追求末梢,追求一切物質的享受,追求一切虛妄的快樂,追求一切假名假利。啊!這是太笨了!這是太愚癡了!唉!現在才知道自性本就具足一切的。

「何期自性本無動搖」:一切的眾生,顛顛倒倒,沒有定力,可是這個自性呢?我們人人的自性,這不是說六祖大師的自性,是這樣子,所有眾生的自性,都是不動不搖的,都是一樣的,都是平等平等的。

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:啊!真是想不到,萬法原來都是自性生出來的,這個自性包羅萬有,以前我真想不到,所以現在竟然證得這種的妙理!這真是妙不可言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能言下大悟。一切万法不离自性。遂启和尚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。何期自性本不生灭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。何期自性本无动摇。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」



浅译:

在五祖大师给六祖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你不要着住到情上,也不要着住到爱上,也不要着住到空上,也不要着住到有上,你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
「惠能言下大悟」:这时六祖大师豁然开悟。这个大悟,是彻始彻终,明白这个深般若的智慧。

因为他明白深般若的智慧,所以才「一切万法不离自性」:他才知道心生万法,也万法唯心。一切万法,原来都是自性所现。

「遂启和尚」:他就对五祖大师说了。

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」:他说,唉!我真没想到啊,这个自性,本来是不垢不净的,本来就是清净的。

说不垢不净,怎么又说清净呢?说清净,是对着不清净而言,才有这个清净嘛!这个清净,就是本体的样子,因为没有其他的名称可以代表,所以就用清净来代表了。这个清净,并不是有染污,然后才清净;这个清净,是本来就清净的。

「何期自性本不生灭」:他说我真想不到啊,自己本性,原来是不生不灭的。因为众生有所执着,才有生有灭;若无所执着,生灭又从什么地方生出来?又灭到什么地方去呢?这生灭也就没有了。

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:他说我真想不到,这个自性原来就是具足,无欠无余的;也不多一点,也不少一点。在佛的份上,没有添了一点点;在众生的份上,也没有少了一点点。

可是在众生,就自己不认识。为什么不认识呢?就是背觉合尘了,所以自己本有的家珍,自己就不认识了,就舍本逐末,舍根本而追求末梢,追求一切物质的享受,追求一切虚妄的快乐,追求一切假名假利。啊!这是太笨了!这是太愚痴了!唉!现在才知道自性本就具足一切的。

「何期自性本无动摇」:一切的众生,颠颠倒倒,没有定力,可是这个自性呢?我们人人的自性,这不是说六祖大师的自性,是这样子,所有众生的自性,都是不动不摇的,都是一样的,都是平等平等的。

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:啊!真是想不到,万法原来都是自性生出来的,这个自性包罗万有,以前我真想不到,所以现在竟然证得这种的妙理!这真是妙不可言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24#
發表於 23-12-11 05:15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24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知悟本性。謂惠能曰。不識本心。學法無益。若識自本心。見自本性。即名丈夫。天人師。佛。」



淺譯:

「祖知悟本性」:五祖大師,聽見六祖這樣一講,就知道六祖已經開悟,已經認識本來面目,已經知道自己的鼻孔是向下,還是向上?已經知道手向下指,是正、是倒?手向上指,是正、是倒?前天晚間問你們,手向下指是倒、向上指是正呢?還是向上指是倒、向下指是正?沒有人知道這個道理。有一個新來的人,就說他知道,但是也是不知道,為什麼呢?根本就沒有一個正,也沒有一個倒。六祖大師對這些問題,都清清楚楚;五祖大師知道他明白,悟自本性。



「謂惠能曰」:在袈裟裏,對六祖又說。

「不識本心」:若不認識自己的本心。

「學法無益」:學法沒有益處。



有句話說: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。」你若把心認識了,大地連一寸那麼多的土都沒有。都變成什麼呢?都變成黃金為地,七寶莊嚴。說:「那我看這不是嘛!」當然你看就不是,你沒有認識本心嘛!你沒有認識你自己的心,所以你看就不是;認識心了,看就是了。



好像你戴著眼鏡,眼鏡是紅色的,你看人就紅色;若是綠色的,你看人就都變成綠色;若是個黃色的,你看人統統都是黃的,一切都是黃的。因為你沒有認識你的心,所以看大地都是土。怎麼大地都是土?因為你自己裏邊的土太多了!什麼是你裏邊的土?就是你那些妄想雜念,那都是土。你若沒有妄想雜念,這個世界也沒有塵土了!所以你若不認識自己的本心,學法無益。



「若識自本心」:你若認識你自己的本心,是什麼樣子。



「見自本性」:你看見你自己的本性,是什麼顏色,是青黃赤白黑?還是長短方圓?是什麼樣子的?說有一個樣子,這是比喻,根本就沒有這個樣子。但是沒有樣子,你若認識才知道;你若不認識,你不能亂講的。



「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」:你要是認識本心,見自本性,就是大丈夫,也就是天上的導師,人間的導師,也就是佛。



我們現在若能認識自己的本心,見著自己的本性,那就是佛。因為眾生本來是佛,佛也本來是眾生來的。所以我們現在都有成佛的機會,只要認識自己的本心,見自本性,就有這個資格;要是不認識本心,沒有見著本性呢?那還要多多地研究佛法。

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知悟本性。谓惠能曰。不识本心。学法无益。若识自本心。见自本性。即名丈夫。天人师。佛。」



浅译:

「祖知悟本性」:五祖大师,听见六祖这样一讲,就知道六祖已经开悟,已经认识本来面目,已经知道自己的鼻孔是向下,还是向上?已经知道手向下指,是正、是倒?手向上指,是正、是倒?前天晚间问你们,手向下指是倒、向上指是正呢?还是向上指是倒、向下指是正?没有人知道这个道理。有一个新来的人,就说他知道,但是也是不知道,为什么呢?根本就没有一个正,也没有一个倒。六祖大师对这些问题,都清清楚楚;五祖大师知道他明白,悟自本性。



「谓惠能曰」:在袈裟里,对六祖又说。

「不识本心」:若不认识自己的本心。

「学法无益」:学法没有益处。



有句话说:「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。」你若把心认识了,大地连一寸那么多的土都没有。都变成什么呢?都变成黄金为地,七宝庄严。说:「那我看这不是嘛!」当然你看就不是,你没有认识本心嘛!你没有认识你自己的心,所以你看就不是;认识心了,看就是了。



好像你戴着眼镜,眼镜是红色的,你看人就红色;若是绿色的,你看人就都变成绿色;若是个黄色的,你看人统统都是黄的,一切都是黄的。因为你没有认识你的心,所以看大地都是土。怎么大地都是土?因为你自己里边的土太多了!什么是你里边的土?就是你那些妄想杂念,那都是土。你若没有妄想杂念,这个世界也没有尘土了!所以你若不认识自己的本心,学法无益。



「若识自本心」:你若认识你自己的本心,是什么样子。



「见自本性」:你看见你自己的本性,是什么颜色,是青黄赤白黑?还是长短方圆?是什么样子的?说有一个样子,这是比喻,根本就没有这个样子。但是没有样子,你若认识才知道;你若不认识,你不能乱讲的。



「即名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」:你要是认识本心,见自本性,就是大丈夫,也就是天上的导师,人间的导师,也就是佛。



我们现在若能认识自己的本心,见着自己的本性,那就是佛。因为众生本来是佛,佛也本来是众生来的。所以我们现在都有成佛的机会,只要认识自己的本心,见自本性,就有这个资格;要是不认识本心,没有见着本性呢?那还要多多地研究佛法。

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25#
發表於 23-12-11 05:17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25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三更受法。人盡不知。便傳頓教。及衣缽。云。汝為第六代祖。善自護念。廣度有情。流布將來。無令斷絕。聽吾偈曰。」



淺譯:

「三更受法」:在半夜的時候,半夜就是三更天。受法,六祖大師,得五祖傳授以心印心的妙法。

「人盡不知」:這個時候,內無心知,外無人知,乃至鬼神也不知道。

五祖大師「便傳頓教,及衣缽」:就把頓教的法門和衣缽,傳給六祖大師。衣,就是袈裟;缽,就是用來化緣的缽。

「云」:就說。

「汝為第六代祖」:說現在你就是第六代祖師。

到這個地方,你們想一想,學佛法是要認真踏實地去實行的,不是學口頭禪。說:「我學得會講經,我學得會說法,我學得會沒有理由,辨別出個理由來了!」或說:「哦!這不是真,也不是假,沒有真,也沒有假,這才是中道了義。」

學這一些口頭禪。實際上呢?實行一點也沒有,總想要爭第一,總有一些妒忌障礙,那就得不到做第六代的祖師了。好像神秀,他那一班人,都把他捧得高高的,以為這個第六代的祖師,一定能得到手,所以就預備心腹、黨徒,來為他各處探消息;如果五祖大師把衣缽傳給別人,就先把那個人殺了。

殊不知五祖是明眼的善知識,神秀一有這種心,他早就知道了,所以五祖:「我祕密地把這個六祖傳出去,不教你知道。你知道,就想殺了;這回我偷偷的傳給人。」所以在三更天,人盡不知,誰都不知道,便傳頓教及衣缽,吩咐說:「你就是第六代祖師了。」為什麼傳給他呢?因為六祖大師實實在在地行菩薩道,舂米給大家吃,幫著大家來用功辦道、來修行。

好像我們的道場,雖然沒有舂米的碓,但是有廚房;做廚房的人,也是行菩薩道。他作飯給大家吃,他變得方法好,做得很好吃的;可是我吃了,也不知道好或不好?因為我也不管,沒有時間來研究吃的問題。所以我今天問果前,說:「你吃,覺得有味道沒有?」他說他沒有工夫,我說他 very busy(很忙),忙得沒有工夫。行菩薩道的人,就是幫助人,無論在任何的場合,你能幫助人,都是菩薩道。

你不要障礙人,人有什麼好事,你要「君子成人之美」;好像今天我說有幾個人出家,問問有人反對沒有?我相信大約沒有人反對。所以這都是成人之美──不反對人出家,誰出家,我都贊成。

說:「可是你又反對呢?」我反對是怕麻煩,因為我若收了不好的徒弟,將來人家說:「喔!這是誰的徒弟呀?」害得我都沒面子,所以我要反對。聽清楚了嗎?但是因為大家都贊成,我一個人反對,這也要通過了;因為就我一個人不算,多數票才是決定嘛!我單單一個人,所以也就沒有用。

六祖大師,很容易就得到「六祖」這個祖師的地位,晚間沒人知道,所以也沒有人反對,五祖大師也不問,說:「你們大家是贊成?是反對?」沒有問,所以也沒有人反對,只要五祖許可就可以了。

「善自護念」:說「你啊!要好好地保護衣和缽呀!這是由釋迦牟尼佛,一代一代相傳下來的。」

「廣度有情」:你到世間上廣度有情,所有一切的人,你都應該度。

「流布將來」:你把佛法流布到盡未來際。

「無令斷絕」:你看五祖大師說:「無令斷絕啊!」這一句話,我相信五祖大師一定都要哭了。啊!很悲哀的,很擔心的,說:「你無令斷絕啊!」為什麼呢?我知道五祖大師是這樣。因為二祖臨到被人殺的時候,他說:「到第四代的時候,《楞伽經》就變成名相,就沒有人懂了!」所以他就哭起來。現在五祖大師,說「無令斷絕」,這個時候,心裏也有無窮的感慨,一定是:「啊!你要小心哪,要注意啊!不要馬馬虎虎的,不要拿事情不當一回事,這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,不要斷絕了。」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三更受法。人尽不知。便传顿教。及衣钵。云。汝为第六代祖。善自护念。广度有情。流布将来。无令断绝。听吾偈曰。」



浅译:

「三更受法」:在半夜的时候,半夜就是三更天。受法,六祖大师,得五祖传授以心印心的妙法。

「人尽不知」:这个时候,内无心知,外无人知,乃至鬼神也不知道。

五祖大师「便传顿教,及衣钵」:就把顿教的法门和衣钵,传给六祖大师。衣,就是袈裟;钵,就是用来化缘的钵。

「云」:就说。

「汝为第六代祖」:说现在你就是第六代祖师。

到这个地方,你们想一想,学佛法是要认真踏实地去实行的,不是学口头禅。说:「我学得会讲经,我学得会说法,我学得会没有理由,辨别出个理由来了!」或说:「哦!这不是真,也不是假,没有真,也没有假,这才是中道了义。」

学这一些口头禅。实际上呢?实行一点也没有,总想要争第一,总有一些妒忌障碍,那就得不到做第六代的祖师了。好像神秀,他那一班人,都把他捧得高高的,以为这个第六代的祖师,一定能得到手,所以就预备心腹、党徒,来为他各处探消息;如果五祖大师把衣钵传给别人,就先把那个人杀了。

殊不知五祖是明眼的善知识,神秀一有这种心,他早就知道了,所以五祖:「我秘密地把这个六祖传出去,不教你知道。你知道,就想杀了;这回我偷偷的传给人。」所以在三更天,人尽不知,谁都不知道,便传顿教及衣钵,吩咐说:「你就是第六代祖师了。」为什么传给他呢?因为六祖大师实实在在地行菩萨道,舂米给大家吃,帮着大家来用功办道、来修行。

好像我们的道场,虽然没有舂米的碓,但是有厨房;做厨房的人,也是行菩萨道。他作饭给大家吃,他变得方法好,做得很好吃的;可是我吃了,也不知道好或不好?因为我也不管,没有时间来研究吃的问题。所以我今天问果前,说:「你吃,觉得有味道没有?」他说他没有工夫,我说他 very busy(很忙),忙得没有工夫。行菩萨道的人,就是帮助人,无论在任何的场合,你能帮助人,都是菩萨道。

你不要障碍人,人有什么好事,你要「君子成人之美」;好像今天我说有几个人出家,问问有人反对没有?我相信大约没有人反对。所以这都是成人之美──不反对人出家,谁出家,我都赞成。

说:「可是你又反对呢?」我反对是怕麻烦,因为我若收了不好的徒弟,将来人家说:「喔!这是谁的徒弟呀?」害得我都没面子,所以我要反对。听清楚了吗?但是因为大家都赞成,我一个人反对,这也要通过了;因为就我一个人不算,多数票才是决定嘛!我单单一个人,所以也就没有用。

六祖大师,很容易就得到「六祖」这个祖师的地位,晚间没人知道,所以也没有人反对,五祖大师也不问,说:「你们大家是赞成?是反对?」没有问,所以也没有人反对,只要五祖许可就可以了。

「善自护念」:说「你啊!要好好地保护衣和钵呀!这是由释迦牟尼佛,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。」

「广度有情」:你到世间上广度有情,所有一切的人,你都应该度。

「流布将来」:你把佛法流布到尽未来际。

「无令断绝」:你看五祖大师说:「无令断绝啊!」这一句话,我相信五祖大师一定都要哭了。啊!很悲哀的,很担心的,说:「你无令断绝啊!」为什么呢?我知道五祖大师是这样。因为二祖临到被人杀的时候,他说:「到第四代的时候,《楞伽经》就变成名相,就没有人懂了!」所以他就哭起来。现在五祖大师,说「无令断绝」,这个时候,心里也有无穷的感慨,一定是:「啊!你要小心哪,要注意啊!不要马马虎虎的,不要拿事情不当一回事,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,不要断绝了。」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26#
發表於 23-12-11 05:18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26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

     無情即無種 無性亦無生」



淺譯:

這首偈頌,有很多講法。

「有情來下種」:就是我有一種慈愛的情,來種下種子。這個情就是慈悲;我有慈悲心這種的感情。來種下種子,就是我把佛法傳給你。

「因地果還生」:現在因為你,我傳法給你,就好像種子種到地下,果就會生出來。

「無情即無種」:如果沒有人傳給你法,也就沒有這個菩提的種子。

「無性亦無生」:沒有性,也就沒有生,這是一個講法。

還有一個講法,情就是感情也好,情愛也好;因為有情愛,才種下種子。好像我們這一班學佛法的人,不是親戚,就是朋友;親戚就有親戚的情感,朋友就有朋友的情感。因為有一點情感,所以大家來學佛法,種下這個菩提種子,這叫「有情來下種」。

「因地果還生」:地就是地方,有個地方,就會結果;果還生,生菩提果。有一塊地,就會生出菩提的果。

「無情即無種」,如果誰也不知道這個道場,也沒有人來學佛法,這叫無情即無種。

「無性亦無生」,也沒有一個佛性,也不會成佛。現在我們佛性也有,也要成佛。所以這首偈頌,怎樣講都有道理,你只要認為合乎法,就可以的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

     无情即无种 无性亦无生」



浅译:

「有情来下种」:就是我有一种慈爱的情,来种下种子。这个情就是慈悲;我有慈悲心这种的感情。来种下种子,就是我把佛法传给你。

「因地果还生」:现在因为你,我传法给你,就好像种子种到地下,果就会生出来。

「无情即无种」:如果没有人传给你法,也就没有这个菩提的种子。

「无性亦无生」:没有性,也就没有生,这是一个讲法。

还有一个讲法,情就是感情也好,情爱也好;因为有情爱,才种下种子。好像我们这一班学佛法的人,不是亲戚,就是朋友;亲戚就有亲戚的情感,朋友就有朋友的情感。因为有一点情感,所以大家来学佛法,种下这个菩提种子,这叫「有情来下种」。

「因地果还生」:地就是地方,有个地方,就会结果;果还生,生菩提果。有一块地,就会生出菩提的果。

「无情即无种」,如果谁也不知道这个道场,也没有人来学佛法,这叫无情即无种。

「无性亦无生」,也没有一个佛性,也不会成佛。现在我们佛性也有,也要成佛。所以这首偈颂,怎样讲都有道理,你只要认为合乎法,就可以的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27#
發表於 23-12-12 09:33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27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復曰。昔達摩大師。初來此土。人未之信。故傳此衣。以為信體。代代相承。法則以心傳心。皆令自悟自證。自古佛佛惟傳本體。師師密付本心。衣為爭端。止汝勿傳。若傳此衣。命如懸絲。汝須速去。恐人害汝。」



淺譯:

「祖復曰」:五祖又說。

「昔達摩大師」:說以前初祖菩提達摩。

「初來此土」:初次來到中國。

「人未之信」:人都不相信。

我以前不是講嗎?中國人看見印度人來,都叫他:「這個摩羅剎到中國來了!」都不恭敬他,誰也不認識他、不相信他。最初到中國三、五年的時候,沒有人認識他是祖師,人皆不信。

「故傳此衣」:所以才傳這個衣缽。

「以為信體」:做為一個證據。

「代代相承,法則以心傳心」:衣缽,不過是代表而已,其實佛法,是要以心傳心。

「皆令自悟自證」:都要他自己覺悟,自己證得。

「自古佛佛惟傳本體」:自古以來,所有的佛,都傳本體;本體也就是這個自性。

「師師密付本心」:師師的相承,也就是承這個本心。

「衣為爭端,止汝勿傳」:說衣呀,是爭的開始。

有衣,大家就互相爭,你想搶衣,做真的祖師;他也想偷衣,做假的祖師,為什麼呢?是他偷去的。那搶來的,怎麼搶來的?好像神秀在五祖那兒,就想要搶,就想要強迫五祖傳給他法,這就有威脅的性質。甚至你不傳給我法,你傳給他人,我就教他死。就有這種情形,所以這叫搶來的祖師。搶來的祖師,雖然是搶來的,但也是真祖師;偷來的呢?那就是假祖師。

這個衣,在四祖時,被人偷過三次;在五祖時,又被人偷過三次,但是可都沒有偷去。因為這也是一種菩薩的感應,不是他這樣不方便,就是那樣不方便;總而言之,沒偷去。在六祖管這個衣缽的時候,被人偷了六次,也都沒偷去。以後呢?這個衣缽被武則天硬要去了,以後又傳給誰,就不知道了。所以說衣是爭的開始,在教裏,就有爭奪的情形發生;從你這兒,以後就不要再傳這個衣了!

「若傳此衣,命如懸絲」:你如果還傳衣缽,命就像懸絲那麼危險。怎麼叫懸絲呢?就用一條線,吊上幾百斤那麼重的石頭,這一定要斷的嘛!所以五祖對六祖說。

「汝須速去」:你快點走啊,你快點離開此地!

「恐人害汝」:恐怕有人害你啊!

為什麼呢?五祖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神秀這一班人,如果知道五祖傳法給旁人,一定要殺了這人;所以叫六祖快一點逃跑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复曰。昔达摩大师。初来此土。人未之信。故传此衣。以为信体。代代相承。法则以心传心。皆令自悟自证。自古佛佛惟传本体。师师密付本心。衣为争端。止汝勿传。若传此衣。命如悬丝。汝须速去。恐人害汝。」



浅译:

「祖复曰」:五祖又说。

「昔达摩大师」:说以前初祖菩提达摩。

「初来此土」:初次来到中国。

「人未之信」:人都不相信。

我以前不是讲吗?中国人看见印度人来,都叫他:「这个摩罗刹到中国来了!」都不恭敬他,谁也不认识他、不相信他。最初到中国三、五年的时候,没有人认识他是祖师,人皆不信。

「故传此衣」:所以才传这个衣钵。

「以为信体」:做为一个证据。

「代代相承,法则以心传心」:衣钵,不过是代表而已,其实佛法,是要以心传心。

「皆令自悟自证」:都要他自己觉悟,自己证得。

「自古佛佛惟传本体」:自古以来,所有的佛,都传本体;本体也就是这个自性。

「师师密付本心」:师师的相承,也就是承这个本心。

「衣为争端,止汝勿传」:说衣呀,是争的开始。

有衣,大家就互相争,你想抢衣,做真的祖师;他也想偷衣,做假的祖师,为什么呢?是他偷去的。那抢来的,怎么抢来的?好像神秀在五祖那儿,就想要抢,就想要强迫五祖传给他法,这就有威胁的性质。甚至你不传给我法,你传给他人,我就教他死。就有这种情形,所以这叫抢来的祖师。抢来的祖师,虽然是抢来的,但也是真祖师;偷来的呢?那就是假祖师。

这个衣,在四祖时,被人偷过三次;在五祖时,又被人偷过三次,但是可都没有偷去。因为这也是一种菩萨的感应,不是他这样不方便,就是那样不方便;总而言之,没偷去。在六祖管这个衣钵的时候,被人偷了六次,也都没偷去。以后呢?这个衣钵被武则天硬要去了,以后又传给谁,就不知道了。所以说衣是争的开始,在教里,就有争夺的情形发生;从你这儿,以后就不要再传这个衣了!

「若传此衣,命如悬丝」:你如果还传衣钵,命就像悬丝那么危险。怎么叫悬丝呢?就用一条线,吊上几百斤那么重的石头,这一定要断的嘛!所以五祖对六祖说。

「汝须速去」:你快点走啊,你快点离开此地!

「恐人害汝」:恐怕有人害你啊!

为什么呢?五祖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神秀这一班人,如果知道五祖传法给旁人,一定要杀了这人;所以叫六祖快一点逃跑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28#
發表於 23-12-12 09:38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28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能啟曰。向甚處去。祖云。逢懷則止。遇會則藏。惠能三更領得衣缽。云。能本是南中人。素不知此山路。如何出得江口。五祖言。汝不須憂。吾自送汝。」



淺譯:

「惠能啟曰」:六祖大師對五祖說。

「向甚處去」:我到什麼地方去呢?

「祖云」:五祖就說了。逢懷則止」:懷呢?就是懷集縣,就是在廣西梧州。則止,說到那個地方,你就停止。

「遇會則藏」:會呢?就是四會,是個地名,現在叫新會。說你遇著這個會,就要藏起來,不要教人知道。

「惠能三更,領得衣缽」:六祖大師在三更天,得五祖把這個衣缽傳授給他。

「云」:六祖就說了。

「能本是南中人」:說我是南中人;南中就是南方人──廣東人。

「素不知此山路」:我平時沒有到外邊走過,這個山路,從什麼地方進來?從什麼地方出去?我已經忘了,我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可以走的?

「如何出得江口」:我怎麼樣出得江口呢?

「五祖言」:五祖大師就說。

「汝不須憂」:你不要擔心,不要憂愁。

「吾自送汝」:我自己親身送你去,你就會知道路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能启曰。向甚处去。祖云。逢怀则止。遇会则藏。惠能三更领得衣钵。云。能本是南中人。素不知此山路。如何出得江口。五祖言。汝不须忧。吾自送汝。」



浅译:

「惠能启曰」:六祖大师对五祖说。

「向甚处去」:我到什么地方去呢?

「祖云」:五祖就说了。逢怀则止」:怀呢?就是怀集县,就是在广西梧州。则止,说到那个地方,你就停止。

「遇会则藏」:会呢?就是四会,是个地名,现在叫新会。说你遇着这个会,就要藏起来,不要教人知道。

「惠能三更,领得衣钵」:六祖大师在三更天,得五祖把这个衣钵传授给他。

「云」:六祖就说了。

「能本是南中人」:说我是南中人;南中就是南方人──广东人。

「素不知此山路」:我平时没有到外边走过,这个山路,从什么地方进来?从什么地方出去?我已经忘了,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走的?

「如何出得江口」:我怎么样出得江口呢?

「五祖言」:五祖大师就说。

「汝不须忧」:你不要担心,不要忧愁。

「吾自送汝」:我自己亲身送你去,你就会知道路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29#
發表於 23-12-12 09:40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29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。祖令上船。五祖把艣自搖。惠能言。請和尚坐。弟子合搖艣。祖云。合是吾渡汝。惠能曰。迷時師度。悟了自度。」



淺譯:

「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」:五祖送六祖,送到九江驛。

怎麼叫「驛」呢?驛就是古來傳達書信的站,好像巴士站。這九江驛也是交通的一個站,或者郵信之類的,到那兒是一個總站,叫「九江驛」。

「祖令上船」:五祖大師,就使令六祖說:「你快上船!」

「五祖把艣」:五祖自己就把艣,就是擺船的那個櫓。

「自搖」:自己搖櫓來擺船。

「惠能言」:六祖大師就說。

「請和尚坐」:這和尚是最恭敬的一個稱呼。這個「尚」,本來是上下的「上」,就是最高尚的人。這個和尚,也就是師父的意思,也就是方丈的意思──方丈和尚。

「弟子合搖艣」:就說:「師父!請您坐下,我來搖櫓。」

「祖云」:五祖說。

「合是吾渡汝」:說「應該我渡你。」這師徒兩個人,在這兒客氣起來了,客氣說應該我渡你。

「惠能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。

「迷時師度」:是的!徒弟迷的時候,應該師父度徒弟。迷的時候,就是沒有開悟,沒有得到自性的本體,這個時候,應該師父來指示,修道用功,好開悟。

不要怕腿痛,怕腿痛,就不會開悟了;也不要怕辛苦,怕辛苦,也不會開悟的。所以六祖大師在黃梅那兒舂米,天天都是辛苦的,比任何人都辛苦;若不辛苦,他就不必腰上再馱一塊石頭來幫忙。六祖大師舂米的墜腰石,現在還在湖北憑茂山東山禪寺保存著呢!上邊刻著「惠能盧居士舂米的墜腰石」這幾個字。

他說「悟了自度」:開悟後,就應該自己度自己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祖相送直至九江驿边。祖令上船。五祖把橹自摇。惠能言。请和尚坐。弟子合摇橹。祖云。合是吾渡汝。惠能曰。迷时师度。悟了自度。」



浅译:

「祖相送直至九江驿边」:五祖送六祖,送到九江驿。

怎么叫「驿」呢?驿就是古来传达书信的站,好像公车站。这九江驿也是交通的一个站,或者邮信之类的,到那儿是一个总站,叫「九江驿」。

「祖令上船」:五祖大师,就使令六祖说:「你快上船!」

「五祖把橹」:五祖自己就把橹,就是摆船的那个橹。

「自摇」:自己摇橹来摆船。

「惠能言」:六祖大师就说。

「请和尚坐」:这和尚是最恭敬的一个称呼。这个「尚」,本来是上下的「上」,就是最高尚的人。这个和尚,也就是师父的意思,也就是方丈的意思──方丈和尚。

「弟子合摇橹」:就说:「师父!请您坐下,我来摇橹。」

「祖云」:五祖说。

「合是吾渡汝」:说「应该我渡你。」这师徒两个人,在这儿客气起来了,客气说应该我渡你。

「惠能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。

「迷时师度」:是的!徒弟迷的时候,应该师父度徒弟。迷的时候,就是没有开悟,没有得到自性的本体,这个时候,应该师父来指示,修道用功,好开悟。

不要怕腿痛,怕腿痛,就不会开悟了;也不要怕辛苦,怕辛苦,也不会开悟的。所以六祖大师在黄梅那儿舂米,天天都是辛苦的,比任何人都辛苦;若不辛苦,他就不必腰上再驮一块石头来帮忙。六祖大师舂米的坠腰石,现在还在湖北凭茂山东山禅寺保存着呢!上边刻着「惠能卢居士舂米的坠腰石」这几个字。

他说「悟了自度」:开悟后,就应该自己度自己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30#
發表於 23-12-12 06:27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30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度名雖一。用處不同。惠能生在邊方。語音不正。蒙師傳法。今已得悟。只合自性自度。祖云。如是如是。」



淺譯:

「度名雖一」:「度」這個名字,雖然是一個,都是個度。

可是「用處不同」:用途是兩樣。師父度徒弟,徒弟度師父,這用途不同的。

「惠能生在邊方」:說惠能我呀,生在邊地下賤的地方,是最沒有知識那個地方的人,所謂鄉下佬。

「語音不正」:講的話,語音也不正確,不是國語;一講廣東話 cantonese,沒有人聽得懂。

「蒙師傳法」:我得蒙師父傳給我佛法,這個心印妙法。

「今已得悟」:我現在已經開悟。這是真開悟,不是像現在的人,沒有開悟,說我開了悟;沒有證果,說我證了果,各處去騙人。

「只合自性自度」:我現在是應該自性自度。

現在五祖和六祖這也叫打機鋒。所以五祖說「合是吾度汝」,應該我來度你;六祖大師就說:「迷時師度,悟了自度。」現在自性自度,我自己度我自己性。



「祖云:如是、如是」:五祖大師聽他這麼樣講,啊!這個徒弟,真是先得我心,真是知道我的心!於是乎就說:「是這樣子,是這樣子。對的,你講得對了、對了!」



各位聽到沒有?這自性自度,就是你沒有明白誦〈楞嚴咒〉的時候,要有人教你誦;你已經會誦〈楞嚴咒〉了,要你自己教自己誦。不是人家勉強你說:「喔!你要誦〈楞嚴咒〉啊!」你還要人家這樣子去教,那就不是自性自度。你不必人家教你去誦〈楞嚴咒〉,你就誦〈楞嚴咒〉,這就是自性自度。你沒有明白念經的時候,要師父教你念經;等到你把經學會,就應該你自己念。不是要師父說:「哎!你今天念經沒念經哪?」不是這樣子的。



好像拜經,果前和果寧聽說智者大師在天臺山拜了十八年《楞嚴經》,又拜《法華經》,然後就開悟了;他們大約也想要開悟,所以也就天天晚間拜《法華經》。不論想開悟、不想開悟,這總是好的,這也叫自性自度。



還有,你有煩惱,師父教你不要有煩惱,這煩惱有火氣,最傷身體的,你要變過來!變什麼呢?變菩提。教你這個方法,你要自己變!你若不變,那還不是自性自度。你變了,噢!師父教我不要生煩惱,有人對我不好的時候,我也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;這一切的事情,都是鏡花水月嘛──鏡中的花,水裏的月──沒有實在的,如幻如化,如夢如露。啊!你這樣一想,煩惱也沒有了。遇著境界,你看得破、放得下,這就是自性自度。



還有,你有一些毛病,願意抽香煙。師父說抽香煙在修道上,是最沒有益處,你要把它戒了。有一個徒弟就說:「試試看!」果然就把它斷了。這一斷,就叫自性自度!有一個人學佛法,歡喜喝酒,學了佛法後,要把這喝酒的習氣斷了!你若斷了,這就叫自性自度;沒有斷,那沒有自性自度。說:「那我迷著,沒有開悟。」你若斷了,就是開悟;你不斷,就是迷。



開悟、不開悟,在你自己。你自己明白這個不對的事情,不做了,這就是開悟,這就是自性自度。你若不明白,說:「我吃迷幻藥,法師說不好,我就偏吃多一點,我再加倍;我以前吃一粒,現在吃五粒,看看這功效大一點,一定會開悟的。」吃大一點,毒死了!連命都搭上了!這就叫沒有自性自度。



你能自性自度,就是自己在沒有明白佛法以前,不妨做糊塗事;明白佛法之後,切記不可以再做糊塗事!你再做糊塗事,就是佛教的罪人。佛教罪人,怎麼樣呢?將來墮地獄,一點客氣都沒有的;因為你知法犯法,罪加三等。你明明知道,佛教是不應該做顛倒的事情,你還做顛倒的事情,這就一定下地獄的!你做,你下地獄;我做,我下地獄;他做,他下地獄。任何人也不能避免的,除非你不做。所以說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



旁人不能代替的!假使百千劫,你所造的業,無論殺業、盜業、淫業、妄語業、酒業,這殺盜淫妄酒,你造什麼業,將來就受什麼果報。所作的業若不能沒有的話,等到因緣成熟了,這個受果報的,就是自己!



我們現在講自性自度,這本來不是這麼簡單的。自性自度,就是要你把迷惑都斷了,把你的糞都除去;不要有一些個糞,在自己自性裏邊,這就叫自性自度。你要是自性裏頭糞除不淨,那你就是沒有自性自度。什麼是自性的糞呢?就是你那個顛倒妄想,那個無明煩惱,那個有漏習氣,這都叫自性的糞。你若能收拾乾淨,那你就叫自性自度了。



現在要說的,是我在其他地方講這一段經時,我也是這樣講:你造罪業,將來一定墮地獄;我造罪業墮地獄,他造罪業也墮地獄。有個人就很反對我的說法,說:「法師你講的,根本就沒有這麼回事。地獄在什麼地方?我從來就沒有看過,怎麼會墮地獄呢?即便有地獄,我也要試試看!」我就告訴他:「你試試看?你不試試,已經會墮地獄了;你試試,更會墮地獄。為什麼呢?那些墮地獄的人,都是試試看,試進去的,所以到現在想要出,也出不來了!」我希望還願意墮地獄的人,不要試試看。



那麼我們尤其要自性自度。什麼樣的人會自性自度呢?什麼樣的人都可以自性自度,但是要有智慧的。換一句話說,也就是有智慧的人,才能自性自度,若是愚癡的人,就不會自性自度。愚癡的人,不單不能自性自度,就是有人教他自性自度,他也不聽的。好像狗,你如果教牠不要咬人,牠見到人,還是咬;你打牠一頓,再見到人,牠還是咬。



為什麼呢?牠就是那種愚癡的性,不懂人性。貓,你教牠不要捉老鼠,說:「對老鼠,你要戒殺放生,你不要捉老鼠。」牠再見到老鼠,還一樣捉。老鼠,你教牠不要偷東西;到時候,牠還要偷東西吃。偷著抽香煙、偷著喝燒酒,這都是不明白的。



真正明白的,就不會做糊塗事;真正糊塗的,也不會做明白事。所以自性自度,還是要自己去自己的毛病,師父不能天天看著你;不能說,哦!你走一步,師父跟一步,走兩步,跟兩步,看著你不要做錯事。不是這樣子的。這自性自度,大概的意思,是這樣子的;若詳細說,那可無窮無盡,盡未來際說不完。

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度名虽一。用处不同。惠能生在边方。语音不正。蒙师传法。今已得悟。只合自性自度。祖云。如是如是。」



浅译:

「度名虽一」:「度」这个名字,虽然是一个,都是个度。

可是「用处不同」:用途是两样。师父度徒弟,徒弟度师父,这用途不同的。

「惠能生在边方」:说惠能我呀,生在边地下贱的地方,是最没有知识那个地方的人,所谓乡下佬。

「语音不正」:讲的话,语音也不正确,不是国语;一讲广东话 cantonese,没有人听得懂。

「蒙师传法」:我得蒙师父传给我佛法,这个心印妙法。

「今已得悟」:我现在已经开悟。这是真开悟,不是像现在的人,没有开悟,说我开了悟;没有证果,说我证了果,各处去骗人。

「只合自性自度」:我现在是应该自性自度。

现在五祖和六祖这也叫打机锋。所以五祖说「合是吾度汝」,应该我来度你;六祖大师就说:「迷时师度,悟了自度。」现在自性自度,我自己度我自己性。



「祖云:如是如是」:五祖大师听他这么样讲,啊!这个徒弟,真是先得我心,真是知道我的心!于是乎就说:「是这样子,是这样子。对的,你讲得对了、对了!」



各位听到没有?这自性自度,就是你没有明白诵〈楞严咒〉的时候,要有人教你诵;你已经会诵〈楞严咒〉了,要你自己教自己诵。不是人家勉强你说:「喔!你要诵〈楞严咒〉啊!」你还要人家这样子去教,那就不是自性自度。你不必人家教你去诵〈楞严咒〉,你就诵〈楞严咒〉,这就是自性自度。你没有明白念经的时候,要师父教你念经;等到你把经学会,就应该你自己念。不是要师父说:「哎!你今天念经没念经哪?」不是这样子的。



好像拜经,果前和果宁听说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拜了十八年《楞严经》,又拜《法华经》,然后就开悟了;他们大约也想要开悟,所以也就天天晚间拜《法华经》。不论想开悟、不想开悟,这总是好的,这也叫自性自度。



还有,你有烦恼,师父教你不要有烦恼,这烦恼有火气,最伤身体的,你要变过来!变什么呢?变菩提。教你这个方法,你要自己变!你若不变,那还不是自性自度。你变了,噢!师父教我不要生烦恼,有人对我不好的时候,我也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;这一切的事情,都是镜花水月嘛──镜中的花,水里的月──没有实在的,如幻如化,如梦如露。啊!你这样一想,烦恼也没有了。遇着境界,你看得破、放得下,这就是自性自度。



还有,你有一些毛病,愿意抽香烟。师父说抽香烟在修道上,是最没有益处,你要把它戒了。有一个徒弟就说:「试试看!」果然就把它断了。这一断,就叫自性自度!有一个人学佛法,欢喜喝酒,学了佛法后,要把这喝酒的习气断了!你若断了,这就叫自性自度;没有断,那没有自性自度。说:「那我迷着,没有开悟。」你若断了,就是开悟;你不断,就是迷。



开悟、不开悟,在你自己。你自己明白这个不对的事情,不做了,这就是开悟,这就是自性自度。你若不明白,说:「我吃迷幻药,法师说不好,我就偏吃多一点,我再加倍;我以前吃一粒,现在吃五粒,看看这功效大一点,一定会开悟的。」吃大一点,毒死了!连命都搭上了!这就叫没有自性自度。



你能自性自度,就是自己在没有明白佛法以前,不妨做糊涂事;明白佛法之后,切记不可以再做糊涂事!你再做糊涂事,就是佛教的罪人。佛教罪人,怎么样呢?将来堕地狱,一点客气都没有的;因为你知法犯法,罪加三等。你明明知道,佛教是不应该做颠倒的事情,你还做颠倒的事情,这就一定下地狱的!你做,你下地狱;我做,我下地狱;他做,他下地狱。任何人也不能避免的,除非你不做。所以说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」



旁人不能代替的!假使百千劫,你所造的业,无论杀业、盗业、淫业、妄语业、酒业,这杀盗淫妄酒,你造什么业,将来就受什么果报。所作的业若不能没有的话,等到因缘成熟了,这个受果报的,就是自己!



我们现在讲自性自度,这本来不是这么简单的。自性自度,就是要你把迷惑都断了,把你的粪都除去;不要有一些个粪,在自己自性里边,这就叫自性自度。你要是自性里头粪除不净,那你就是没有自性自度。什么是自性的粪呢?就是你那个颠倒妄想,那个无明烦恼,那个有漏习气,这都叫自性的粪。你若能收拾干净,那你就叫自性自度了。



现在要说的,是我在其他地方讲这一段经时,我也是这样讲:你造罪业,将来一定堕地狱;我造罪业堕地狱,他造罪业也堕地狱。有个人就很反对我的说法,说:「法师你讲的,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。地狱在什么地方?我从来就没有看过,怎么会堕地狱呢?即便有地狱,我也要试试看!」我就告诉他:「你试试看?你不试试,已经会堕地狱了;你试试,更会堕地狱。为什么呢?那些堕地狱的人,都是试试看,试进去的,所以到现在想要出,也出不来了!」我希望还愿意堕地狱的人,不要试试看。



那么我们尤其要自性自度。什么样的人会自性自度呢?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自性自度,但是要有智慧的。换一句话说,也就是有智慧的人,才能自性自度,若是愚痴的人,就不会自性自度。愚痴的人,不单不能自性自度,就是有人教他自性自度,他也不听的。好像狗,你如果教它不要咬人,它见到人,还是咬;你打它一顿,再见到人,它还是咬。



为什么呢?它就是那种愚痴的性,不懂人性。猫,你教它不要捉老鼠,说:「对老鼠,你要戒杀放生,你不要捉老鼠。」它再见到老鼠,还一样捉。老鼠,你教它不要偷东西;到时候,它还要偷东西吃。偷着抽香烟、偷着喝烧酒,这都是不明白的。



真正明白的,就不会做糊涂事;真正糊涂的,也不会做明白事。所以自性自度,还是要自己去自己的毛病,师父不能天天看着你;不能说,哦!你走一步,师父跟一步,走两步,跟两步,看着你不要做错事。不是这样子的。这自性自度,大概的意思,是这样子的;若详细说,那可无穷无尽,尽未来际说不完。

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31#
發表於 23-12-12 06:29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31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以後佛法。由汝大行。汝去三年。吾方逝世。汝今好去。努力向南。不宜速說。佛法難起。」



淺譯:

「以後佛法,由汝大行」:以後的佛法,是由你身上來發揚光大啊!

「汝去三年」:你走了三年之後。

「吾方逝世」:因為我的法已經傳出去,三年後,我就要入涅槃。

「汝今好去」:你現在好好地向前努力精進。

這時五祖一定也告訴他:「切記!切記!你不要懶惰。你若懶惰,那就沒有用囉!」所以叫「好去」,不要「壞去」。

就是教你不要抽煙、不要喝酒、不要吃迷幻藥,要自己把自己的糞,都除去。要好好的,不要弄壞;把你身體弄壞了,你想修行,也不能修!我講這話,有一個人,不願意聽;不願意聽,我也這麼講。好去,好去,好好地去!

「努力向南」:你努力向南方走去,好好的。你要韜光晦跡,養精蓄銳。韜光,就是把你的光收起來,不要盡放光,不要令你的光,被人看見。晦跡,你藏起來。養精蓄銳,就像軍隊似的,你養成了一支精銳的部隊,將來戰無不勝,攻無不取;和誰一作戰,就打勝了,一攻城,就把城也給攻下。

「不宜速說」:你不要得到法,就想:「趕快,我去弘揚佛法,教化眾生!」

「佛法難起」:佛法從難的地方,才能興起來,愈難愈好。

所以你們將來到臺灣受戒去,不要怕難,最好他們做不到的事情,你都能做得到。不是說人家不打人,你就打人;人家不罵人,你罵人,不是這樣。要怎麼樣?要給你們美國人做一個榜樣;教中國人都向美國的和尚來學習,那就是你們的光榮了。

你只要不怕苦,就可以;你若怕苦、懶惰,就不可以的。佛法是從難的地方興起來的,愈難愈好。所以我們一天到晚這樣辛苦,這也很難啊!很難,你做得到,那你就是開智慧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以后佛法。由汝大行。汝去三年。吾方逝世。汝今好去。努力向南。不宜速说。佛法难起。」



浅译:

「以后佛法,由汝大行」:以后的佛法,是由你身上来发扬光大啊!

「汝去三年」:你走了三年之后。

「吾方逝世」:因为我的法已经传出去,三年后,我就要入涅槃。

「汝今好去」:你现在好好地向前努力精进。

这时五祖一定也告诉他:「切记!切记!你不要懒惰。你若懒惰,那就没有用啰!」所以叫「好去」,不要「坏去」。

就是教你不要抽烟、不要喝酒、不要吃迷幻药,要自己把自己的粪,都除去。要好好的,不要弄坏;把你身体弄坏了,你想修行,也不能修!我讲这话,有一个人,不愿意听;不愿意听,我也这么讲。好去,好去,好好地去!

「努力向南」:你努力向南方走去,好好的。你要韬光晦迹,养精蓄锐。韬光,就是把你的光收起来,不要尽放光,不要令你的光,被人看见。晦迹,你藏起来。养精蓄锐,就像军队似的,你养成了一支精锐的部队,将来战无不胜,攻无不取;和谁一作战,就打胜了,一攻城,就把城也给攻下。

「不宜速说」:你不要得到法,就想:「赶快,我去弘扬佛法,教化众生!」

「佛法难起」:佛法从难的地方,才能兴起来,愈难愈好。

所以你们将来到台湾受戒去,不要怕难,最好他们做不到的事情,你都能做得到。不是说人家不打人,你就打人;人家不骂人,你骂人,不是这样。要怎么样?要给你们美国人做一个榜样;教中国人都向美国的和尚来学习,那就是你们的光荣了。

你只要不怕苦,就可以;你若怕苦、懒惰,就不可以的。佛法是从难的地方兴起来的,愈难愈好。所以我们一天到晚这样辛苦,这也很难啊!很难,你做得到,那你就是开智慧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32#
發表於 23-12-12 06:31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32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能辭違祖已。發足南行。兩月中間。至大庾嶺。五祖歸,數日不上堂。眾疑。詣問曰。和尚少病少惱否。曰。病即無。衣法已南矣。問。誰人傳授。曰。能者得之。眾乃知焉。逐後數百人來。欲奪衣缽。」



淺譯:

「惠能辭違祖已」:六祖大師辭別五祖。離開五祖,這叫違,就是違背的意思,就是沒有在五祖的面前親承供養,所以這叫「辭違」。已,這完了之後。

「發足南行」:於是乎,他就向南邊走去,從憑茂山經九江驛,向南邊回廣東來了。

「兩月中間」:經過兩個多月。

「至大庾嶺」:到南雄和廣東分界的地方,叫大庾嶺。

「五祖歸,數日不上堂」:五祖回去後,到他自己房裏,很多天沒有上堂給大家說法。上堂,說法是上堂;過齋堂去吃飯,也叫上堂。

「眾疑,詣問曰」:大眾都生了懷疑,就到五祖那個方丈裏邊去問了。

說「和尚少病少惱否」:方丈和尚,你沒有病吧?也沒有生什麼煩惱吧?

「曰:病即無」:五祖就說,病嘛,沒有什麼病。

「衣法已南矣」:可是我的衣缽、佛法,已經向南方傳去了。你們現在可以都散去囉!現在我這個地方沒有佛法了,我要退休了!

問:「誰人傳授」:這些弟子就問,傳給誰了?

「曰:能者得之」:五祖說,最有能力、最有本領的人,他得去了。誰有能力,誰就得去了。

那麼在當時,「眾乃知焉」:大家就知道是六祖惠能大師得到衣法了。

怎麼知道的呢?因為當時有一些人,也不是很愚癡的,都有一點聰明。五祖說,能者得之。其中就有一個法如師,以前一開始我講,五祖傳給十個人,教他們各在一方,做一方的法主,其中不有一個法如師?

法如一聽五祖說:「能者得之。」他說:「哦!這是廣東那個獦獠啊!那個盧惠能居士得去了。啊,這奇怪了!」大家在下邊就反對:「不行不行,怎麼可以傳給他呢?我們大家後邊去追,把它搶回來。」

於是乎,喔!

「逐後數百人來」:在後面就追趕六祖,有數百人。你看看這個勢力大不大?有幾百人在後面追。

「欲奪衣缽」:想把衣缽搶回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能辞违祖已。发足南行。两月中间。至大庾岭。五祖归,数日不上堂。众疑。诣问曰。和尚少病少恼否。曰。病即无。衣法已南矣。问。谁人传授。曰。能者得之。众乃知焉。逐后数百人来。欲夺衣钵。」



浅译:

「惠能辞违祖已」:六祖大师辞别五祖。离开五祖,这叫违,就是违背的意思,就是没有在五祖的面前亲承供养,所以这叫「辞违」。已,这完了之后。

「发足南行」:于是乎,他就向南边走去,从凭茂山经九江驿,向南边回广东来了。

「两月中间」:经过两个多月。

「至大庾岭」:到南雄和广东分界的地方,叫大庾岭。

「五祖归,数日不上堂」:五祖回去后,到他自己房里,很多天没有上堂给大家说法。上堂,说法是上堂;过斋堂去吃饭,也叫上堂。

「众疑,诣问曰」:大众都生了怀疑,就到五祖那个方丈里边去问了。

说「和尚少病少恼否」:方丈和尚,你没有病吧?也没有生什么烦恼吧?

「曰:病即无」:五祖就说,病嘛,没有什么病。

「衣法已南矣」:可是我的衣钵、佛法,已经向南方传去了。你们现在可以都散去啰!现在我这个地方没有佛法了,我要退休了!

问:「谁人传授」:这些弟子就问,传给谁了?

「曰:能者得之」:五祖说,最有能力、最有本领的人,他得去了。谁有能力,谁就得去了。

那么在当时,「众乃知焉」:大家就知道是六祖惠能大师得到衣法了。

怎么知道的呢?因为当时有一些人,也不是很愚痴的,都有一点聪明。五祖说,能者得之。其中就有一个法如师,以前一开始我讲,五祖传给十个人,教他们各在一方,做一方的法主,其中不有一个法如师?

法如一听五祖说:「能者得之。」他说:「哦!这是广东那个獦獠啊!那个卢惠能居士得去了。啊,这奇怪了!」大家在下边就反对:「不行不行,怎么可以传给他呢?我们大家后边去追,把它抢回来。」

于是乎,喔!

「逐后数百人来」:在后面就追赶六祖,有数百人。你看看这个势力大不大?有几百人在后面追。

「欲夺衣钵」:想把衣钵抢回来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33#
發表於 23-12-13 10:21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33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一僧俗姓陳。名惠明。先是四品將軍。性行麤糙。極意參尋。為眾人先。趁及惠能。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。曰。此衣表信。可力爭耶。能隱草莽中。惠明至。提掇不動。乃喚云。行者。行者。我為法來。不為衣來。」



淺譯:

各位想一想,五祖把衣缽傳給獦獠,所以這些人都抱不平了:「怎麼可以傳給他?這個太……,我們跟著學了這麼多年,都不傳給我們,大約五祖頭腦不清楚,所以不知道怎樣就傳給這一個獦獠了。他怎麼可以做第六代祖師呢?我們一定要把衣缽搶回來。」於是乎,神秀的黨徒有幾百人,就要去用武力來解決這衣缽的問題,說是五祖傳錯了,不應該傳給他。

這時,「一僧俗姓陳,名惠明」:就有一個和尚,在家姓陳,名字叫惠明。

「先是四品將軍」:以前做過四品將軍;四品的將軍,也不大也不小了。

「性行麤糙」:他的性情,非常地麤。怎麼叫麤呢?就是不斯文,一點學問的樣子都沒有,是大粗人;中國有一句說「大老粗」,就是那種的人。

大老粗,一點學識也沒有,除非不講話,一講話先罵人;罵完了,你若不聽,他就打,就是這麼一把手。但是他力量可大,幾百斤的石頭,他一拳可以打碎。因為他有這麼大的本領,所以做到四品的將軍。他生來又有特別的技能,什麼特別技能呢?中國人叫「飛毛腿」,腿上生了很多毛,跑得非常快。一天他可以跑二百里路;普通人一天只走一百多里路,他可以走得比人快一倍,他有這個本事。

「極意參尋」:這回,他發了心:「我一定把衣缽搶回來!搶回這衣缽,一定就是我的了!誰力量大,就是誰的。」他就想去搶衣缽。極意參尋,就是說他盡快地跑。

「為眾人先」:跑到這幾百人前頭。

「趁及惠能」:你看,喔!就給他攆上,追到惠能。惠能一看,後面這個大老粗跑上來了,他當時心裏也有一點恐慌了。雖然他得到法,但是他剛剛修這個法,沒有很大的神通,所以就有一點恐懼。

於是乎,「惠能」:六祖大師。

「擲下衣缽於石上」:擲下,就是放下。就把這個衣缽放到石頭上。

「曰」:自己對著虛空講,講什麼呢?

說「此衣表信」:說衣缽是一個證明,一個徵信的東西。

「可力爭耶」:怎麼可以用武力爭奪呢?不可以用武力來爭奪呀!於是乎。

「能隱草莽中」:六祖大師就隱身到草裏頭了。草莽,就是草長得很深,那裏邊人都看不見。

「惠明至」:這個大老粗,這個四品的將軍,到這兒來了。

「提掇不動」:在這石頭上,拿衣拿不動,拿缽也拿不動;看見衣缽在這個地方,就拿不動。你說他怎麼拿不動的?他那麼大的力量,可以一拳把缽打碎,把衣也給撕爛,但是拿那麼輕的衣缽,就拿不動。這就是默默中有護法,天龍八部在這兒擁護著衣缽。所以他雖然有大力量,也英雄無用武之地,沒有法子用出他的力量。

「乃喚云」:他就叫。

「行者,行者,我為法而來,不為衣而來。」行者,就是修道的人。說你這個修道的人!修道的人!

「我為法來,不為衣來」:我是為了佛法而來的,不是為著衣缽來的。他拿不動,所以這麼說;要是拿動,他就拿跑了,還管你三七二十一的?什麼也都不理,就拿走了。他因為拿不動,所以自己想:「喔!這不是尋常一件事,這個東西搶不得。」所以就自己省悟。「喔!那我向他求法。我拿衣拿不動,我可以請法!」

為什麼說他不是真為法來?他本來是為了這個衣缽而來。怎樣證明呢?因為如果他真為法來,他就不會先去拿衣缽,你想對不對?他應該先說:「行者,行者,我為求法而來,不是為搶衣而來。」他應該不先拿衣缽,這樣他才是真正求法。

現在他先搶衣缽,拿不動了,一轉身,想:「啊!我這回雖是先來了,搶衣缽也搶不到手,那麼我求法囉!」於是乎,他叫:「行者,行者,我為法來,非為衣來。」你們說,我的見解是不是合邏輯 logic?是這樣子。我相信在座沒有任何人反對我的意見,並且根本也就沒有辦法反對,因為我這是合邏輯學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一僧俗姓陈。名惠明。先是四品将军。性行粗慥。极意参寻。为众人先。趁及惠能。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。曰。此衣表信。可力争耶。能隐草莽中。惠明至。提掇不动。乃唤云。行者。行者。我为法来。不为衣来。」



浅译:

各位想一想,五祖把衣钵传给獦獠,所以这些人都抱不平了:「怎么可以传给他?这个太……,我们跟着学了这么多年,都不传给我们,大约五祖头脑不清楚,所以不知道怎样就传给这一个獦獠了。他怎么可以做第六代祖师呢?我们一定要把衣钵抢回来。」于是乎,神秀的党徒有几百人,就要去用武力来解决这衣钵的问题,说是五祖传错了,不应该传给他。

这时,「一僧俗姓陈,名惠明」:就有一个和尚,在家姓陈,名字叫惠明。

「先是四品将军」:以前做过四品将军;四品的将军,也不大也不小了。

「性行粗慥」:他的性情,非常地粗。怎么叫粗呢?就是不斯文,一点学问的样子都没有,是大粗人;中国有一句说「大老粗」,就是那种的人。

大老粗,一点学识也没有,除非不讲话,一讲话先骂人;骂完了,你若不听,他就打,就是这么一把手。但是他力量可大,几百斤的石头,他一拳可以打碎。因为他有这么大的本领,所以做到四品的将军。他生来又有特别的技能,什么特别技能呢?中国人叫「飞毛腿」,腿上生了很多毛,跑得非常快。一天他可以跑二百里路;普通人一天只走一百多里路,他可以走得比人快一倍,他有这个本事。

「极意参寻」:这回,他发了心:「我一定把衣钵抢回来!抢回这衣钵,一定就是我的了!谁力量大,就是谁的。」他就想去抢衣钵。极意参寻,就是说他尽快地跑。

「为众人先」:跑到这几百人前头。

「趁及惠能」:你看,喔!就给他撵上,追到惠能。惠能一看,后面这个大老粗跑上来了,他当时心里也有一点恐慌了。虽然他得到法,但是他刚刚修这个法,没有很大的神通,所以就有一点恐惧。

于是乎,「惠能」:六祖大师。

「掷下衣钵于石上」:掷下,就是放下。就把这个衣钵放到石头上。

「曰」:自己对着虚空讲,讲什么呢?

说「此衣表信」:说衣钵是一个证明,一个征信的东西。

「可力争耶」:怎么可以用武力争夺呢?不可以用武力来争夺呀!于是乎。

「能隐草莽中」:六祖大师就隐身到草里头了。草莽,就是草长得很深,那里边人都看不见。

「惠明至」:这个大老粗,这个四品的将军,到这儿来了。

「提掇不动」:在这石头上,拿衣拿不动,拿钵也拿不动;看见衣钵在这个地方,就拿不动。你说他怎么拿不动的?他那么大的力量,可以一拳把钵打碎,把衣也给撕烂,但是拿那么轻的衣钵,就拿不动。这就是默默中有护法,天龙八部在这儿拥护着衣钵。所以他虽然有大力量,也英雄无用武之地,没有法子用出他的力量。

「乃唤云」:他就叫。

「行者,行者,我为法而来,不为衣而来。」行者,就是修道的人。说你这个修道的人!修道的人!

「我为法来,不为衣来」:我是为了佛法而来的,不是为着衣钵来的。他拿不动,所以这么说;要是拿动,他就拿跑了,还管你三七二十一的?什么也都不理,就拿走了。他因为拿不动,所以自己想:「喔!这不是寻常一件事,这个东西抢不得。」所以就自己省悟。「喔!那我向他求法。我拿衣拿不动,我可以请法!」

为什么说他不是真为法来?他本来是为了这个衣钵而来。怎样证明呢?因为如果他真为法来,他就不会先去拿衣钵,你想对不对?他应该先说:「行者,行者,我为求法而来,不是为抢衣而来。」他应该不先拿衣钵,这样他才是真正求法。

现在他先抢衣钵,拿不动了,一转身,想:「啊!我这回虽是先来了,抢衣钵也抢不到手,那么我求法啰!」于是乎,他叫:「行者,行者,我为法来,非为衣来。」你们说,我的见解是不是合逻辑 logic?是这样子。我相信在座没有任何人反对我的意见,并且根本也就没有办法反对,因为我这是合逻辑学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34#
發表於 23-12-13 10:22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34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能遂出。坐盤石上。惠明作禮云。望行者為我說法。惠能曰。汝既為法而來。可屏息諸緣。勿生一念。吾為汝說明。良久。」



淺譯:

「惠能遂出,坐盤石上」:惠明這樣一講,六祖惠能大師,隨著就出來,就坐到一塊磐石上。石頭很平正,好像一個盤似的。

「惠明作禮云」:這時候,惠明知道諸佛菩薩的法,不是用武力可以搶的,於是乎就跪倒,叩頭說。

「望行者為我說法」:希望行者你,給我講一講法。

「惠能曰」:六祖大師就對他說。

「汝既為法而來」:你是為了求法而來的,不是為搶奪衣缽而來的;你所說的話是真的、是假的?如果你是真的,現在我就可以給你說法。

「可屏息諸緣」:諸緣,就是一切的攀緣心。你首先要屏息諸緣,你什麼都不要想,把一切的攀緣心都要停止。屏息,就是「勿生一念」:在這個時候,你一念也不要生。

「吾為汝說明」:我給你說明白這個法。

最後兩句,「吾為汝說明。良久」,有的版本,句讀點錯了,變成「吾為汝說。明良久」。

「明良久」,文就不通;一般人以為是惠明等了良久。這個文法是錯誤的,這應該說是吾為汝說明,我給你說明白這個法。

「良久」,就大約有五分鐘至十分鐘的樣子,或者七分鐘、八分鐘,不太長、也不太短的時間。說完了這話,六祖大師也不出聲,什麼也不講,就坐那地方等著,良久。

六祖大師不生一念,惠明大師也不生一念,這個時候,彼此都屏息諸緣,什麼都不想了,連鬼神都不知道他們做什麼。六祖大師一看,這麼有五分鐘的時間,惠明大師沒有打妄想,果然把諸緣、攀緣心都放下,不想東,也不想西,不想南,也不想北,不想上,也不想下,噢!這時候沒有了,什麼都空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能遂出。坐盘石上。惠明作礼云。望行者为我说法。惠能曰。汝既为法而来。可屏息诸缘。勿生一念。吾为汝说明。良久。」



浅译:

「惠能遂出,坐盘石上」:惠明这样一讲,六祖惠能大师,随着就出来,就坐到一块磐石上。石头很平正,好像一个盘似的。

「惠明作礼云」:这时候,惠明知道诸佛菩萨的法,不是用武力可以抢的,于是乎就跪倒,叩头说。

「望行者为我说法」:希望行者你,给我讲一讲法。

「惠能曰」:六祖大师就对他说。

「汝既为法而来」:你是为了求法而来的,不是为抢夺衣钵而来的;你所说的话是真的、是假的?如果你是真的,现在我就可以给你说法。

「可屏息诸缘」:诸缘,就是一切的攀缘心。你首先要屏息诸缘,你什么都不要想,把一切的攀缘心都要停止。屏息,就是「勿生一念」:在这个时候,你一念也不要生。

「吾为汝说明」:我给你说明白这个法。

最后两句,「吾为汝说明。良久」,有的版本,句读点错了,变成「吾为汝说。明良久」。

「明良久」,文就不通;一般人以为是惠明等了良久。这个文法是错误的,这应该说是吾为汝说明,我给你说明白这个法。

「良久」,就大约有五分钟至十分钟的样子,或者七分钟、八分钟,不太长、也不太短的时间。说完了这话,六祖大师也不出声,什么也不讲,就坐那地方等着,良久。

六祖大师不生一念,惠明大师也不生一念,这个时候,彼此都屏息诸缘,什么都不想了,连鬼神都不知道他们做什么。六祖大师一看,这么有五分钟的时间,惠明大师没有打妄想,果然把诸缘、攀缘心都放下,不想东,也不想西,不想南,也不想北,不想上,也不想下,噢!这时候没有了,什么都空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35#
發表於 23-12-13 10:23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35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能曰。不思善。不思惡。正與麼時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惠明言下大悟。復問云。上來密語密意外。還更有密意否。惠能云。與汝說者。即非密也。汝若返照。密在汝邊。明曰。惠明雖在黃梅。實未省自己面目。今蒙指示。如人飲水。冷暖自知。今行者即惠明師也。惠能曰。汝若如是。吾與汝同師黃梅。善自護持。」



淺譯:

「惠能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。

「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」:說你不想善,也不想惡,就正在這個時候。

「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」:什麼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?「那個」,就是「誰」,誰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?這一個「誰」字一講,「惠明」大師「言下大悟」。

就問這一個「誰」字,誰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?所以以後禪宗都參:「念佛是誰?」也就是這個「誰」字。「那個」就是「誰」,「那個」是用俗字眼。明上座,明,就是惠明;怎麼叫上座呢?因為他是個出家人,六祖大師當時還是個居士,所以稱他做上座。六祖大師說,「誰是明上座你本來的樣子?你本來是什麼樣子?」「喔!我本來就這樣子嘛!」就開悟了。現在有沒有人言下大悟的?

惠明雖是開悟,已經回頭轉面,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了,但是他還不知足,貪心還這麼大。所以他們這些去追六祖大師的,這都是貪心,貪著想要做第六代祖師。惠明大師是貪中的貪,比誰貪心都大!他已經開悟了,還覺得不夠,還覺得還有點什麼東西沒有得到。

「復問云」:就又問說。

「上來密語密意外」:說你方才對我講的密語,就是這種重要的說話,和重要的意思,在這個以外。

「還更有密意否」:還有比這個再妙的嗎?密語密意,就是妙語妙意,這裏不能當「祕密」講,就是還更有比這個更妙的嗎?你說這是不是不知足?若知足的話,他就不會再問了,這是貪而無厭。

「惠能云」:六祖大師就說了。

「與汝說者,即非密也」:說我和你說出來的,就不是最妙的。

「汝若返照」:迴光返照是最要緊的,你們人人若能迴光返照。

「密在汝邊」:妙的那個法,都在你那裏邊哪!汝邊,就在你那兒,沒有在我這兒。

「明曰」:惠明就說了。

「惠明雖在黃梅,實未省自己面目」:說我在黃梅這麼多年,實實在在地我沒有省,我沒有找著自己的本來面目啊!省,就是省悟。所以我們這裏的果省,也要省悟才可以;不省悟,就是果不省了!

「今蒙指示」:我現在蒙您指示。

「如人飲水」:就像人喝水似的。

「冷暖自知」:或者水是熱啊?是凍啊?是涼啊?我自己知道。

「今行者即惠明師也」:現在行者您啊,就是惠明我的師父。

「惠能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。

「汝若如是」:說你若是這樣講的話。

「吾與汝同師黃梅」:我替黃梅第五祖傳法給你,我們都以五祖做師父好了,我們做師兄弟。

「善自護持」:你好好地保護佛法,不要把它斷絕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能曰。不思善。不思恶。正与么时。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惠明言下大悟。复问云。上来密语密意外。还更有密意否。惠能云。与汝说者。即非密也。汝若返照。密在汝边。明曰。惠明虽在黄梅。实未省自己面目。今蒙指示。如人饮水。冷暖自知。今行者即惠明师也。惠能曰。汝若如是。吾与汝同师黄梅。善自护持。」



浅译:

「惠能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。

「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」:说你不想善,也不想恶,就正在这个时候。

「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」:什么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?「那个」,就是「谁」,谁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?这一个「谁」字一讲,「惠明」大师「言下大悟」。

就问这一个「谁」字,谁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?所以以后禅宗都参:「念佛是谁?」也就是这个「谁」字。「那个」就是「谁」,「那个」是用俗字眼。明上座,明,就是惠明;怎么叫上座呢?因为他是个出家人,六祖大师当时还是个居士,所以称他做上座。六祖大师说,「谁是明上座你本来的样子?你本来是什么样子?」「喔!我本来就这样子嘛!」就开悟了。现在有没有人言下大悟的?

惠明虽是开悟,已经回头转面,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了,但是他还不知足,贪心还这么大。所以他们这些去追六祖大师的,这都是贪心,贪着想要做第六代祖师。惠明大师是贪中的贪,比谁贪心都大!他已经开悟了,还觉得不够,还觉得还有点什么东西没有得到。

「复问云」:就又问说。

「上来密语密意外」:说你方才对我讲的密语,就是这种重要的说话,和重要的意思,在这个以外。

「还更有密意否」:还有比这个再妙的吗?密语密意,就是妙语妙意,这里不能当「秘密」讲,就是还更有比这个更妙的吗?你说这是不是不知足?若知足的话,他就不会再问了,这是贪而无厌。

「惠能云」:六祖大师就说了。

「与汝说者,即非密也」:说我和你说出来的,就不是最妙的。

「汝若返照」:回光返照是最要紧的,你们人人若能回光返照。

「密在汝边」:妙的那个法,都在你那里边哪!汝边,就在你那儿,没有在我这儿。

「明曰」:惠明就说了。

「惠明虽在黄梅,实未省自己面目」:说我在黄梅这么多年,实实在在地我没有省,我没有找着自己的本来面目啊!省,就是省悟。所以我们这里的果省,也要省悟才可以;不省悟,就是果不省了!

「今蒙指示」:我现在蒙您指示。

「如人饮水」:就像人喝水似的。

「冷暖自知」:或者水是热啊?是冻啊?是凉啊?我自己知道。

「今行者即惠明师也」:现在行者您啊,就是惠明我的师父。

「惠能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。

「汝若如是」:说你若是这样讲的话。

「吾与汝同师黄梅」:我替黄梅第五祖传法给你,我们都以五祖做师父好了,我们做师兄弟。

「善自护持」:你好好地保护佛法,不要把它断绝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36#
發表於 23-12-13 07:00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36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明又問。惠明今後向甚處去。惠能曰。逢袁則止。遇蒙則居。明禮辭。明回至嶺下。謂趁眾曰。向陟崔嵬。竟無蹤跡。當別道尋之。趁眾咸以為然。」



淺譯:

「明又問」:惠明又問六祖大師。

說「惠明今後向甚處去」:到什麼地方去住呢?

「惠能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。

「逢袁則止」:你到有個地名叫「袁」的地方,就住下。這是什麼地方呢?這是袁州。

「遇蒙則居」:「蒙」就是蒙山。六祖大師教惠明到袁州蒙山去住,惠明沒有即刻去,過了三年之後,才去住。

住在蒙山,他見著一個鬼,這個鬼生前是個秀才;秀才就像現在的博士之類的。但死了做鬼,他還盡作詩;看見惠明大師到那兒,他就作了一首詩。這首詩是怎麼說的呢?

說:「寂寂荒郊夢亦長,古今成敗懶思量;野草鮮花捻多少,苦雨酸風幾斷腸。夜與螢光同出入,五更雞唱影形藏;悔不當初修心地,致墮青山淚兩行。」他晚間唱這個詩,惠明大師聽見了,同他說法,就把這個秀才超度,脫生去了。

所以就有「放蒙山」;這放蒙山,就是超度鬼的。

「明禮辭」:惠明又給六祖大師叩頭頂禮,就拜辭回去了。

「明回至嶺下」:回去到嶺下。

「謂趁眾曰」:就對這一些追趕的幾百人說。

「向陟崔嵬」:向,就是以前,崔嵬,就是山頂上。就是說頭先我到這個山頂上去看過。

「竟無蹤跡」:說他沒有從那兒過,不是從這條路跑的。

「當別道尋之」:應該從其他的道路去追去。

「趁眾咸以為然」:這些人一看飛毛腿,這個四品將軍,跑回來了,說沒看見,大家都認為他說的是真話。

其實呢?惠明大師真是打一個大妄語。為什麼他打這個妄語呢?因為他自己得到法了!旁人不像他這樣子,如果追上六祖,或者就把六祖殺了,連生命都沒有了。他因為保護佛法,保護六祖,所以他打大妄語,說是沒看見,大家也都相信他。因為他從來不撒謊,這回撒一次謊;從來不打妄語,這次打妄語,大家以為他不是打妄語。如果平時他在黃梅那兒,就盡打妄語,現在他講話,大家也不相信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明又问。惠明今后向甚处去。惠能曰。逢袁则止。遇蒙则居。明礼辞。明回至岭下。谓趁众曰。向陟崔嵬。竟无踪迹。当别道寻之。趁众咸以为然。」



浅译:

「明又问」:惠明又问六祖大师。

说「惠明今后向甚处去」:到什么地方去住呢?

「惠能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。

「逢袁则止」:你到有个地名叫「袁」的地方,就住下。这是什么地方呢?这是袁州。

「遇蒙则居」:「蒙」就是蒙山。六祖大师教惠明到袁州蒙山去住,惠明没有即刻去,过了三年之后,才去住。

住在蒙山,他见着一个鬼,这个鬼生前是个秀才;秀才就像现在的博士之类的。但死了做鬼,他还尽作诗;看见惠明大师到那儿,他就作了一首诗。这首诗是怎么说的呢?

说:「寂寂荒郊梦亦长,古今成败懒思量;野草鲜花捻多少,苦雨酸风几断肠。夜与萤光同出入,五更鸡唱影形藏;悔不当初修心地,致堕青山泪两行。」他晚间唱这个诗,惠明大师听见了,同他说法,就把这个秀才超度,脱生去了。

所以就有「放蒙山」;这放蒙山,就是超度鬼的。

「明礼辞」:惠明又给六祖大师叩头顶礼,就拜辞回去了。

「明回至岭下」:回去到岭下。

「谓趁众曰」:就对这一些追赶的几百人说。

「向陟崔嵬」:向,就是以前,崔嵬,就是山顶上。就是说头先我到这个山顶上去看过。

「竟无踪迹」:说他没有从那儿过,不是从这条路跑的。

「当别道寻之」:应该从其他的道路去追去。

「趁众咸以为然」:这些人一看飞毛腿,这个四品将军,跑回来了,说没看见,大家都认为他说的是真话。

其实呢?惠明大师真是打一个大妄语。为什么他打这个妄语呢?因为他自己得到法了!旁人不像他这样子,如果追上六祖,或者就把六祖杀了,连生命都没有了。他因为保护佛法,保护六祖,所以他打大妄语,说是没看见,大家也都相信他。因为他从来不撒谎,这回撒一次谎;从来不打妄语,这次打妄语,大家以为他不是打妄语。如果平时他在黄梅那儿,就尽打妄语,现在他讲话,大家也不相信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37#
發表於 23-12-13 07:01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37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明後改道明。避吾上字。惠能後至曹溪。又被惡人尋逐。乃於四會。避難獵人隊中。凡經一十五載。時與獵人隨宜說法。獵人常令守網。每見生命。盡放之。每至飯時。以菜寄煮肉鍋。或問。則對曰。但喫肉邊菜。」



淺譯:

惠明對大家說沒看見,大家也都相信,就從旁的路上又追去。於是乎,當然是追不上。

「惠明後改道明」:因為六祖大師叫惠能,惠明不想和六祖大師同一個字,所以他改名為道明。

「避吾上字」:他避諱我頭一個字,這個「惠」字。

「惠能後至曹溪」:六祖大師以後到南華寺,曹侯屯那個地方。

「又被惡人尋逐」:神秀總是心不死,要派他心腹黨徒,想把六祖殺了。

「乃於四會」:隨著六祖大師就在四會,就是現在的新會。

「避難獵人隊中」:躲避災難,所以和打獵的在一起。因為神秀怎樣也想不到一個修道的人,一個信佛的人,會和打獵的人在一起生活,所以各處找也找不著他。

「凡經一十五載」:整整地在獵人裏一十五年。有的說十六年,是連逃跑那一年都算上了;實際上計算,就是十五年。

「時與獵人隨宜說法」:在獵人裏,常給獵人說法。

「獵人常令守網」:打獵的人,常常教六祖大師守著網。

「每見生命,盡放之」:他守網,看見可以生的,可以自己維持生活的,活的畜生或者飛禽,他都放開。

「每至飯時」:每天到吃飯的時候。

「以菜寄煮肉鍋」:他在山上找野菜,放在肉鍋裏煮。

「或問」:或者有一個人問他說:「你為什麼要這樣子呢?」

「則對曰」:六祖大師就對他說。

「但喫肉邊菜」:我就吃肉邊的菜,不吃肉。

各位想一想,六祖大師,從黃梅走到大庾嶺那兒,經過兩個多月,在這期間,後邊這幾百人,還在後面趕他。這種的情形,如果他們不是想要殺他,把衣缽搶回去,他們就不會這樣地追了兩個多月,還不回去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惠明后改道明。避吾上字。惠能后至曹溪。又被恶人寻逐。乃于四会。避难猎人队中。凡经一十五载。时与猎人随宜说法。猎人常令守网。每见生命。尽放之。每至饭时。以菜寄煮肉锅。或问。则对曰。但吃肉边菜。」



浅译:

明对大家说没看见,大家也都相信,就从旁的路上又追去。于是乎,当然是追不上。

「惠明后改道明」:因为六祖大师叫惠能,惠明不想和六祖大师同一个字,所以他改名为道明。

「避吾上字」:他避讳我头一个字,这个「惠」字。

「惠能后至曹溪」:六祖大师以后到南华寺,曹侯屯那个地方。

「又被恶人寻逐」:神秀总是心不死,要派他心腹党徒,想把六祖杀了。

「乃于四会」:随着六祖大师就在四会,就是现在的新会。

「避难猎人队中」:躲避灾难,所以和打猎的在一起。因为神秀怎样也想不到一个修道的人,一个信佛的人,会和打猎的人在一起生活,所以各处找也找不着他。

「凡经一十五载」:整整地在猎人里一十五年。有的说十六年,是连逃跑那一年都算上了;实际上计算,就是十五年。

「时与猎人随宜说法」:在猎人里,常给猎人说法。

「猎人常令守网」:打猎的人,常常教六祖大师守着网。

「每见生命,尽放之」:他守网,看见可以生的,可以自己维持生活的,活的畜生或者飞禽,他都放开。

「每至饭时」:每天到吃饭的时候。

「以菜寄煮肉锅」:他在山上找野菜,放在肉锅里煮。

「或问」:或者有一个人问他说:「你为什么要这样子呢?」

「则对曰」:六祖大师就对他说。

「但吃肉边菜」:我就吃肉边的菜,不吃肉。

各位想一想,六祖大师,从黄梅走到大庾岭那儿,经过两个多月,在这期间,后边这几百人,还在后面赶他。这种的情形,如果他们不是想要杀他,把衣钵抢回去,他们就不会这样地追了两个多月,还不回去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38#
發表於 23-12-13 07:01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38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一日思惟。時當弘法。不可終遯。遂出至廣州法性寺。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。時有二僧論風旛義。一僧曰風動。一僧曰旛動。議論不已。惠能進曰。不是風動。不是旛動。仁者心動。一眾駭然。印宗延至上席。徵詰奧義。見惠能言簡理當。不由文字。宗云。行者定非常人。久聞黃梅衣法南來。莫是行者否。惠能曰。不敢。宗於是作禮。告請傳來衣缽。出示大眾。」



淺譯:

「一日思惟,時當弘法」:有一天,六祖大師就想起來,想起什麼呢?這到我弘法的時候囉!

「不可終遯」:我不可以再在這兒隱遁。

「遂出至廣州法性寺」:所以就離開四會,到廣州的法性寺,就是現在的光孝寺。

「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」:正遇著印宗法師在講《涅槃經》。

「時有二僧論風旛義」:有兩個和尚在辯論風旛的意思。

「一僧曰風動,一僧曰旛動」:一個說這是風動的,一個就說是旛動。

「議論不已」:兩個人爭執不停。

「惠能進曰」:這時六祖大師就說了。

「不是風動,不是旛動,仁者心動」:說仁者,你的心動了;你若心不動,風也不動,旛也沒有動。

「一眾駭然」:當時聽經的,聽他這樣一講,非常玄妙,所謂「語驚四座」,他說出這話,四座都驚恐了。

「印宗延至上席」:印宗法師就請六祖大師到上座。

「徵詰奧義」:又向他問了一些奧妙的道理。

「見惠能言簡理當」:印宗法師覺得,惠能大師說的話雖然很簡單,但是理論是特別正確的。

「不由文字」:不用文字。

「宗云:行者定非常人」:印宗說,老修行啊,你一定不是平常人。

「久聞黃梅衣法南來」:我很久就聽說,黃梅的衣缽,向南傳來了。

「莫是行者否」:是不是老修行你呢?

「惠能曰:不敢」:六祖大師就說,我不敢當。這「不敢當」,就是說我不夠資格;但是這是客氣的話。

「宗於是作禮」:印宗法師一聽說,他就是繼承五祖衣缽的傳人,所以就給六祖大師叩頭作禮。

「告請傳來衣缽,出示大眾」:於是乎,他就要求六祖大師,把五祖所傳給他的衣缽,拿出來給大家看一看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一日思惟。时当弘法。不可终遁。遂出至广州法性寺。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。时有二僧论风幡义。一僧曰风动。一僧曰幡动。议论不已。惠能进曰。不是风动。不是幡动。仁者心动。一众骇然。印宗延至上席。征诘奥义。见惠能言简理当。不由文字。宗云。行者定非常人。久闻黄梅衣法南来。莫是行者否。惠能曰。不敢。宗于是作礼。告请传来衣钵。出示大众。」



浅译:

「一日思惟,时当弘法」:有一天,六祖大师就想起来,想起什么呢?这到我弘法的时候啰!

「不可终遁」:我不可以再在这儿隐遁。

「遂出至广州法性寺」:所以就离开四会,到广州的法性寺,就是现在的光孝寺。

「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」:正遇着印宗法师在讲《涅槃经》。

「时有二僧论风幡义」:有两个和尚在辩论风幡的意思。

「一僧曰风动,一僧曰幡动」:一个说这是风动的,一个就说是幡动。

「议论不已」:两个人争执不停。

「惠能进曰」:这时六祖大师就说了。

「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」:说仁者,你的心动了;你若心不动,风也不动,幡也没有动。

「一众骇然」:当时听经的,听他这样一讲,非常玄妙,所谓「语惊四座」,他说出这话,四座都惊恐了。

「印宗延至上席」:印宗法师就请六祖大师到上座。

「征诘奥义」:又向他问了一些奥妙的道理。

「见惠能言简理当」:印宗法师觉得,惠能大师说的话虽然很简单,但是理论是特别正确的。

「不由文字」:不用文字。

「宗云:行者定非常人」:印宗说,老修行啊,你一定不是平常人。

「久闻黄梅衣法南来」:我很久就听说,黄梅的衣钵,向南传来了。

「莫是行者否」:是不是老修行你呢?

「惠能曰:不敢」:六祖大师就说,我不敢当。这「不敢当」,就是说我不够资格;但是这是客气的话。

「宗于是作礼」:印宗法师一听说,他就是继承五祖衣钵的传人,所以就给六祖大师叩头作礼。

「告请传来衣钵,出示大众」:于是乎,他就要求六祖大师,把五祖所传给他的衣钵,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39#
發表於 23-12-14 09:54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39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宗復問曰。黃梅付囑。如何指授。惠能曰。指授即無。惟論見性。不論禪定解脫。宗曰。何不論禪定解脫。能曰。為是二法。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不二之法。宗又問。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。惠能曰。法師講涅槃經。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。如高貴王菩薩白佛言。犯四重禁。作五逆罪。及一闡提等。當斷善根佛性否。佛言。善根有二。一者常。二者無常。佛性非常非無常。是故不斷。名為不二。一者善。二者不善。佛性非善非不善。是故不二。蘊之與界。凡夫見二。智者了達。其性無二。無二之性。即是佛性。」



淺譯:

「宗復問曰」:印宗又問。

「黃梅付囑,如何指授」:黃梅傳給你衣缽的時候,怎麼樣指點傳授你呢?

「惠能曰:指授即無,惟論見性」:六祖大師說,指授就沒有什麼指授,不過就單單地論見性。

「不論禪定解脫」:不講禪定解脫這種法。

「宗曰:何不論禪定解脫」:印宗法師就問:「為什麼不論禪定和解脫的道理呢?」

「能曰:為是二法,不是佛法」:惠能六祖大師就說了,因為禪定和解脫,是兩種法,不是佛法。

「佛法是不二之法」:佛法不是兩種法,只有一種法,所以叫不二法門。

「宗又問: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」:印宗法師,聽六祖大師這樣說,佛法是不二法門,他又問什麼是佛法不二的這種法?

「惠能曰:法師講涅槃經」:說法師你講《涅槃經》。

「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」:你能明心見性,見佛性,這就是不二的法。

「如高貴王菩薩白佛言」:好像《涅槃經》上有高貴王菩薩白佛言。

說「犯四重禁,作五逆罪」:四重禁就是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四種根本戒,若犯了,是不通懺悔的。作五逆罪,就是弒父、弒母、弒阿羅漢、破和合僧、出佛身血。

「及一闡提等」:和信不具的闡提等。

闡提是梵語,此云叫「信不具」,就是沒有信心。

「當斷善根佛性否」:說這種犯四重禁、作五逆罪、一闡提等,善根應該斷了吧?佛性也應該沒有了吧?

「佛言:善根有二,一者常,二者無常;佛性非常非無常,是故不斷,名為不二。一者善,二者不善。」

「佛性非善非不善」:佛性不屬於善,也不屬於不善。「是故不二」。

「蘊之與界」:蘊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;界,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這十八界。

「凡夫見二」:凡夫看五蘊和十八界,是有兩種。

「智者了達」:有智慧的人了達「其性無二」:本性是無二。

「無二之性,即是佛性」:不二這種的性,就是佛性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宗复问曰。黄梅付嘱。如何指授。惠能曰。指授即无。惟论见性。不论禅定解脱。宗曰。何不论禅定解脱。能曰。为是二法。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不二之法。宗又问。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。惠能曰。法师讲涅磐经。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。如高贵王菩萨白佛言。犯四重禁。作五逆罪。及一阐提等。当断善根佛性否。佛言。善根有二。一者常。二者无常。佛性非常非无常。是故不断。名为不二。一者善。二者不善。佛性非善非不善。是故不二。蕴之与界。凡夫见二。智者了达。其性无二。无二之性。即是佛性。」



浅译:

「宗復問曰」:印宗又問。

「黃梅付囑,如何指授」:黃梅傳給你衣缽的時候,怎麼樣指點傳授你呢?

「惠能曰:指授即無,惟論見性」:六祖大師說,指授就沒有什麼指授,不過就單單地論見性。

「不論禪定解脫」:不講禪定解脫這種法。

「宗曰:何不論禪定解脫」:印宗法師就問:「為什麼不論禪定和解脫的道理呢?」

「能曰:為是二法,不是佛法」:惠能六祖大師就說了,因為禪定和解脫,是兩種法,不是佛法。

「佛法是不二之法」:佛法不是兩種法,只有一種法,所以叫不二法門。

「宗又問: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」:印宗法師,聽六祖大師這樣說,佛法是不二法門,他又問什麼是佛法不二的這種法?

「惠能曰:法師講涅磐經」:說法師你講《涅磐經》。

「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」:你能明心見性,見佛性,這就是不二的法。

「如高貴王菩薩白佛言」:好像《涅磐經》上有高貴王菩薩白佛言。

說「犯四重禁,作五逆罪」:四重禁就是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四種根本戒,若犯了,是不通懺悔的。作五逆罪,就是弒父、弒母、弒阿羅漢、破和合僧、出佛身血。

「及一闡提等」:和信不具的闡提等。

闡提是梵語,此云叫「信不具」,就是沒有信心。

「當斷善根佛性否」:說這種犯四重禁、作五逆罪、一闡提等,善根應該斷了吧?佛性也應該沒有了吧?

「佛言:善根有二,一者常,二者無常;佛性非常非無常,是故不斷,名為不二。一者善,二者不善。」

「佛性非善非不善」:佛性不屬於善,也不屬於不善。「是故不二」。

「蘊之與界」:蘊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;界,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這十八界。

「凡夫見二」:凡夫看五蘊和十八界,是有兩種。

「智者了達」:有智慧的人了達「其性無二」:本性是無二。

「無二之性,即是佛性」:不二這種的性,就是佛性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40#
發表於 23-12-14 09:55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行由品第一〉淺釋40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

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印宗聞說。歡喜合掌。言某甲講經。猶如瓦礫。仁者論義。猶如真金。於是為惠能薙髮。願事為師。惠能遂於菩提樹下。開東山法門。惠能於東山得法。辛苦受盡。命似懸絲。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。同此一會。莫非累劫之緣。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。同種善根。方始得聞如上頓教。得法之因。教是先聖所傳。不是惠能自智。願聞先聖教者。各令淨心。聞了。各自除疑。如先代聖人無別。一眾聞法。歡喜作禮而退。」



淺譯:

「印宗聞說,歡喜合掌」:印宗法師聽六祖大師這樣講後,非常歡喜,得未曾有。

「言某甲講經」:他就說我印宗講經。

「猶如瓦礫」:就像磚頭瓦塊一樣。

「仁者論義,猶如真金」:說仁者你講的道理,好像真金一樣。

「於是為惠能薙髮」:在這個時候,印宗法師就給六祖大師在光孝寺落髮。

「願事為師」:他就願意拜六祖大師做師父。

「惠能遂於菩提樹下」:六祖大師隨著就在光孝寺那兒的菩提樹下。

「開東山法門」:開東山的法門。

「惠能於東山得法」:六祖大師說,我在東山黃梅憑茂山得法。

「辛苦受盡」:我所受的辛苦太多了,各處逃命,各處去避難,受這一些惡人來謀殺。

「命似懸絲」:我的命,就像懸著一條線那麼危險。

「今日得與使君、官僚、僧尼道俗」:今天我得以和韋璩刺史,和各官僚、僧人、比丘、比丘尼、老道和居士。

「同此一會」:在這一個會。

「莫非累劫之緣」:這大約都是多生多劫,我們都有緣哪。好像我們現在在這兒聽經,也是累劫有緣。

「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,同種善根」:也是在往昔,生生世世供養諸佛,同種善根。

「方始得聞如上頓教」:才能得聞像上面所說的頓教法門。

「得法之因」:我得法的因緣。

「教是先聖所傳」:佛教是以前的佛、菩薩所傳出來的。

「不是惠能自智」:不是我自己的智慧。

「願聞先聖教者」:你們願意聽以前佛所說的教。

「各令淨心」:你們每個人都自己清淨其心。

「聞了,各自除疑」:你聽法之後,要把你的懷疑除去。

「如先代聖人無別」:好像聽佛、菩薩所講的一樣。

「一眾聞法」:在會的所有大眾聽法後。

「歡喜作禮而退」:大家都很歡喜的,就叩頭,然後退到一邊去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行由品第一〉

原文:

「印宗闻说。欢喜合掌。言某甲讲经。犹如瓦砾。仁者论义。犹如真金。于是为惠能剃发。愿事为师。惠能遂于菩提树下。开东山法门。惠能于东山得法。辛苦受尽。命似悬丝。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。同此一会。莫非累劫之缘。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。同种善根。方始得闻如上顿教。得法之因。教是先圣所传。不是惠能自智。愿闻先圣教者。各令净心。闻了。各自除疑。如先代圣人无别。一众闻法。欢喜作礼而退。」



浅译:

「印宗闻说,欢喜合掌」:印宗法师听六祖大师这样讲后,非常欢喜,得未曾有。

「言某甲讲经」:他就说我印宗讲经。

「犹如瓦砾」:就像砖头瓦块一样。

「仁者论义,犹如真金」:说仁者你讲的道理,好像真金一样。

「于是为惠能剃发」:在这个时候,印宗法师就给六祖大师在光孝寺落发。

「愿事为师」:他就愿意拜六祖大师做师父。

「惠能遂于菩提树下」:六祖大师随着就在光孝寺那儿的菩提树下。

「开东山法门」:开东山的法门。

「惠能于东山得法」:六祖大师说,我在东山黄梅凭茂山得法。

「辛苦受尽」:我所受的辛苦太多了,各处逃命,各处去避难,受这一些恶人来谋杀。

「命似悬丝」:我的命,就像悬着一条线那么危险。

「今日得与使君、官僚、僧尼道俗」:今天我得以和韦璩刺史,和各官僚、僧人、比丘、比丘尼、老道和居士。

「同此一会」:在这一个会。

「莫非累劫之缘」:这大约都是多生多劫,我们都有缘哪。好像我们现在在这儿听经,也是累劫有缘。

「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,同种善根」:也是在往昔,生生世世供养诸佛,同种善根。

「方始得闻如上顿教」:才能得闻像上面所说的顿教法门。

「得法之因」:我得法的因缘。

「教是先圣所传」:佛教是以前的佛、菩萨所传出来的。

「不是惠能自智」:不是我自己的智慧。

「愿闻先圣教者」:你们愿意听以前佛所说的教。

「各令净心」:你们每个人都自己清净其心。

「闻了,各自除疑」:你听法之后,要把你的怀疑除去。

「如先代圣人无别」:好像听佛、菩萨所讲的一样。

「一众闻法」:在会的所有大众听法后。

「欢喜作礼而退」:大家都很欢喜的,就叩头,然后退到一边去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‹ 上一主題|下一主題
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免費註冊

聯絡我們|Archiver| 2000FUN論壇

SERVER: 2 GMT+8, 25-11-21 03:13 AM , Processed in 0.033135 second(s), 10 queries , Gzip On.

Sponsor:工作間 , 網頁寄存

Powered by Discuz! X1.5.1

© 2001-2010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