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FUN論壇

 

 

搜索
2000FUN論壇 綜合論壇 讀書推介&讀書報告 人文護照──「記憶像鐵軌一樣長」心得報告 ...
返回列表 發新帖 回覆
查看: 20137|回覆: 1
go

人文護照──「記憶像鐵軌一樣長」心得報告   [複製鏈接]

Rank: 2Rank: 2

UID
1601417 
帖子
115 
積分
120 
Good
10  
註冊時間
10-1-13 
在線時間
6 小時 
1#
發表於 10-1-14 10:44 AM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 |打印
人文護照──「記憶像鐵軌一樣長」心得報告

“記憶像鐵軌一樣長”……這是多麼唯美且浪漫的句子啊!我在老師的書單上看到這一本書的書名,就對這本書的書名有非常深刻的印象,也不知道為什麼,這個句子讓我滿感動的,所以我就決定要買這本書來看看,當作是做這個寒假的報告。
作者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余光中先生,1928年生於南京,福建永春人,母為江蘇武進人,故其亦自稱江南人。1950年五月底,因戰亂的關係來到了台灣。1954年,與覃子豪、鍾鼎文、夏菁、鄧禹平共創「藍星詩社」。台大外文系畢業,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,1962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新詩獎,曾任台灣師範大學、政治大學、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教授,數度講學美洲。作品有詩集《蓮的聯想》、《五陵少年》、《白玉苦瓜》等,以及散文集《左手的繆思》、《記憶像鐵軌一樣長》、《隔水呼喚》等。
余光中的四十年文學生涯悠遠、遼闊深入,其以現代詩和散文享有盛譽,堪稱雙絕;他還寫評論、做編輯、從事翻譯,其獨特的筆法,光耀中華文壇,其詩作多發抒詩人的悲憫情懷,對土地的關愛,以及對一切現代人、事、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。
余光中從大學二年級時開始寫詩,他認為自己寫詩的發展很慢,早年的詩多實驗性,是對西化的摸索,到了三十四歲寫《蓮的聯想》才是他的轉變,開始認同中國的古典傳統。到詩集《白玉苦瓜》,初步成熟,找到自己真正的風格和聲音。「苦瓜」象徵現實,是苦的,「白玉」則象徵美。「白玉苦瓜」也象徵詩的創作,創作的題材、感受來自生命、生活的「苦」,詩人的本領是把「苦瓜」變成「白玉」。
余光中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十一年。其間他寫了三本詩集,《與永恒拔河》仍是寫一些形而上的題材和感受;《隔水觀音》表現他對香港與大陸、台灣與大陸的心情;《紫荊賦》則主要寫對香港的感情。從這三本詩集也可見余光中的一些轉變。
回台後,出版了《夢與地理》,「地理」同樣代表「現實」,表現時空與現實的關係,也寫一些與台灣現實社會有關的詩。余光中雖出版了不少詩集,但他認為還沒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。他認為詩的可能性太大,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探索。對詩的體裁、格律,余光中也有看法,他早期的詩比較格律化,後來則受中國古風與西方詩的影響較大。
相對於詩,余光中寫散文較晚,三十多歲開始寫。早期的散文多是文字、風格的實驗,追求雄壯陽剛的風格。後來則放緩節奏、文字密度、句法變化,追求幽默、寫實、雋永,像《記憶像鐵軌一樣長》、《我的四個假想敵》、《牛蛙記》、《催魂鈴》。另外還有小品文《評一張地圖》等,又寫了不少的遊記。
余光中常自許為以右手寫詩,左手寫散文,雖然是這樣,但他對散文的經營仍是十分用心,其創作的散文是鮮明、動感、立體、富於感覺性的;在技巧的成就上,乃能創新字彙、靈活的轉換詞性,設計新穎的句型,強調節奏聲律,筆法奇幻,且能整合古今中外的語言,在寫景敘事上強調感官經驗。
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中,遊記是其中重要的部份,其記遊之文遍及全世界,然而對中國大陸卻是近鄉情怯,在他作品中出現的中國,其實是一個理想的中國,他所嚮往的中國,是一個古典文學中,繁華壯麗、優美繽紛的中國,這種瀰漫在文中的鄉愁,是他靈魂的歸屬,詩心的嚮往,是一種形而上的鄉愁,構成其作品的基調及隱藏的情感。
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兼融小說的故事性與詩歌的律動感,氣勢磅礡,文字靈動,在文壇自成一家。
在評論研究方面,他與其他學者的不同是,他有創作的經驗,知道創作的甘苦、陷阱,在論詩時有他的體驗和權威。他的評論多是針對詩、散文為主,他又替不少作家作品寫的「序」也有評論的價值。
余光中出身外文系,他翻譯了十三本書,例如海明威的《老人與海》、《土耳其現代詩選》、王爾德的四部喜劇,並把他自己的詩集《守夜人》翻成英文。翻譯《梵谷傳》的時候,他正經歷人生的重大挫折。畫家梵谷一生受苦,譯者深切體會畫家的痛苦,且以苦療苦,他的身心因此而恢復康泰。那段時期,余光中黯淡悲傷,但他投入有意義的工作,生命得到昇華,而再度豐盛起來。
本散文集是余光中第一本純散文集。全書共蒐集散文二十篇,以寫作時間而,始於1978年冬天而終於1985年夏天,前後歷時七年。這漫長的七年,除了有一年回台北客座之外,完全是在香港的沙田度過。每一篇散文分別寫於不同時期,抒發的情懷也有所不同。如《牛蛙記》、《吐露港上》、《春來半島》所表達的,仍不失這種正盛方酣的沙田心情;《山緣》是作者對香港山水的心香巡禮,《飛鵝山頂》是作者對香港山水的告別式。同期寫有《沙田七友記》側寫山居香港沙田時對七位好友的濃淡印象,《送思果》與好友歡笑離合的軼事。
雖然在香港一待就是十年,但他對台灣的思念不曾間斷,《沒有人是一個島》正式作者回首所打的一個台灣結,其線頭穿進了《輪轉天下》、《記憶像鐵軌一樣長》。《秦瓊賣馬》、《我的四個假想敵》是他回台灣小住時寫下的雜感。其它如《開卷如開芝麻門》寫讀書與藏書之樂趣,《羅素的彈弓》寫閱讀羅素評論的心得感想。
《我的四個假想敵》,我原本看到這標題的時候,以為這是一篇類似像 國父〝立志作大事〞那類型的文章,但是,我錯了。文中作者把他的四位未來的女婿當作假想敵人,這是讓我怎麼想也想不到的,把男孩們對自己女兒的追求寫得像攻城戰似的,戲稱女兒們「內奸」,開門揖盜,母親則是女兒們的戰友,他自己則是一個蒙在鼓裡的昏君。追求者向他女兒投的情信,余光中描述為轟炸他們家信箱的炮彈,又把女兒們的追求者的來電,形容成實彈射擊,把父親對女兒被男友「搶去」的無奈表達得非常生動有趣,使讀者會心一笑。
或許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,會覺得這個父親根本就是自己在窮緊張,不過,我們反過來站在作者的角度來看好了,他是真得很愛她的女兒們,他說「在父親的眼裡,女兒最可愛的時候是在十歲以前,在男友的眼裡,他最可愛的時候卻是在十七歲以後」,對一個父親來說,稚齡的女兒是最完美的,但是唯一的缺點就是會長大,他還天真的想要把女兒用急凍術冷藏起來,讓女兒永遠都不長大,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作者是多麼的愛她的女兒們。
《何以解憂》,是講述作者怎樣去抒發他的憂愁。他認為解憂的方法有很多,他會像柳宗元一樣,喜歡遊山玩水,透過欣賞自然景物將心中的抑鬱豁出。其實我也很贊成這種解憂的方法,在周末能約朋友遊山玩水,簡直是人生的一件樂事。欣賞大自然,心境也變得開朗,將心中的憂愁一一驅走。同時也可以將自己的憂愁與朋友分享。
    很多電視劇裡,只要心情不好就會喝酒,但是我個人認為喝酒小酌一番,加上大睡一覺是個很不錯的方法。因此我不同意李白那樣「但願長醉不用醒」的消極態度,喝太多酒往往使人愁上加愁。
    相反,我認為在煩惱的時候到外面一走,呼吸一些新鮮的空氣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平復,不要讓愁悶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。近代作家白先勇於母親逝世後,一個人在異鄉,感到國破家亡,他認為「人生憂患,自始開始」,因此他感到無奈,悶悶不樂,一生都不能寫作。
    我認為這種態度是不值得敬佩的,我們不應因愁煩而影響自己,所謂「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」,我們又有多少光陰可以浪費呢?
    相反,我比較認同屈原與司馬遷的解憂方法。我認為「化悲憤為力量」也是忘憂的方法。屈原因受讒見害,遭受流放,他將這種「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」的悲苦抒發在寫作上,寫下《離騷》。有文學家認為「此人皆意有所鬱結,不得通其道」,因而努力寫作,除了屈原外,還有司馬遷,他一樣把受了宮刑,身毀不用之哀抒發在寫作上,故此寫作《史記》。史遷與屈原同是有愁怨,也同樣把自己的愁怨化為奮鬥,怪不得有人說:「《離騷》是屈大夫的哭泣,《史記》是太史公之哭泣。」對於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,我是深表支持的。
之前國文課的講義有提到,余光中為「手握五色之筆,用紫色筆來寫詩,用金色筆來寫散文,用黑色筆來評論,用紅色筆來編輯文學作品,用藍色筆來翻譯」,使我未遨遊余光中以金色筆創造的字海,已經給「五色彩筆」這美譽嚇倒。本來覺得這本書應該會寫的很深奧,讓人有看不懂、讀不下去的感覺,誰知開首的《催魂鈴》、《牛蛙記》,已令我莞爾不已,什麼憂慮一掃而空。最後掩卷回味,只覺文章意味甚豐,值得再三咀嚼。

參考資料:《記憶像鐵軌一樣長》    余光中 著    洪範書局

Rank: 2Rank: 2

UID
1069731 
帖子
204 
積分
204 
Good
0  
註冊時間
08-4-27 
在線時間
28 小時 
2#
發表於 11-4-10 01:38 PM |只看該作者
多謝樓主@@
我都想睇下本書
‹ 上一主題|下一主題
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免費註冊

聯絡我們|Archiver| 2000FUN論壇

SERVER: 2 GMT+8, 24-4-30 09:18 AM , Processed in 0.026412 second(s), 14 queries , Gzip On.

Sponsor:迷你倉 , 網頁寄存

Powered by Discuz! X1.5.1

© 2001-2010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