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FUN論壇

 

 

搜索
2000FUN論壇 綜合論壇 聊天討論版 閒聊吹水區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返回列表 發新帖 回覆
樓主: trouble0615
go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[複製鏈接]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01#
發表於 23-12-24 09:47 AM |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trouble0615 於 23-12-24 09:48 AM 編輯
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懺悔品第六〉淺釋10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懺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何名清淨法身佛。世人性本清淨。萬法從自性生。思量一切惡事。即生惡行。思量一切善事。即生善行。如是諸法在自性中。如天常清。日月常明。為浮雲蓋覆。上明下暗。忽遇風吹雲散。上下俱明。萬象皆現。世人性常浮游。如彼天雲。善知識。智如日。慧如月。智慧常明。於外著境。被妄念浮雲。蓋覆自性。不得明朗。若遇善知識。聞真正法。自除迷妄。內外明徹。於自性中。萬法皆現。見性之人。亦復如是。此名清淨法身佛。」



淺譯:

「何名清淨法身佛」:怎麼叫做清淨法身佛呢?我跟你講一講。

「世人性本清淨」:就是說一切世人,他的自性,本來是清淨的。

「萬法從自性生」:一切的萬法,都是從自己本性生出來的。怎麼樣說呢?

「思量一切惡事,即生惡行」:你若想一切惡事的時候,就有惡事的行為表現出來。

「思量一切善事,即生善行」:你心裏思量所有的善事,就有善的行為表現出來。

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」:所以一切善惡諸法,是由你自性生出來的。

「如天常清」:這有一種比喻,比喻什麼呢?就像天常常是清朗的。

「日月常明」:日和月是常常明照的。

「為浮雲蓋覆,上明下暗」:因為在虛空中,有浮雲蓋覆,把太陽光遮住,所以就上明下暗,上邊是明朗的,下邊就黑暗。

「忽遇風吹雲散」:忽然間遇著一股風,把雲吹散。

「上下俱明」:上邊明了,下邊也明了,上下明徹。

「萬象皆現」:一切的萬事萬物,沒有不現出來的。

「世人性常浮游」:世人的性,常常浮游。

「如彼天雲」:就像在天上有雲彩一樣。

「善知識」:各位!你們都是有知識的。

「智如日」:你若有智慧,就猶如有太陽光一樣。

「慧如月」:慧就像月似的。

「智慧常明」:你般若智慧常常明照。

「於外著境」:所有外邊一切執著的境界。

「被妄念浮雲,蓋覆自性」:你把你妄念的浮雲破了,就不會蓋覆自性;因為你沒有破妄念的浮雲,所以把自性蓋覆了!

「不得明朗」:自性所以就愚癡了,沒有那麼大的智慧。

「若遇善知識」:假設你若遇到真正的明眼善知識。

「聞真正法」:聽見真的法和正的法。

「自除迷妄」:你把你無明、煩惱、迷妄,都除去。

「內外明徹」:猶如琉璃一樣,裏邊也看見外邊,外邊也看見裏邊。

「於自性中」:在自己的性中。

「萬法皆現」:一切的萬法,都在你自性裏現出來。

「見性之人,亦復如是」:能識自本心、見自本性的人,也就像天無雲似的。所以說:「心平百難散,意定萬事吉;心清水現月,意定天無雲。心止念絕真富貴,私欲斷盡真福田。」

你心若平,什麼災難都沒有。為什麼你有災難呢?就因為你心裏不平。意定萬事吉,你意若有一定了,什麼事情都吉祥。清淨的心現前,好像水裏現出月亮似的。意念要是有定,天也就沒有雲。

你妄想心止了,貪念也絕了,這才是真富貴。真正富貴的人,沒有貪心。有貪心的人,都是窮人;他就有少少的錢,也不知足,所以就生出貪心來。所以說心止念絕,是真富貴;私欲斷盡,是真福田。私欲,你自私的欲念若沒有了,這是真正的福田,真正有福了。

「此名清淨法身佛」:你能這樣子,這就是清淨法身佛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忏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何名清净法身佛。世人性本清净。万法从自性生。思量一切恶事。即生恶行。思量一切善事。即生善行。如是诸法在自性中。如天常清。日月常明。为浮云盖覆。上明下暗。忽遇风吹云散。上下俱明。万象皆现。世人性常浮游。如彼天云。善知识。智如日。慧如月。智慧常明。于外着境。被妄念浮云。盖覆自性。不得明朗。若遇善知识。闻真正法。自除迷妄。内外明彻。于自性中。万法皆现。见性之人。亦复如是。此名清净法身佛。」



浅译:

「何名清净法身佛」:怎么叫做清净法身佛呢?我跟你讲一讲。

「世人性本清净」:就是说一切世人,他的自性,本来是清净的。

「万法从自性生」:一切的万法,都是从自己本性生出来的。怎么样说呢?

「思量一切恶事,即生恶行」:你若想一切恶事的时候,就有恶事的行为表现出来。

「思量一切善事,即生善行」:你心里思量所有的善事,就有善的行为表现出来。

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」:所以一切善恶诸法,是由你自性生出来的。

「如天常清」:这有一种比喻,比喻什么呢?就像天常常是清朗的。

「日月常明」:日和月是常常明照的。

「为浮云盖覆,上明下暗」:因为在虚空中,有浮云盖覆,把太阳光遮住,所以就上明下暗,上边是明朗的,下边就黑暗。

「忽遇风吹云散」:忽然间遇着一股风,把云吹散。

「上下俱明」:上边明了,下边也明了,上下明彻。

「万象皆现」:一切的万事万物,没有不现出来的。

「世人性常浮游」:世人的性,常常浮游。

「如彼天云」:就像在天上有云彩一样。

「善知识」:各位!你们都是有知识的。

「智如日」:你若有智慧,就犹如有太阳光一样。

「慧如月」:慧就像月似的。

「智慧常明」:你般若智慧常常明照。

「于外着境」:所有外边一切执着的境界。

「被妄念浮云,盖覆自性」:你把你妄念的浮云破了,就不会盖覆自性;因为你没有破妄念的浮云,所以把自性盖覆了!

「不得明朗」:自性所以就愚痴了,没有那么大的智慧。

「若遇善知识」:假设你若遇到真正的明眼善知识。

「闻真正法」:听见真的法和正的法。

「自除迷妄」:你把你无明、烦恼、迷妄,都除去。

「内外明彻」:犹如琉璃一样,里边也看见外边,外边也看见里边。

「于自性中」:在自己的性中。

「万法皆现」:一切的万法,都在你自性里现出来。

「见性之人,亦复如是」:能识自本心、见自本性的人,也就像天无云似的。所以说:「心平百难散,意定万事吉;心清水现月,意定天无云。心止念绝真富贵,私欲断尽真福田。」

你心若平,什么灾难都没有。为什么你有灾难呢?就因为你心里不平。意定万事吉,你意若有一定了,什么事情都吉祥。清净的心现前,好像水里现出月亮似的。意念要是有定,天也就没有云。

你妄想心止了,贪念也绝了,这才是真富贵。真正富贵的人,没有贪心。有贪心的人,都是穷人;他就有少少的钱,也不知足,所以就生出贪心来。所以说心止念绝,是真富贵;私欲断尽,是真福田。私欲,你自私的欲念若没有了,这是真正的福田,真正有福了。

「此名清净法身佛」:你能这样子,这就是清净法身佛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02#
發表於 23-12-24 09:58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懺悔品第六〉淺釋11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懺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善知識。自心歸依自性。是歸依真佛。自歸依者。除卻自性中不善心。嫉妒心。諂曲心。吾我心。誑妄心。輕人心。慢他心。邪見心。貢高心。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。常自見己過。不說他人好惡。是自歸依。常須下心。普行恭敬。即是見性通達。更無滯礙。是自歸依。」



淺譯:

各位「善知識」,你們「自心歸依自性」:也就是收拾自性。

「是歸依真佛」:你自己能迴光返照,這是皈依真佛。

「自歸依者」:什麼叫自皈依?現在給你們再講清楚一點。

「除卻自性中不善心」:除卻,不要它。不要什麼呢?不要自性裏這一些不正當的心,就是不善心。不善心是什麼心?就是惡心。

「嫉妒心」:也要除去,你不要捨不得你嫉妒心,切記不要嫉妒他人。

為什麼你愚癡呢?我現在告訴你,就因為你在前生,生生世世你盡妒忌人,妒忌人家聰明,所以自己就愚癡;妒忌人有才能,所以自己什麼能力也沒有;就因為妒忌人,所以自己就不如人。

「諂曲心」:不要有諂媚彎曲的心,就是不直的心。

「吾我心」:什麼都有個我,這個吾、我,都是貢高的心。

「誑妄心」:也不要有誑妄自大的心。

「輕人心」:不要輕視其他的人。

「慢他心」:你也不要對其他人有驕慢心。

「邪見心」:無論見著什麼境界,不往正當的地方想,就往邪的地方想,就想到不正當的道路上去,邪見很容易現出來的。

「貢高心」:總覺得自己比旁人都高、都大。

「及一切時中」:和一切時的裏邊。

「不善之行」:所有不善的行為。

「常自見己過」:你常常自己知道自己有過錯。

「不說他人好惡」:不說他人好、不好。

「是自歸依」:這就是自皈依。你若有這些心在裏邊,就談不到皈依。

「常須下心」:你常常要很謙下,要存這種心。

「普行恭敬」:對任何人都要有恭敬心。

「即是見性通達,更無滯礙」:這就是見性,就是通達沒有滯礙。

「是自歸依」:這也叫自皈依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忏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善知识。自心归依自性。是归依真佛。自归依者。除却自性中不善心。嫉妒心。谄曲心。吾我心。诳妄心。轻人心。慢他心。邪见心。贡高心。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。常自见己过。不说他人好恶。是自归依。常须下心。普行恭敬。即是见性通达。更无滞碍。是自归依。」



浅译:

各位「善知识」,你们「自心归依自性」:也就是收拾自性。

「是归依真佛」:你自己能回光返照,这是皈依真佛。

「自归依者」:什么叫自皈依?现在给你们再讲清楚一点。

「除却自性中不善心」:除却,不要它。不要什么呢?不要自性里这一些不正当的心,就是不善心。不善心是什么心?就是恶心。

「嫉妒心」:也要除去,你不要舍不得你嫉妒心,切记不要嫉妒他人。

为什么你愚痴呢?我现在告诉你,就因为你在前生,生生世世你尽妒忌人,妒忌人家聪明,所以自己就愚痴;妒忌人有才能,所以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;就因为妒忌人,所以自己就不如人。

「谄曲心」:不要有谄媚弯曲的心,就是不直的心。

「吾我心」:什么都有个我,这个吾、我,都是贡高的心。

「诳妄心」:也不要有诳妄自大的心。

「轻人心」:不要轻视其他的人。

「慢他心」:你也不要对其他人有骄慢心。

「邪见心」:无论见着什么境界,不往正当的地方想,就往邪的地方想,就想到不正当的道路上去,邪见很容易现出来的。

「贡高心」:总觉得自己比旁人都高、都大。

「及一切时中」:和一切时的里边。

「不善之行」:所有不善的行为。

「常自见己过」:你常常自己知道自己有过错。

「不说他人好恶」:不说他人好、不好。

「是自归依」:这就是自皈依。你若有这些心在里边,就谈不到皈依。

「常须下心」:你常常要很谦下,要存这种心。

「普行恭敬」:对任何人都要有恭敬心。

「即是见性通达,更无滞碍」:这就是见性,就是通达没有滞碍。

「是自归依」:这也叫自皈依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03#
發表於 23-12-24 09:59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懺悔品第六〉淺釋12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懺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何名圓滿報身。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。一智能滅萬年愚。莫思向前。已過不可得。常思於後。念念圓明。自見本性。善惡雖殊。本性無二。無二之性。名為實性。於實性中。不染善惡。此名圓滿報身佛。自性起一念惡。滅萬劫善因。自性起一念善。得恆沙惡盡。直至無上菩提。念念自見。不失本念。名為報身。」



淺譯:

「何名圓滿報身」:什麼叫圓滿報身呢?

「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」:給你們舉出一個例子來比喻,好像一盞燈,就能破除一千年的黑暗,一千年的黑暗就沒有了。

「一智能滅萬年愚」:只要你有智慧,就有一萬年的愚癡,也都可以消滅。不要說一萬年,就是一萬大劫你愚癡,現在你生出智慧來了,也都可以滅去。

「莫思向前,已過不可得」:你不要存過去心,過去心不可得,你不要回憶過去的事情,也不要追將來。

「常思於後」:你常常思想:「將來我怎麼辦?」將來你怎麼辦?你將來種善因,就結善果;種惡因,就結惡果。你做好事,就有好的果報,做不好事,就有不好的果報。

所以說「念念圓明」:你要有正念,要有「圓明光燦爛」這種念。

不要有邪知邪見、自私自利、妒忌障礙,就怕人家比我好。其實,你怕人家比你好,人家還是比你好。你不怕人家比你好,那或者你比人家好一點;你怕人家比你好,那人人都比你好。

「自見本性,善惡雖殊」:你自性雖然有善性,有惡性;善惡的性不一樣的。

「本性無二」:但是,本來的性是無二的。你生出善,有善性;生出惡,有惡性。但是本來沒有善、沒有惡的那個性,是無二的。

「無二之性,名為實性」:不二的性,就叫實性,也就是你的真如自性,也就是真如實性,〈證道歌〉不是說:「無明實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」

「於實性中,不染善惡」:於本來的實性裏,沒有善,也沒有惡,是純圓獨妙,圓陀陀、光灼灼的。

「此名圓滿報身佛」:這就是圓滿報身佛。

「自性起一念惡,滅萬劫善因」:你自己的性裏,若生出一念的惡心。什麼叫惡心?就是毒害之心。前邊不是對你們講,像菩提流支那種心,就是毒害心,就是惡心。你生出惡心、惡念,你那萬劫的善因,就都滅了。

「自性起一念善」:自性你若生出一念的善來。

「得恆沙惡盡」:你恆河沙那麼多的惡業,也都消滅了。所以說:「一念善,就是成佛之因;一念惡,就是地獄之因。」你想要成佛或下地獄,看你自己生的是什麼心。

「直至無上菩提」:乃至於成佛;無上菩提,就是成佛。

「念念自見」:念念自己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。

「不失本念」:本念,就是你自己的真念,你自己的真性。

「名為報身」:這就是叫圓滿報身佛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忏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何名圆满报身。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。一智能灭万年愚。莫思向前。已过不可得。常思于后。念念圆明。自见本性。善恶虽殊。本性无二。无二之性。名为实性。于实性中。不染善恶。此名圆满报身佛。自性起一念恶。灭万劫善因。自性起一念善。得恒沙恶尽。直至无上菩提。念念自见。不失本念。名为报身。」



浅译:

「何名圆满报身」:什么叫圆满报身呢?

「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」:给你们举出一个例子来比喻,好像一盏灯,就能破除一千年的黑暗,一千年的黑暗就没有了。

「一智能灭万年愚」:只要你有智慧,就有一万年的愚痴,也都可以消灭。不要说一万年,就是一万大劫你愚痴,现在你生出智慧来了,也都可以灭去。

「莫思向前,已过不可得」:你不要存过去心,过去心不可得,你不要回忆过去的事情,也不要追将来。

「常思于后」:你常常思想:「将来我怎么办?」将来你怎么办?你将来种善因,就结善果;种恶因,就结恶果。你做好事,就有好的果报,做不好事,就有不好的果报。

所以说「念念圆明」:你要有正念,要有「圆明光灿烂」这种念。

不要有邪知邪见、自私自利、妒忌障碍,就怕人家比我好。其实,你怕人家比你好,人家还是比你好。你不怕人家比你好,那或者你比人家好一点;你怕人家比你好,那人人都比你好。

「自见本性,善恶虽殊」:你自性虽然有善性,有恶性;善恶的性不一样的。

「本性无二」:但是,本来的性是无二的。你生出善,有善性;生出恶,有恶性。但是本来没有善、没有恶的那个性,是无二的。

「无二之性,名为实性」:不二的性,就叫实性,也就是你的真如自性,也就是真如实性,〈证道歌〉不是说:「无明实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」

「于实性中,不染善恶」:于本来的实性里,没有善,也没有恶,是纯圆独妙,圆陀陀、光灼灼的。

「此名圆满报身佛」:这就是圆满报身佛。

「自性起一念恶,灭万劫善因」:你自己的性里,若生出一念的恶心。什么叫恶心?就是毒害之心。前边不是对你们讲,像菩提流支那种心,就是毒害心,就是恶心。你生出恶心、恶念,你那万劫的善因,就都灭了。

「自性起一念善」:自性你若生出一念的善来。

「得恒沙恶尽」:你恒河沙那么多的恶业,也都消灭了。所以说:「一念善,就是成佛之因;一念恶,就是地狱之因。」你想要成佛或下地狱,看你自己生的是什么心。

「直至无上菩提」:乃至于成佛;无上菩提,就是成佛。

「念念自见」:念念自己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。

「不失本念」:本念,就是你自己的真念,你自己的真性。

「名为报身」:这就是叫圆满报身佛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04#
發表於 23-12-24 06:18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懺悔品第六〉淺釋13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懺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何名千百億化身。若不思萬法。性本如空。一念思量。名為變化。思量惡事。化為地獄。思量善事。化為天堂。毒害化為龍蛇。慈悲化為菩薩。智慧化為上界。愚癡化為下方。自性變化甚多。迷人不能省覺。念念起惡。常行惡道。回一念善。智慧即生。此名自性化身佛。」



淺譯:

六祖大師講完了圓滿報身。圓滿,是無欠無餘、無得無失、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、無男無女、無善無惡的。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。完了又說。

「何名千百億化身」:什麼叫千百億化身?我們就一個身,怎麼會有千百億化身呢?說佛有千百億化身,那是佛的化身,與你有什麼關係?與我有什麼關係?所謂千百億萬化身,也就是千百億萬的思想,千百億萬的這種思量。

說是:「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萬化身,他也化身成佛,也化身成菩薩,也化身成阿羅漢,也化身成聲聞、緣覺,也化身到天上,也化身到人間,也化身阿修羅,也化身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他無處不現身,所以叫千百億萬化身。」不錯!這是一個講法。

還有一個講法:我也有千百億萬化身,你也有千百億萬化身。我收了千百億個徒弟,這千百億個徒弟,個個都學師父的修行。師父一天吃一頓飯,這些徒弟也都說:「我也一天吃一頓飯。」這是我的化身。

師父說:「我不攀緣,我不各處去向人家用種種手段攀緣,你也不能攀緣。沒有人供養嗎?就餓死!這是最好了。」我的徒弟就跟著我學了:「啊!好,餓死也不攀緣。」所以這是我又出來一些化身。總而言之,誰跟你學佛法,將來照你那樣學,這都是你的化身。

你現在是我的化身,將來你也有化身;你不要以為就是我的化身,你也有化身,所以你也有千百億萬化身。總而言之,你有一個好樣兒,別人照你這好樣兒學,就是你好的化身;你有一個壞樣子,像鬼的樣子,別人也就跟你學那鬼的樣子,那就是壞的化身。

「若不思萬法,性本如空」:你什麼也不想,什麼也沒有了。

所以才說:「一念不生全體現」,你一念不生,你本來佛性,就現出來了。但是你是不是能不生呢?你心裏沒有妄想?沒有想:「啊!明天我吃什麼東西?今天晚間我幾點鐘睡覺?」沒有想:「我很渴了,要喝杯茶。」這也是妄想嘛!你若能什麼妄想都沒有,那你就是佛了。

但是你沒有做到,你不能這樣子;你不能這樣子,那你還不是佛呢!等你這樣的時候,你再說你是佛;你沒有這個樣子的時候,你要修行。你不修行,說:「我就是佛了。」你是個狗佛!真是簡直的莫名其妙。

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說:「哦!人人都是佛。」你要修行才成佛;你不修行,你成什麼佛?不修行,人就是人,狗就是狗,畜生就是畜生,所以必須要修行。

你若一念不生就全體現,「六根忽動被雲遮」。

你眼睛一看東西:「哦!這兒有顏色了。」耳朵一聽聲音:「哦!這是音樂啊!」簡直,這被境界轉了嘛!這就是被雲遮了!頭先不講雲嗎?六根忽動被雲遮,你一用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就被雲遮起來了。你不要以為我方才那是罵人,狗子也有佛性的,但是牠要修行。

「一念思量,名為變化」:你有了思量,這就有變化,有化身了。你看一看,這化出什麼?

「思量惡事,化為地獄」:你若一想惡事:「哦!我想個辦法,得怎麼樣能可以最有名?要怎麼樣最可以得到利益?啊!我去打劫、殺人、放火、搶人。」這是惡,這就是地獄。你看見了沒有?這就是地獄!

「思量善事,化為天堂」:喔!你說:「我要幫助人。我看某人沒有錢用,送給他幾百萬塊錢,幫助他生活沒有困難。」這是善事,這就是到天堂上了。說是:「我們美國有幾個出家人,出家人沒有人供養,我去供養!」這就是天堂。在這麼富有的國家,不要等得把出家人都餓死了。

「毒害化為龍蛇」:你有毒害的心,這就是龍、就是蛇。

「慈悲化為菩薩」:你發慈悲心,就是化身成菩薩。

「智慧化為上界」:你有聰明,就向上爬去,向上界去。

「愚癡化為下方」:你要是愚癡到極點,就往下降,這叫「君子上達,小人下達」。

「自性變化甚多」:你的自性變化很多,這就是千百億萬化身。

「迷人不能省覺」:迷人自己不知道省悟,不知道覺悟。

所以「念念起惡,常行惡道」:念念都是惡。

「那個人對我真不好,簡直真可惡!我一定破壞他,想盡方法來破壞他。」這是惡。好像神秀大師,想盡了方法破壞六祖大師,時時都派人去殺他,這就是起惡,常行惡道。

「回一念善」:你如果迴光返照,回一念善事。

「智慧即生」:就生出智慧來,就不愚癡了。

「此名自性化身佛」:這就是自性化身佛。你明白了嗎?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忏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何名千百亿化身。若不思万法。性本如空。一念思量。名为变化。思量恶事。化为地狱。思量善事。化为天堂。毒害化为龙蛇。慈悲化为菩萨。智慧化为上界。愚痴化为下方。自性变化甚多。迷人不能省觉。念念起恶。常行恶道。回一念善。智慧即生。此名自性化身佛。」



浅译:

六祖大师讲完了圆满报身。圆满,是无欠无余、无得无失、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、无男无女、无善无恶的。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。完了又说。

「何名千百亿化身」:什么叫千百亿化身?我们就一个身,怎么会有千百亿化身呢?说佛有千百亿化身,那是佛的化身,与你有什么关系?与我有什么关系?所谓千百亿万化身,也就是千百亿万的思想,千百亿万的这种思量。

说是:「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万化身,他也化身成佛,也化身成菩萨,也化身成阿罗汉,也化身成声闻、缘觉,也化身到天上,也化身到人间,也化身阿修罗,也化身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他无处不现身,所以叫千百亿万化身。」不错!这是一个讲法。

还有一个讲法:我也有千百亿万化身,你也有千百亿万化身。我收了千百亿个徒弟,这千百亿个徒弟,个个都学师父的修行。师父一天吃一顿饭,这些徒弟也都说:「我也一天吃一顿饭。」这是我的化身。

师父说:「我不攀缘,我不各处去向人家用种种手段攀缘,你也不能攀缘。没有人供养吗?就饿死!这是最好了。」我的徒弟就跟着我学了:「啊!好,饿死也不攀缘。」所以这是我又出来一些化身。总而言之,谁跟你学佛法,将来照你那样学,这都是你的化身。

你现在是我的化身,将来你也有化身;你不要以为就是我的化身,你也有化身,所以你也有千百亿万化身。总而言之,你有一个好样儿,别人照你这好样儿学,就是你好的化身;你有一个坏样子,像鬼的样子,别人也就跟你学那鬼的样子,那就是坏的化身。

「若不思万法,性本如空」:你什么也不想,什么也没有了。

所以才说:「一念不生全体现」,你一念不生,你本来佛性,就现出来了。但是你是不是能不生呢?你心里没有妄想?没有想:「啊!明天我吃什么东西?今天晚间我几点钟睡觉?」没有想:「我很渴了,要喝杯茶。」这也是妄想嘛!你若能什么妄想都没有,那你就是佛了。

但是你没有做到,你不能这样子;你不能这样子,那你还不是佛呢!等你这样的时候,你再说你是佛;你没有这个样子的时候,你要修行。你不修行,说:「我就是佛了。」你是个狗佛!真是简直的莫名其妙。

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说:「哦!人人都是佛。」你要修行才成佛;你不修行,你成什么佛?不修行,人就是人,狗就是狗,畜生就是畜生,所以必须要修行。

你若一念不生就全体现,「六根忽动被云遮」。

你眼睛一看东西:「哦!这儿有颜色了。」耳朵一听声音:「哦!这是音乐啊!」简直,这被境界转了嘛!这就是被云遮了!头先不讲云吗?六根忽动被云遮,你一用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这就被云遮起来了。你不要以为我方才那是骂人,狗子也有佛性的,但是它要修行。

「一念思量,名为变化」:你有了思量,这就有变化,有化身了。你看一看,这化出什么?

「思量恶事,化为地狱」:你若一想恶事:「哦!我想个办法,得怎么样能可以最有名?要怎么样最可以得到利益?啊!我去打劫、杀人、放火、抢人。」这是恶,这就是地狱。你看见了没有?这就是地狱!

「思量善事,化为天堂」:喔!你说:「我要帮助人。我看某人没有钱用,送给他几百万块钱,帮助他生活没有困难。」这是善事,这就是到天堂上了。说是:「我们美国有几个出家人,出家人没有人供养,我去供养!」这就是天堂。在这么富有的国家,不要等得把出家人都饿死了。

「毒害化为龙蛇」:你有毒害的心,这就是龙、就是蛇。

「慈悲化为菩萨」:你发慈悲心,就是化身成菩萨。

「智慧化为上界」:你有聪明,就向上爬去,向上界去。

「愚痴化为下方」:你要是愚痴到极点,就往下降,这叫「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」。

「自性变化甚多」:你的自性变化很多,这就是千百亿万化身。

「迷人不能省觉」:迷人自己不知道省悟,不知道觉悟。

所以「念念起恶,常行恶道」:念念都是恶。

「那个人对我真不好,简直真可恶!我一定破坏他,想尽方法来破坏他。」这是恶。好像神秀大师,想尽了方法破坏六祖大师,时时都派人去杀他,这就是起恶,常行恶道。

「回一念善」:你如果回光返照,回一念善事。

「智慧即生」:就生出智慧来,就不愚痴了。

「此名自性化身佛」:这就是自性化身佛。你明白了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05#
發表於 23-12-24 06:20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懺悔品第六〉淺釋14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懺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善知識。法身本具。念念自性自見。即是報身佛。從報身思量。即是化身佛。自悟自修。自性功德。是真歸依。皮肉是色身。色身是宅舍。不言歸依也。但悟自性三身。即識自性佛。」



淺譯:



「善知識」:你明白了,就是善知識;你若不明白,就是惡知識。你願意做善知識嗎?

「法身本具」:法身是自己本有的。

「念念自性自見」:你念念都應該識自本心、見自本性。

「即是報身佛」:這就是圓滿報身佛。

「從報身思量,即是化身佛」:從你的報身,你有所思量,這就是有了變化身,有了化身佛。

「自悟自修」:你自己應該覺悟,自己應該修行。不是說教他人覺悟,教他人修行;要你自己「以身作則」──以身做個榜樣;你要修行,不是盡講口頭禪。這口頭三昧,一天到晚,呱呱呱呱呱呱呱,講是講了,但是行一點都沒有。

你說的一丈,不如行的一尺;你若行一尺,比你說一丈總好得多。你沒有實行,盡講口頭禪,那叫騙人呢!所以你們聽我講經,不要想我講的是好不好;你就看我天天有沒有騙你們?這麼幾年了,我怎麼樣騙你們來著?

「自性功德,是真歸依」:你自性裏本有的功德你明白了,那是真正皈依。說是:「我皈依自己,自己就是這個身體。」可是也不是皈依你身體。你若弄出你身體,又是頭上安頭;好像那個演若達多,自己各處去找頭去。

「皮肉是色身」:皮肉是個有形、有色的身。

「色身是宅舍」:色身是你自性的舍宅。

所以你不要把你身體說成:「這就是我了。」身體不是我,是誰呢?是他?也不是他。身體是我的,不是你的,也不是他的,但是你不能說身體就是我。

我常常不是講過,你住在房子裏,這房子是我的房子,你不能說:「房子就是我了。」這房子若就是你,人家一聽,就說:「哇!他連自己都不認識,認為他房子就是他自己。」房子是一個物質,所以你身體也是個房子,你不要錯認你的房子是你。聽明白了嗎?

所以這皈依,並不是皈依自己色身。皈依什麼呢?皈依自己的自性。

「不言歸依也」:不是皈依色身,是皈依自性。

「但悟自性三身」:你自性裏,具足清淨法身佛、圓滿報身佛、千百億萬化身佛。

「即識自性佛」:你要是認識你自性的佛,那你就是具足三身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忏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善知识。法身本具。念念自性自见。即是报身佛。从报身思量。即是化身佛。自悟自修。自性功德。是真归依。皮肉是色身。色身是宅舍。不言归依也。但悟自性三身。即识自性佛。」



浅译:

「善知识」:你明白了,就是善知识;你若不明白,就是恶知识。你愿意做善知识吗?

「法身本具」:法身是自己本有的。

「念念自性自见」:你念念都应该识自本心、见自本性。

「即是报身佛」:这就是圆满报身佛。

「从报身思量,即是化身佛」:从你的报身,你有所思量,这就是有了变化身,有了化身佛。

「自悟自修」:你自己应该觉悟,自己应该修行。不是说教他人觉悟,教他人修行;要你自己「以身作则」──以身做个榜样;你要修行,不是尽讲口头禅。这口头三昧,一天到晚,呱呱呱呱呱呱呱,讲是讲了,但是行一点都没有。

你说的一丈,不如行的一尺;你若行一尺,比你说一丈总好得多。你没有实行,尽讲口头禅,那叫骗人呢!所以你们听我讲经,不要想我讲的是好不好;你就看我天天有没有骗你们?这么几年了,我怎么样骗你们来着?

「自性功德,是真归依」:你自性里本有的功德你明白了,那是真正皈依。说是:「我皈依自己,自己就是这个身体。」可是也不是皈依你身体。你若弄出你身体,又是头上安头;好像那个演若达多,自己各处去找头去。

「皮肉是色身」:皮肉是个有形、有色的身。

「色身是宅舍」:色身是你自性的舍宅。

所以你不要把你身体说成:「这就是我了。」身体不是我,是谁呢?是他?也不是他。身体是我的,不是你的,也不是他的,但是你不能说身体就是我。

我常常不是讲过,你住在房子里,这房子是我的房子,你不能说:「房子就是我了。」这房子若就是你,人家一听,就说:「哇!他连自己都不认识,认为他房子就是他自己。」房子是一个物质,所以你身体也是个房子,你不要错认你的房子是你。听明白了吗?

所以这皈依,并不是皈依自己色身。皈依什么呢?皈依自己的自性。

「不言归依也」:不是皈依色身,是皈依自性。

「但悟自性三身」:你自性里,具足清净法身佛、圆满报身佛、千百亿万化身佛。

「即识自性佛」:你要是认识你自性的佛,那你就是具足三身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06#
發表於 23-12-24 06:21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懺悔品第六〉淺釋15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懺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吾有一無相頌。若能誦持。言下令汝積劫迷罪。一時消滅。頌曰:

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;布施供養福無邊,心中三惡元來造。

擬將修福欲滅罪,後世得福罪還在;但向心中除罪緣,各自性中真懺悔。

忽悟大乘真懺悔,除邪行正即無罪;學道常於自性觀,即與諸佛同一類。

吾祖唯傳此頓法,普願見性同一體;若欲當來覓法身,離諸法相心中洗。

努力自見莫悠悠,後念忽絕一世休;若悟大乘得見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」



淺譯:

「吾有一無相頌」:六祖大師說:「你不要著急,我有一個最好的消息告訴你。什麼呢?我有一個無相的頌,你知道嗎?願不願意聽啊?如果你願意聽,那我就講給你聽;你若不願意聽,那我就收起來。」

當時大家說:「哦!大師啊,我們都願意聽,請你慈悲給我們說。」

所以六祖大師就說了:「若能誦持」:我說的無相頌,你若能念熟了,能背出來。

「言下令汝積劫迷罪,一時消滅」:我說完了,就能使你們從無量劫、無始劫、多生多劫到現在,積劫的迷罪,即刻就消滅了。到什麼地方去了?你還要找它嗎?那可要費一點的功夫,才能找著。

「頌曰」:這偈頌說。

「迷人修福不修道」:迷人只知道修福,做功德,你教他自己修行用功,他不肯。好像我們現在的暑假班,人人在這兒,不怕苦不怕難,不怕腿痛,不怕腰痛,不怕渾身都痛。你痛!我就和你拼命,我豁出命不要,我也要修行。

你看!這種志願,真是難得,尤其都是一些青年有為的人。今年雖然人不太多,但是都這麼誠心,所以我很高興。這個暑假班,我很歡喜的;但是我歡喜,也不能教你看得見的。喔!就一天對你們哈哈哈,不是這個歡喜。我是真歡喜!

「只言修福便是道」:他說:「修福就是道。」好像梁武帝似的:「你看我度僧、造廟、布施、設齋,我的功德有多大啊!嗯,我的功德恐怕比釋迦牟尼佛都大了!」

「布施供養福無邊」:布施供養,不錯,是求福的,福無邊。

「心中三惡元來造」:什麼是心中的三惡,有人知道嗎?講一講!怎麼都沒有了?(弟子:greed, hatred, and delusion貪瞋癡)哦!你們聽到了沒有?就是這個。

心中貪。貪什麼?貪吃多一點;貪什麼?啊!再吃多幾粒花生,今天不會餓了。瞋,「我想要吃多一點,卻被他給吃了。」心裏瞋了!一瞋就不講道理;不講道理,就是愚癡。只知道修福,不知道修慧,所以就愚癡得這麼樣子,連吃東西都放不下,總說要行苦行,你說可憐吧?

「擬將修福欲滅罪」:你準備修福,滅除你的罪業,這是不可能的。

「後世得福罪還在」:你就是求福、種福,將來你得福,可是你罪業是不能消的,還是一樣存在。

「但向心中除罪緣」:你但向自己心裏,除去你的罪緣。除什麼罪緣呢?除你的妒忌心,除你的障礙心,除你的貪心,除你的瞋心,除你的吾我貢高心,除你的諂曲心,除你的毒害心,除你的邪心,除你的不善心。

你把這些除去,這就沒有罪緣了。說:「那怎麼可以啊!這些東西,都是我的老朋友,幾千萬個大劫,都跟著我這麼久了,我怎麼可以都捨了?」你不可以捨嗎?不可以捨,陪著它們下地獄去!沒有旁的辦法。

「各自性中真懺悔」:你各自要在自性裏,生出真懺悔來。

「忽悟大乘真懺悔」:你忽然了悟大乘的佛法,真正的懺悔。真正懺悔,就是要除你一切不正當的心。

所以說「除邪行正即無罪」:你看不是說得很明白嘛?一點也沒有說是比喻啊!除邪行正,你除去你的邪心,行正大光明的路;即無罪,就沒有罪了。

「學道常於自性觀」:學道的人應該常常迴光返照,問問你自己做的是什麼事?你做的是人事?你做的是鬼事?你做的是畜生事?你做的是馬牛的事?你做的什麼事,就是什麼。你做人事,就是人;你做佛事,就是佛。

什麼是佛事?佛就是慈悲喜捨。對人人都慈悲,不是假慈悲,是真慈悲;不是慈悲裏頭,還有貪心,「我對你慈悲一點,你對我慈悲很多。」不是這樣子。我對你慈悲喜捨,沒有拋磚引玉的心。

把磚拋出去,造房子的磚,brick,引回來一塊玉,jade;就是送人一塊磚,希望人家給一塊玉,這叫拋磚引玉,不是這樣子。你學道,常常於自性上觀察,要迴光返照:「我自己到底是什麼心?我是魔王心,還是佛心?我是自私自利的心,還是大公無私的心?」

你若能大公無私,「即與諸佛同一類」:這和諸佛是一樣的。你要做佛事,才是佛;你若不做佛事,你做鬼事,怎麼可以成佛呢?

「吾祖唯傳此頓法」:我的祖師菩提達摩,就單單傳頓教的法門!

「普願見性同一體」:普願一切的人,都見佛性;同一體,皆共成佛道。

「若欲當來覓法身」:你若想將來得到法身。

「離諸法相心中洗」:你要離一切法相,不要執著,不要生妒忌障礙、無明煩惱。你自己覺得人家所行所作都不如你了,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,這是錯誤。要離諸法相,沒有法執,也沒有我執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心中洗,你自己好像洗滌自己的心,洗心滌慮,把自己心洗乾淨。

「努力自見莫悠悠」:你用力氣,不要懶惰,聽到沒有?懶惰是不會成功的。你用力向前精進,勇猛精進。

自見莫悠悠,你不要悠悠啊,好像:「等一等、等一等,明天我再修行;等一等,明天我再翻譯;等一等,明天我再打字。」等一等,什麼都等一等;乃至於吃飯,也等一等我再吃。等到死的時候,可不由得你了,你說:「等一等我再死。」那就沒有人許可你了。

「等一等我再死。」你如果真正有把握,應來去自由,生死由我,而不由他,不由閻王來支配。好像三祖大師,抓著樹枝說:「你們看!其他人都坐那兒死,你們以為是不得了,你看著我這麼樣子!」啊!就走了。你看這多自在啊!

「後念忽絕一世休」:你要是等一等啊,等你一口氣不來,你再修行也來不及了。後念忽絕,就是死了。就死的時候,你等著嗎?你不著急?不著急,那後念忽絕,你後邊的念頭斷了。

所以在壇經前面不是說,不教你斷念嗎?你一念斷,就死了,到旁的地方托生去了。這個地方,說的就是這樣。一世休,一世都完了,什麼也沒有了。這時候,名也沒有,利也沒有,什麼都放下了;放不下的,也要放下,你無論什麼愛人啊,什麼都要放下了。

「若悟大乘得見性」:你若要明白大乘,得見性的法門。

「虔恭合掌至心求」:你要很虔誠恭敬地合起掌來,要求無上道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忏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吾有一无相颂。若能诵持。言下令汝积劫迷罪。一时消灭。颂曰:

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;布施供养福无边,心中三恶元来造。

拟将修福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还在;但向心中除罪缘,各自性中真忏悔。

忽悟大乘真忏悔,除邪行正即无罪;学道常于自性观,即与诸佛同一类。

吾祖唯传此顿法,普愿见性同一体;若欲当来觅法身,离诸法相心中洗。

努力自见莫悠悠,后念忽绝一世休;若悟大乘得见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」



浅译:

「吾有一无相颂」:六祖大师说:「你不要着急,我有一个最好的消息告诉你。什么呢?我有一个无相的颂,你知道吗?愿不愿意听啊?如果你愿意听,那我就讲给你听;你若不愿意听,那我就收起来。」

当时大家说:「哦!大师啊,我们都愿意听,请你慈悲给我们说。」

所以六祖大师就说了:「若能诵持」:我说的无相颂,你若能念熟了,能背出来。

「言下令汝积劫迷罪,一时消灭」:我说完了,就能使你们从无量劫、无始劫、多生多劫到现在,积劫的迷罪,即刻就消灭了。到什么地方去了?你还要找它吗?那可要费一点的功夫,才能找着。

「颂曰」:这偈颂说。

「迷人修福不修道」:迷人只知道修福,做功德,你教他自己修行用功,他不肯。好像我们现在的暑假班,人人在这儿,不怕苦不怕难,不怕腿痛,不怕腰痛,不怕浑身都痛。你痛!我就和你拼命,我豁出命不要,我也要修行。

你看!这种志愿,真是难得,尤其都是一些青年有为的人。今年虽然人不太多,但是都这么诚心,所以我很高兴。这个暑假班,我很欢喜的;但是我欢喜,也不能教你看得见的。喔!就一天对你们哈哈哈,不是这个欢喜。我是真欢喜!

「只言修福便是道」:他说:「修福就是道。」好像梁武帝似的:「你看我度僧、造庙、布施、设斋,我的功德有多大啊!嗯,我的功德恐怕比释迦牟尼佛都大了!」

「布施供养福无边」:布施供养,不错,是求福的,福无边。

「心中三恶元来造」:什么是心中的三恶,有人知道吗?讲一讲!怎么都没有了?(弟子:greed, hatred, and delusion贪瞋痴)哦!你们听到了没有?就是这个。

心中贪。贪什么?贪吃多一点;贪什么?啊!再吃多几粒花生,今天不会饿了。瞋,「我想要吃多一点,却被他给吃了。」心里瞋了!一瞋就不讲道理;不讲道理,就是愚痴。只知道修福,不知道修慧,所以就愚痴得这么样子,连吃东西都放不下,总说要行苦行,你说可怜吧?

「拟将修福欲灭罪」:你准备修福,灭除你的罪业,这是不可能的。

「后世得福罪还在」:你就是求福、种福,将来你得福,可是你罪业是不能消的,还是一样存在。

「但向心中除罪缘」:你但向自己心里,除去你的罪缘。除什么罪缘呢?除你的妒忌心,除你的障碍心,除你的贪心,除你的瞋心,除你的吾我贡高心,除你的谄曲心,除你的毒害心,除你的邪心,除你的不善心。

你把这些除去,这就没有罪缘了。说:「那怎么可以啊!这些东西,都是我的老朋友,几千万个大劫,都跟着我这么久了,我怎么可以都舍了?」你不可以舍吗?不可以舍,陪着它们下地狱去!没有旁的办法。

「各自性中真忏悔」:你各自要在自性里,生出真忏悔来。

「忽悟大乘真忏悔」:你忽然了悟大乘的佛法,真正的忏悔。真正忏悔,就是要除你一切不正当的心。

所以说「除邪行正即无罪」:你看不是说得很明白嘛?一点也没有说是比喻啊!除邪行正,你除去你的邪心,行正大光明的路;即无罪,就没有罪了。

「学道常于自性观」:学道的人应该常常回光返照,问问你自己做的是什么事?你做的是人事?你做的是鬼事?你做的是畜生事?你做的是马牛的事?你做的什么事,就是什么。你做人事,就是人;你做佛事,就是佛。

什么是佛事?佛就是慈悲喜舍。对人人都慈悲,不是假慈悲,是真慈悲;不是慈悲里头,还有贪心,「我对你慈悲一点,你对我慈悲很多。」不是这样子。我对你慈悲喜舍,没有抛砖引玉的心。

把砖抛出去,造房子的砖,brick,引回来一块玉,jade;就是送人一块砖,希望人家给一块玉,这叫抛砖引玉,不是这样子。你学道,常常于自性上观察,要回光返照:「我自己到底是什么心?我是魔王心,还是佛心?我是自私自利的心,还是大公无私的心?」

你若能大公无私,「即与诸佛同一类」:这和诸佛是一样的。你要做佛事,才是佛;你若不做佛事,你做鬼事,怎么可以成佛呢?

「吾祖唯传此顿法」:我的祖师菩提达摩,就单单传顿教的法门!

「普愿见性同一体」:普愿一切的人,都见佛性;同一体,皆共成佛道。

「若欲当来觅法身」:你若想将来得到法身。

「离诸法相心中洗」:你要离一切法相,不要执着,不要生妒忌障碍、无明烦恼。你自己觉得人家所行所作都不如你了,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,这是错误。要离诸法相,没有法执,也没有我执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心中洗,你自己好像洗涤自己的心,洗心涤虑,把自己心洗干净。

「努力自见莫悠悠」:你用力气,不要懒惰,听到没有?懒惰是不会成功的。你用力向前精进,勇猛精进。

自见莫悠悠,你不要悠悠啊,好像:「等一等、等一等,明天我再修行;等一等,明天我再翻译;等一等,明天我再打字。」等一等,什么都等一等;乃至于吃饭,也等一等我再吃。等到死的时候,可不由得你了,你说:「等一等我再死。」那就没有人许可你了。

「等一等我再死。」你如果真正有把握,应来去自由,生死由我,而不由他,不由阎王来支配。好像三祖大师,抓着树枝说:「你们看!其他人都坐那儿死,你们以为是不得了,你看着我这么样子!」啊!就走了。你看这多自在啊!

「后念忽绝一世休」:你要是等一等啊,等你一口气不来,你再修行也来不及了。后念忽绝,就是死了。就死的时候,你等着吗?你不着急?不着急,那后念忽绝,你后边的念头断了。

所以在坛经前面不是说,不教你断念吗?你一念断,就死了,到旁的地方托生去了。这个地方,说的就是这样。一世休,一世都完了,什么也没有了。这时候,名也没有,利也没有,什么都放下了;放不下的,也要放下,你无论什么爱人啊,什么都要放下了。

「若悟大乘得见性」:你若要明白大乘,得见性的法门。

「虔恭合掌至心求」:你要很虔诚恭敬地合起掌来,要求无上道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07#
發表於 23-12-25 10:32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懺悔品第六〉淺釋16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懺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師言。善知識。總須誦取。依此修行。言下見性。雖去吾千里。如常在吾邊。於此言下不悟。即對面千里。何勤遠來。珍重好去。一眾聞法。靡不開悟。歡喜奉行。」



淺譯:

「師言」:說完前面無相頌後,六祖大師又說了。我相信六祖大師,是很好說的,所以說出一部壇經;若不好說,什麼經都不會有的。所以我現在把他說的壇經,給你們也說一說。

各位「善知識」:說各位啊,你們都是很聰明的,都是有善根的人。多生多劫以來,你們都是和我有善緣的,所以大家才能遇到一起。但是那時候可能沒有外國人,統統都是中國人。我現在遇到你們這些美國人,這是更有緣了。

「總須誦取」:你們都應該把無相頌背起來。

「依此修行」:依這無相頌來修行。

「言下見性」:你一誦,就明白了。你說:「除邪行正即無罪。」你能明白這個道理,就是除邪,就去行正,那你罪業就沒有了。

你若明白見性,「雖去吾千里,如常在吾邊」:你若明白我所說這個偈頌,就離我一千里路遠,也好像在我身邊一樣。好像你們五個人,到臺灣去受戒,要是明白我講的這部經,你們到那兒,也一樣能記得、能實行,和在我旁邊一樣的。

如果你們不聽我教的這些道理,到那個地方又攀緣,又生妒忌心:「同戒的這些人,都不好,中國人,真是壞透了。還是在美國那兒好!你看臺灣,又這麼骯髒,簡直一點衛生都不講究。」那就白學道了。

「於此言下不悟」:你要是對這偈頌不明白。

「即對面千里」:你對著我面,也等於離我一千里一樣。現在你們若相信我,這是對面了;如果你不相信,就等於離一千里以外一樣的。你離我一千里以外,你相信我,也等於對面一樣的。

說:「那你是不是教人相信你?」我不歡喜你相信我。你為什麼要相信我呢?相信你自己,比相信我更好,因為行道是你自己行,不是替我行;修行是你自己修,不是替我修;吃飯是你自己飽,不是說你吃飯我飽。我不過跟你們講方法而已,明白了嗎?

「何勤遠來」:你們就是遠來到我這兒,也和離我一千里遠一樣的。

「珍重好去」:你們大家都珍重,就是自己要看重自己。

你不要把自己看輕了,不要:「你看,唉呀!我也不修行,好像一隻狗一樣。」不要把自己看成一隻狗,要看成一個人。好去,到好的地方去,不要到壞的地方去。

「一眾聞法」:一眾,究竟是多少人?是一個人?是眾人?一眾,按著文來講,一,就是一個人;眾,就是眾人。究竟是一個人?是眾人?你們說!這不是一個人,是很多人。

聞法,「靡不開悟」:大家都開悟了,但是就我沒有開悟,所以到現在還陪著你們呢!

「歡喜奉行」:大家都很高興,比你們方才笑還高興。但是高興是在心裏高興,沒有笑得哈哈哈的樣子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忏悔品第六〉

原文:

「师言。善知识。总须诵取。依此修行。言下见性。虽去吾千里。如常在吾边。于此言下不悟。即对面千里。何勤远来。珍重好去。一众闻法。靡不开悟。欢喜奉行。」



浅译:

「师言」:说完前面无相颂后,六祖大师又说了。我相信六祖大师,是很好说的,所以说出一部坛经;若不好说,什么经都不会有的。所以我现在把他说的坛经,给你们也说一说。

各位「善知识」:说各位啊,你们都是很聪明的,都是有善根的人。多生多劫以来,你们都是和我有善缘的,所以大家才能遇到一起。但是那时候可能没有外国人,统统都是中国人。我现在遇到你们这些美国人,这是更有缘了。

「总须诵取」:你们都应该把无相颂背起来。

「依此修行」:依这无相颂来修行。

「言下见性」:你一诵,就明白了。你说:「除邪行正即无罪。」你能明白这个道理,就是除邪,就去行正,那你罪业就没有了。

你若明白见性,「虽去吾千里,如常在吾边」:你若明白我所说这个偈颂,就离我一千里路远,也好像在我身边一样。好像你们五个人,到台湾去受戒,要是明白我讲的这部经,你们到那儿,也一样能记得、能实行,和在我旁边一样的。

如果你们不听我教的这些道理,到那个地方又攀缘,又生妒忌心:「同戒的这些人,都不好,中国人,真是坏透了。还是在美国那儿好!你看台湾,又这么肮脏,简直一点卫生都不讲究。」那就白学道了。

「于此言下不悟」:你要是对这偈颂不明白。

「即对面千里」:你对着我面,也等于离我一千里一样。现在你们若相信我,这是对面了;如果你不相信,就等于离一千里以外一样的。你离我一千里以外,你相信我,也等于对面一样的。

说:「那你是不是教人相信你?」我不欢喜你相信我。你为什么要相信我呢?相信你自己,比相信我更好,因为行道是你自己行,不是替我行;修行是你自己修,不是替我修;吃饭是你自己饱,不是说你吃饭我饱。我不过跟你们讲方法而已,明白了吗?

「何勤远来」:你们就是远来到我这儿,也和离我一千里远一样的。

「珍重好去」:你们大家都珍重,就是自己要看重自己。

你不要把自己看轻了,不要:「你看,唉呀!我也不修行,好像一只狗一样。」不要把自己看成一只狗,要看成一个人。好去,到好的地方去,不要到坏的地方去。

「一众闻法」:一众,究竟是多少人?是一个人?是众人?一众,按着文来讲,一,就是一个人;众,就是众人。究竟是一个人?是众人?你们说!这不是一个人,是很多人。

闻法,「靡不开悟」:大家都开悟了,但是就我没有开悟,所以到现在还陪着你们呢!

「欢喜奉行」:大家都很高兴,比你们方才笑还高兴。但是高兴是在心里高兴,没有笑得哈哈哈的样子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08#
發表於 23-12-25 10:34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01
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什麼是「機」呢?機,就是所教化的一切眾生。緣,就是有緣的。有緣的眾生,來接受教化,所以叫機緣。在本經裏,這是第七品。

原文:

「師自黃梅得法。回至韶州曹侯村。人無知者。有儒士劉志略。禮遇甚厚。志略有姑為尼。名無盡藏。常誦大涅槃經。師暫聽。即知妙義。遂為解說。尼乃執卷問字。」



淺譯:

「師自黃梅得法」:六祖大師從五祖黃梅弘忍大師那兒,得到以心印心的法門。

「回至韶州」:他是廣東人,所以回到廣東韶州。韶州,現在叫韶關,又叫曲江,曲江縣。

「曹侯村」:曹侯村,是個村名,就是南華寺鄉下。

「人無知者」:到這個地方,沒有人知道他是傳承五祖衣缽的人。

「有儒士」:儒士,就是讀書人,大約秀才、舉人之類的。曾經做過很大的官,退休在家裏,也很有錢,所以一般人都說是儒士,是最有學問的人。這個人叫「劉志略」:姓劉,名字叫志略。

「禮遇甚厚」:他很歡喜研究佛法,所以對六祖大師,特別恭敬供養、禮拜。甚厚,就是特別護法六祖。

「志略有姑為尼,名無盡藏」:志略有一個姑姑,已經出家做比丘尼,名字叫無盡藏——沒有窮盡的寶藏。

「常誦大涅槃經」:她常常念誦《大涅槃經》。

《涅槃經》,是佛將要入涅槃的時候說的,有十卷。這個比丘尼,歡喜這一部經,所以常常念。

「師暫聽」:六祖大師一聽《涅槃經》。

「即知妙義」:就知道《涅槃經》最妙的道理。

「遂為解說」:隨著就給無盡藏比丘尼解說。

「尼乃執卷問字」:無盡藏比丘尼拿起《大涅槃經》,就問六祖大師:「這個字讀什麼?」因為這個比丘尼,大約也不認得多少字。

雖然她不認字,但是她真是不可思議的比丘尼。她的修行,也是日中一食,長坐不臥。因為以前由四祖道信大師提倡,人人都是坐單,長坐不臥。凡是真正修行的人,就都日中一食,長坐不臥,這個比丘尼,也是這個樣子。她家裏非常有錢,但是她也持銀錢戒。

無盡藏比丘尼,認真用功,一天到晚,都是念經、研究佛法,總也不懈怠,是這樣一位比丘尼。所以她現在還是真身,她的肉身並沒有壞。臨終的時候,也是坐著往生;往生後,過了幾年,身體還一點都不壞,也沒有臭,也沒有爛。

為什麼呢?就因為她有修行。她盡用功修行,沒有淫欲心;沒有淫欲心,雖然是肉身,就變成金剛不壞身,所以坐著就往生了。到現在,無盡藏比丘尼的真身,還在曲江一廟上,廟的名字我忘了;不過我見過無盡藏比丘尼的肉身,非常莊嚴,非常之好。

六祖大師在南華寺的時候,無盡藏比丘尼完全護持六祖大師,各處給六祖做宣傳,說:「你知道這是誰啊?這就是五祖弘忍大師傳法的,真正得到衣缽的傳人哪!」

你們要知道,好花一定要得綠葉來扶。好花,花是最好的,但是就這一朵花,你看著就不那麼好看,一定要有一點綠的葉子陪襯著,啊!才顯得這花特別美麗。

六祖大師,雖然是祖師,如果沒有人護持他,他一定會被神秀那些人殺了。因為神秀派了很多人來殺他,當時的外道,也派了很多人殺他,但是六祖大師座下一班弟子,和這所有的護法居士,都擁護他,所以沒有機會給這些人殺了。這是一方面。

六祖大師不能給自己宣傳,說:「你們知道嗎?我就是第六代的祖師啊!你們現在應該認識我。」他不會這樣講的。因為印宗法師在光孝寺,知道他是第六代祖師,當時又有荊州通應律師,帶著一些學人,有幾百人,跟六祖學佛法。

這幾百人裏,每一個人都有同參道友,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朋友,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朋友。這幾百人,通知所有他們的朋友、親戚,都來親近六祖大師。所以當時在南華寺,出家人有七、八百人,在家人也有幾百人。所以六祖在南華寺時,常常每一天都有一千五百人至兩千人吃飯。當時的法會,可以說是非常隆盛。這樣隆盛,就是無盡藏比丘尼、通應律師和劉志略他們來護法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什么是「机」呢?机,就是所教化的一切众生。缘,就是有缘的。有缘的众生,来接受教化,所以叫机缘。在本经里,这是第七品。

原文:

「师自黄梅得法。回至韶州曹侯村。人无知者。有儒士刘志略。礼遇甚厚。志略有姑为尼。名无尽藏。常诵大涅槃经。师暂听。即知妙义。遂为解说。尼乃执卷问字。」



浅译:

「师自黄梅得法」:六祖大师从五祖黄梅弘忍大师那儿,得到以心印心的法门。

「回至韶州」:他是广东人,所以回到广东韶州。韶州,现在叫韶关,又叫曲江,曲江县。

「曹侯村」:曹侯村,是个村名,就是南华寺乡下。

「人无知者」:到这个地方,没有人知道他是传承五祖衣钵的人。

「有儒士」:儒士,就是读书人,大约秀才、举人之类的。曾经做过很大的官,退休在家里,也很有钱,所以一般人都说是儒士,是最有学问的人。这个人叫「刘志略」:姓刘,名字叫志略。

「礼遇甚厚」:他很欢喜研究佛法,所以对六祖大师,特别恭敬供养、礼拜。甚厚,就是特别护法六祖。

「志略有姑为尼,名无尽藏」:志略有一个姑姑,已经出家做比丘尼,名字叫无尽藏——没有穷尽的宝藏。

「常诵大涅槃经」:她常常念诵《大涅槃经》。

《涅槃经》,是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说的,有十卷。这个比丘尼,欢喜这一部经,所以常常念。

「师暂听」:六祖大师一听《涅槃经》。

「即知妙义」:就知道《涅槃经》最妙的道理。

「遂为解说」:随着就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。

「尼乃执卷问字」:无尽藏比丘尼拿起《大涅槃经》,就问六祖大师:「这个字读什么?」因为这个比丘尼,大约也不认得多少字。

虽然她不认字,但是她真是不可思议的比丘尼。她的修行,也是日中一食,长坐不卧。因为以前由四祖道信大师提倡,人人都是坐单,长坐不卧。凡是真正修行的人,就都日中一食,长坐不卧,这个比丘尼,也是这个样子。她家里非常有钱,但是她也持银钱戒。

无尽藏比丘尼,认真用功,一天到晚,都是念经、研究佛法,总也不懈怠,是这样一位比丘尼。所以她现在还是真身,她的肉身并没有坏。临终的时候,也是坐着往生;往生后,过了几年,身体还一点都不坏,也没有臭,也没有烂。

为什么呢?就因为她有修行。她尽用功修行,没有淫欲心;没有淫欲心,虽然是肉身,就变成金刚不坏身,所以坐着就往生了。到现在,无尽藏比丘尼的真身,还在曲江一庙上,庙的名字我忘了;不过我见过无尽藏比丘尼的肉身,非常庄严,非常之好。

六祖大师在南华寺的时候,无尽藏比丘尼完全护持六祖大师,各处给六祖做宣传,说:「你知道这是谁啊?这就是五祖弘忍大师传法的,真正得到衣钵的传人哪!」

你们要知道,好花一定要得绿叶来扶。好花,花是最好的,但是就这一朵花,你看着就不那么好看,一定要有一点绿的叶子陪衬着,啊!才显得这花特别美丽。

六祖大师,虽然是祖师,如果没有人护持他,他一定会被神秀那些人杀了。因为神秀派了很多人来杀他,当时的外道,也派了很多人杀他,但是六祖大师座下一班弟子,和这所有的护法居士,都拥护他,所以没有机会给这些人杀了。这是一方面。

六祖大师不能给自己宣传,说:「你们知道吗?我就是第六代的祖师啊!你们现在应该认识我。」他不会这样讲的。因为印宗法师在光孝寺,知道他是第六代祖师,当时又有荆州通应律师,带着一些学人,有几百人,跟六祖学佛法。

这几百人里,每一个人都有同参道友,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朋友,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朋友。这几百人,通知所有他们的朋友、亲戚,都来亲近六祖大师。所以当时在南华寺,出家人有七、八百人,在家人也有几百人。所以六祖在南华寺时,常常每一天都有一千五百人至两千人吃饭。当时的法会,可以说是非常隆盛。这样隆盛,就是无尽藏比丘尼、通应律师和刘志略他们来护法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09#
發表於 23-12-25 10:35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02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師曰。字即不識。義即請問。尼曰。字尚不識。焉能會義。師曰。諸佛妙理。非關文字。尼驚異之。遍告里中耆德云。此是有道之士。宜請供養。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。及居民。競來瞻禮。時寶林古寺。自隋末兵火。已廢。遂於故基重建梵宇。延師居之。俄成寶坊。」



淺譯:

無盡藏比丘尼,拿著《大涅槃經》,有不認識的字,問六祖大師。

「師曰:字即不識」:六祖大師說:「你不認識這個字嗎?」

無盡藏比丘尼說:「是的,我不認識。所以請問你,這個字是怎麼樣讀法?」

六祖大師說:「喔!我也不認識這個字啊!」

所以說「字即不識,義即請問」:「字,我可不認識;但是經的意思,你問我,我可以講給你聽。」

「尼曰」:無盡藏比丘尼就說了。

「字尚不識」:你連字都不認識。

「焉能會義」:意思你怎麼會懂啊?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說,喔!

「諸佛妙理,非關文字」:說諸佛心法的妙理,就是以心印心,頓教的法門,於文字上,沒有什麼關係。因為這是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、不立文字的頓教法門,所以認字不認字,都不要緊的。

「尼驚異之」:比丘尼一聽很驚訝,認為這件事很不平凡。

「遍告里中」:所以她走遍了曹侯村,告訴每一個「耆德」。耆,就是老年人;德,就是有道德的。就是鄉村裏最好的這一些老人。

「云」:就說了。

「此是有道之士」:說這個和尚、這位法師,真是有道德的。他雖然不認字,但是他是開悟的、有道的法師。

「宜請供養」:你們都應該發心供養。

「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」:魏,是曹魏,魏武侯就是曹操。我以前不是跟你們講過,說「曹公奸似鬼」,就是這個。他非常聰明,但是有妒忌人的心。武侯是他做官的封號。玄孫就是孫子的孫子;他名字叫曹叔良。

「及居民」:和這個地方的老百姓。

「競來瞻禮」:就你也來看六祖,他也來看;瞻仰,來看他,來禮拜他。

「時寶林古寺,自隋末兵火,已廢」:當時寶林山南華寺,在隋朝時,因為戰爭的關係,已經被兵火燒了,把房子什麼都燒壞,就有也沒有多少了。

「遂於故基」:就在故舊地基的地方。

「重建梵宇」:大家就都發心,你捐出來幾百萬,他捐出來幾百兩銀子。那時候,講銀子的,或者幾萬兩銀子,幾千兩銀子,幾百兩銀子。重新造廟。

「延師居之」:就請六祖大師住到這個地方。

「俄成寶坊」:沒有好久,就成了一個大叢林、大道場,住幾千人都可以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师曰。字即不识。义即请问。尼曰。字尚不识。焉能会义。师曰。诸佛妙理。非关文字。尼惊异之。遍告里中耆德云。此是有道之士。宜请供养。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。及居民。竞来瞻礼。时宝林古寺。自隋末兵火。已废。遂于故基重建梵宇。延师居之。俄成宝坊。」



浅译:

无尽藏比丘尼,拿着《大涅槃经》,有不认识的字,问六祖大师。

「师曰:字即不识」:六祖大师说:「你不认识这个字吗?」

无尽藏比丘尼说:「是的,我不认识。所以请问你,这个字是怎么样读法?」

六祖大师说:「喔!我也不认识这个字啊!」

所以说「字即不识,义即请问」:「字,我可不认识;但是经的意思,你问我,我可以讲给你听。」

「尼曰」:无尽藏比丘尼就说了。

「字尚不识」:你连字都不认识。

「焉能会义」:意思你怎么会懂啊?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说,喔!

「诸佛妙理,非关文字」:说诸佛心法的妙理,就是以心印心,顿教的法门,于文字上,没有什么关系。因为这是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、不立文字的顿教法门,所以认字不认字,都不要紧的。

「尼惊异之」:比丘尼一听很惊讶,认为这件事很不平凡。

「遍告里中」:所以她走遍了曹侯村,告诉每一个「耆德」。耆,就是老年人;德,就是有道德的。就是乡村里最好的这一些老人。

「云」:就说了。

「此是有道之士」:说这个和尚、这位法师,真是有道德的。他虽然不认字,但是他是开悟的、有道的法师。

「宜请供养」:你们都应该发心供养。

「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」:魏,是曹魏,魏武侯就是曹操。我以前不是跟你们讲过,说「曹公奸似鬼」,就是这个。他非常聪明,但是有妒忌人的心。武侯是他做官的封号。玄孙就是孙子的孙子;他名字叫曹叔良。

「及居民」:和这个地方的老百姓。

「竞来瞻礼」:就你也来看六祖,他也来看;瞻仰,来看他,来礼拜他。

「时宝林古寺,自隋末兵火,已废」:当时宝林山南华寺,在隋朝时,因为战争的关系,已经被兵火烧了,把房子什么都烧坏,就有也没有多少了。

「遂于故基」:就在故旧地基的地方。

「重建梵宇」:大家就都发心,你捐出来几百万,他捐出来几百两银子。那时候,讲银子的,或者几万两银子,几千两银子,几百两银子。重新造庙。

「延师居之」:就请六祖大师住到这个地方。

「俄成宝坊」:没有好久,就成了一个大丛林、大道场,住几千人都可以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10#
發表於 23-12-25 07:48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03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師住九月餘日。又為惡黨尋逐。師乃遁於前山。被其縱火焚草木。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。石今有師趺坐膝痕。及衣布之紋。因名避難石。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。遂行隱於二邑焉。」



淺譯:

「師住九月餘日」:六祖大師在這兒住了九個多月。

啊!你看,「又為惡黨尋逐」:惡黨,就是神秀那一班人。

你們想一想,當時在黃梅那兒,幾百人出去追趕六祖大師,追到大庾嶺。黃梅到大庾嶺,跑兩個多月的路,要不是想把六祖殺了,追一兩天追不上,就回去了嘛!那幾百人都不回去。可見當時對衣缽,他們特別重視,都想要搶著做祖師。

六祖大師,在這兒九個多月,道場也建成了,又被神秀的黨徒找來了。那已經過了十六、七年的時間,六祖到這兒來,他們還來找他。你們大家想一想,做祖師不是這麼容易的;你除非是假祖師,真祖師啊,很危險的。

又追來了,「師乃遁於前山,被其縱火焚草木」:六祖大師聽說惡黨來了——你要知道,這惡黨不是一個人、兩個人,他們也是幾百人,就要捉六祖大師。

六祖大師因為有神通,在他們沒有來之前,他就跑了。藏到前邊山裏。這些惡黨,就神秀這一班的徒眾,火焚草木,縱火把整個山都燒了。你想他人若不多,廟上有一、兩千人,怎麼會讓他們燒山呢?就因為人太多了。

「師隱身挨入石中」:在山上有一個避難石;我不是對你們講過?一個人在裏邊坐著,可以直著腰。在山裏,就那個石頭有這麼一個窟窿。六祖大師就硬擠到石頭裏。

「得免」:所以燒也沒有燒死他。因為他們找不著六祖大師,就把山點著,燒了。

「石今有師趺坐膝痕」:石頭上,現在還有大師結跏趺坐的痕跡。

「及衣布之紋」:大概六祖大師用力很大,把布的紋,都印到石頭上。那個地方,我也到過,並且也在那兒坐了一下,但是我可不是避難,我只是試一試。坐到裏邊,外邊的人,是看不見的。

「因名避難石」:所以這個窟窿,就叫避難石。

「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」:就是五祖告訴他:「逢懷則止,遇會則藏。」這個話。

「遂行隱於二邑焉」:所以六祖大師又藏起來一個時期,到新會和懷州去避難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师住九月余日。又为恶党寻逐。师乃遁于前山。被其纵火焚草木。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。石今有师趺坐膝痕。及衣布之纹。因名避难石。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。遂行隐于二邑焉。」



浅译:

「师住九月余日」:六祖大师在这儿住了九个多月。

啊!你看,「又为恶党寻逐」:恶党,就是神秀那一班人。

你们想一想,当时在黄梅那儿,几百人出去追赶六祖大师,追到大庾岭。黄梅到大庾岭,跑两个多月的路,要不是想把六祖杀了,追一两天追不上,就回去了嘛!那几百人都不回去。可见当时对衣钵,他们特别重视,都想要抢着做祖师。

六祖大师,在这儿九个多月,道场也建成了,又被神秀的党徒找来了。那已经过了十六、七年的时间,六祖到这儿来,他们还来找他。你们大家想一想,做祖师不是这么容易的;你除非是假祖师,真祖师啊,很危险的。

又追来了,「师乃遁于前山,被其纵火焚草木」:六祖大师听说恶党来了——你要知道,这恶党不是一个人、两个人,他们也是几百人,就要捉六祖大师。

六祖大师因为有神通,在他们没有来之前,他就跑了。藏到前边山里。这些恶党,就神秀这一班的徒众,火焚草木,纵火把整个山都烧了。你想他人若不多,庙上有一、两千人,怎么会让他们烧山呢?就因为人太多了。

「师隐身挨入石中」:在山上有一个避难石;我不是对你们讲过?一个人在里边坐着,可以直着腰。在山里,就那个石头有这么一个窟窿。六祖大师就硬挤到石头里。

「得免」:所以烧也没有烧死他。因为他们找不着六祖大师,就把山点着,烧了。

「石今有师趺坐膝痕」:石头上,现在还有大师结跏趺坐的痕迹。

「及衣布之纹」:大概六祖大师用力很大,把布的纹,都印到石头上。那个地方,我也到过,并且也在那儿坐了一下,但是我可不是避难,我只是试一试。坐到里边,外边的人,是看不见的。

「因名避难石」:所以这个窟窿,就叫避难石。

「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」:就是五祖告诉他:「逢怀则止,遇会则藏。」这个话。

「遂行隐于二邑焉」:所以六祖大师又藏起来一个时期,到新会和怀州去避难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11#
發表於 23-12-25 07:49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04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僧法海。韶州曲江人也。初參祖師。問曰。即心即佛。願垂指諭。師曰。前念不生即心。後念不滅即佛。成一切相即心。離一切相即佛。吾若具說。窮劫不盡。聽吾偈曰。

即心名慧,即佛乃定;定慧等等,意中清淨。

悟此法門,由汝習性;用本無生,雙修是正。

法海言下大悟。以偈讚曰。

即心元是佛,不悟而自屈;我知定慧因,雙修離諸物。」



淺譯:

「僧法海,韶州曲江人也」:僧,就是出家人。

法海,是禪師的名字,就是作《六祖壇經》的法師,他的字叫文允,是韶州曲江的人。韶州,就是韶關。在機緣品裏,他頭一個寫他自己。法海禪師,雖然我不敢說他是第一好,但是他自己當時一定想:「我是六祖大師第一個大弟子。」所以寫在頭一個。

「初參祖師」:最初他來禮拜六祖的時候。

「問曰」:他就問了。

「即心即佛,願垂指諭」:什麼叫即心即佛呢?這道理我不懂,我願意祖師您指示我,開示我。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了。

「前念不生即心」:你前邊的念不生,就是心。

「後念不滅即佛」:後邊的念也不要滅。不生也不滅,這就是即心即佛。

「成一切相即心」:怎麼會有一切相呢?怎麼成就的呢?這就是心裏成就的。

「離一切相即佛」:你能成一切相,又離一切相,這就是佛。

「吾若具說」:我要是詳細給你說。

「窮劫不盡」:就說幾個大劫,也說不完。

「聽吾偈曰」:我給你說一個偈頌,你聽一聽。

「即心名慧,即佛乃定」:即心叫慧;即佛叫定。這也就是定慧。即心即佛,也就是即定即慧。

「定慧等等」:定慧和心佛,都平等平等的。心也就是佛,佛也就是心;定也就是慧,慧也就是定。這都是一體的。定慧也就是心佛,心佛也就是定慧。

「意中清淨」:都是要在你自己意念裏,有清淨的心。

「悟此法門」:你若明白這個頓教的法門,不是離開心而有佛,也不是離開佛而有心;也不是離開定而有慧,也不是離開慧而有定。

「由汝習性」:為什麼你不明白?就因為你多生多劫,有很大的習性障著。

「用本無生」:妙用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的。

「雙修是正」:所以你修心,就是修佛,修佛,就是修心;修定,就是修慧,修慧,就是修定。這雙修才是正法。

「法海言下大悟,以偈讚曰」:六祖大師這樣一開示,法海禪師一聽,隨著就開悟了。他也用一首偈頌,讚歎六祖大師所說的法。

他說「即心元是佛」:哦!原來心也就是佛啊!

「不悟而自屈」:不明白,所以就有了兩個,有個心,有個佛;明白了,本來是一個的:哦,原來不明白的時候,自己就愈弄愈錯。自屈,是說自己就不明白。

「我知定慧因」:我現在已知道定慧的因緣。

「雙修離諸物」:修這兩種的法門,要離開一切相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僧法海。韶州曲江人也。初参祖师。问曰。即心即佛。愿垂指谕。师曰。前念不生即心。后念不灭即佛。成一切相即心。离一切相即佛。吾若具说。穷劫不尽。听吾偈曰。

即心名慧,即佛乃定;定慧等等,意中清净。

悟此法门,由汝习性;用本无生,双修是正。

法海言下大悟。以偈赞曰。

即心元是佛,不悟而自屈;我知定慧因,双修离诸物。」



浅译:

「僧法海,韶州曲江人也」:僧,就是出家人。

法海,是禅师的名字,就是作《六祖坛经》的法师,他的字叫文允,是韶州曲江的人。韶州,就是韶关。在机缘品里,他头一个写他自己。法海禅师,虽然我不敢说他是第一好,但是他自己当时一定想:「我是六祖大师第一个大弟子。」所以写在头一个。

「初参祖师」:最初他来礼拜六祖的时候。

「问曰」:他就问了。

「即心即佛,愿垂指谕」:什么叫即心即佛呢?这道理我不懂,我愿意祖师您指示我,开示我。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了。

「前念不生即心」:你前边的念不生,就是心。

「后念不灭即佛」:后边的念也不要灭。不生也不灭,这就是即心即佛。

「成一切相即心」:怎么会有一切相呢?怎么成就的呢?这就是心里成就的。

「离一切相即佛」:你能成一切相,又离一切相,这就是佛。

「吾若具说」:我要是详细给你说。

「穷劫不尽」:就说几个大劫,也说不完。

「听吾偈曰」:我给你说一个偈颂,你听一听。

「即心名慧,即佛乃定」:即心叫慧;即佛叫定。这也就是定慧。即心即佛,也就是即定即慧。

「定慧等等」:定慧和心佛,都平等平等的。心也就是佛,佛也就是心;定也就是慧,慧也就是定。这都是一体的。定慧也就是心佛,心佛也就是定慧。

「意中清净」:都是要在你自己意念里,有清净的心。

「悟此法门」:你若明白这个顿教的法门,不是离开心而有佛,也不是离开佛而有心;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,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。

「由汝习性」:为什么你不明白?就因为你多生多劫,有很大的习性障着。

「用本无生」:妙用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。

「双修是正」:所以你修心,就是修佛,修佛,就是修心;修定,就是修慧,修慧,就是修定。这双修才是正法。

「法海言下大悟,以偈赞曰」:六祖大师这样一开示,法海禅师一听,随着就开悟了。他也用一首偈颂,赞叹六祖大师所说的法。

他说「即心元是佛」:哦!原来心也就是佛啊!

「不悟而自屈」:不明白,所以就有了两个,有个心,有个佛;明白了,本来是一个的:哦,原来不明白的时候,自己就愈弄愈错。自屈,是说自己就不明白。

「我知定慧因」:我现在已知道定慧的因缘。

「双修离诸物」:修这两种的法门,要离开一切相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12#
發表於 23-12-25 07:50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05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僧法達。洪州人。七歲出家。常誦法華經。來禮祖師。頭不至地。師訶曰。禮不投地。何如不禮。汝心中必有一物。蘊習何事耶。曰。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。師曰。汝若念至萬部。得其經意。不以為勝。則與吾偕行。汝今負此事業。都不知過。聽吾偈曰。

禮本折慢幢,頭奚不至地;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。」



淺譯:

「僧法達,洪州人」:有一個和尚,名字叫法達。法海、法達,都是得六祖傳法給他們的。所以那位叫法海,這一位就叫法達。這個和尚是洪州的人。

「七歲出家」:七歲的時候就出家了。

「常誦法華經」:常常念誦《妙法蓮華經》。

「來禮祖師」:來頂禮六祖大師。

「頭不至地」:叩頭的時候,就這麼卯卯腰,頭不叩到地下。

「師訶曰」:六祖大師就訶斥他。

「禮不投地,何如不禮」:說你叩頭不五體投地,你不如不要頂禮。

「汝心中必有一物」:你的心裏,一定有一件東西。其實六祖大師,已經知道他有貢高心。

所以就說:「你心必有一物。」一定有一個障礙物。

你「蘊習何事耶」:平時你盡學些什麼?蘊習,平時你做些什麼事情啊?

「曰:念法華經」:法達就說了,我平時就念《法華經》。

「已及三千部」:念了三千部。

《法華經》現在你們拜到第幾卷了?(弟子答:拜到〈譬喻品〉。)你看,這個和尚,已經念三千多部。一遍謂之一部;從第一卷念到第七卷,從開始念到最終,這叫一遍。念了三千多遍了。

念《法華經》,若念得快,一天只可以念一部。你一天念一部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才可以念三百六十五部,十年才三千多部,這個和尚,大約念有十年了。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說。

「汝若念至萬部」:你若念到一萬部。

「得其經意」:明白經的意思。

「不以為勝」:你不以為你有了功,哦!我念這麼多《法華經》,這功德可太大了。好像梁武帝說:「啊!我度了這麼多和尚,造了這麼多廟。」這心裏也就有了功德。勝,就是功德。就是說:「你如果念了一萬部,明白經的意義,經的道理,你也不會以為有了功。」

「則與吾偕行」:這樣子,你可以在我這兒跟著我學佛法。

所以跟祖師學佛法,不是個個都可以的,不是說我來到這兒學,就可以的。你有障礙,你有所執著,他就不要你。

所以,我們這兒來聽經的,如果不守規矩,我也不歡迎。哪一個人不守規矩,而又來想要學佛法,我都不歡迎的。我歡迎的,是一定要依教奉行,依照佛法修行的。所以你要是明白經義,你可以和我在一起。

「汝今負此事業」:你現在以為,你念《法華經》念得多了,有了功德。

「都不知過」:你自己不知道,自己有貢高我慢的心哪!

「聽吾偈曰」:你聽我說一首偈頌給你聽。

「禮本折慢幢」:禮,就是去你貢高我慢幢的。

「頭奚不至地」:你的頭為什麼不叩頭叩到地下?

「有我罪即生」:你有一個我相,你以為:「喔!我念了三千部《法華經》,我的功德,比誰都大。你這祖師,活該你祖師,我這念經的功德,已經超過祖師,已經比祖師都大。」所以你因為有個我相,就有我慢的罪生出來。

「亡功福無比」:你要是不存有功德的心,有若無,念三千部,也就等於沒有念一樣;那你的福德,就無量無邊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僧法达。洪州人。七岁出家。常诵法华经。来礼祖师。头不至地。师诃曰。礼不投地。何如不礼。汝心中必有一物。蕴习何事耶。曰。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。师曰。汝若念至万部。得其经意。不以为胜。则与吾偕行。汝今负此事业。都不知过。听吾偈曰。

礼本折慢幢,头奚不至地;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无比。」



浅译:

「僧法达,洪州人」:有一个和尚,名字叫法达。法海、法达,都是得六祖传法给他们的。所以那位叫法海,这一位就叫法达。这个和尚是洪州的人。

「七岁出家」:七岁的时候就出家了。

「常诵法华经」:常常念诵《妙法莲华经》。

「来礼祖师」:来顶礼六祖大师。

「头不至地」:叩头的时候,就这么卯卯腰,头不叩到地下。

「师诃曰」:六祖大师就诃斥他。

「礼不投地,何如不礼」:说你叩头不五体投地,你不如不要顶礼。

「汝心中必有一物」:你的心里,一定有一件东西。其实六祖大师,已经知道他有贡高心。

所以就说:「你心必有一物。」一定有一个障碍物。

你「蕴习何事耶」:平时你尽学些什么?蕴习,平时你做些什么事情啊?

「曰:念法华经」:法达就说了,我平时就念《法华经》。

「已及三千部」:念了三千部。

《法华经》现在你们拜到第几卷了?(弟子答:拜到〈譬喻品〉。)你看,这个和尚,已经念三千多部。一遍谓之一部;从第一卷念到第七卷,从开始念到最终,这叫一遍。念了三千多遍了。

念《法华经》,若念得快,一天只可以念一部。你一天念一部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才可以念三百六十五部,十年才三千多部,这个和尚,大约念有十年了。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说。

「汝若念至万部」:你若念到一万部。

「得其经意」:明白经的意思。

「不以为胜」:你不以为你有了功,哦!我念这么多《法华经》,这功德可太大了。好像梁武帝说:「啊!我度了这么多和尚,造了这么多庙。」这心里也就有了功德。胜,就是功德。就是说:「你如果念了一万部,明白经的意义,经的道理,你也不会以为有了功。」

「则与吾偕行」:这样子,你可以在我这儿跟着我学佛法。

所以跟祖师学佛法,不是个个都可以的,不是说我来到这儿学,就可以的。你有障碍,你有所执着,他就不要你。

所以,我们这儿来听经的,如果不守规矩,我也不欢迎。哪一个人不守规矩,而又来想要学佛法,我都不欢迎的。我欢迎的,是一定要依教奉行,依照佛法修行的。所以你要是明白经义,你可以和我在一起。

「汝今负此事业」:你现在以为,你念《法华经》念得多了,有了功德。

「都不知过」:你自己不知道,自己有贡高我慢的心哪!

「听吾偈曰」:你听我说一首偈颂给你听。

「礼本折慢幢」:礼,就是去你贡高我慢幢的。

「头奚不至地」:你的头为什么不叩头叩到地下?

「有我罪即生」:你有一个我相,你以为:「喔!我念了三千部《法华经》,我的功德,比谁都大。你这祖师,活该你祖师,我这念经的功德,已经超过祖师,已经比祖师都大。」所以你因为有个我相,就有我慢的罪生出来。

「亡功福无比」:你要是不存有功德的心,有若无,念三千部,也就等于没有念一样;那你的福德,就无量无边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13#
發表於 23-12-26 07:21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06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師又曰。汝名甚麼。曰。法達。師曰。汝名法達。何曾達法。復說偈曰。

汝今名法達,勤誦未休歇;空誦但循聲,明心號菩薩。

汝今有緣故,吾今為汝說;但信佛無言,蓮華從口發。」



淺譯:

「師又曰」:六祖大師又問他。

「汝名甚麼」:說你叫什麼名字啊?

「曰:法達」:這個和尚說:「哦!我的名字叫法達。」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說。

「汝名法達」:哦,你這個名字是很好的。法達,法通達了,你叫這個名字,是不是啊?法達說:「是的,我是叫這個名字。」

六祖大師就說了:汝名法達,你名字雖然是好,「何曾達法」:你達個什麼法啊?你說!你叫法達,到底你達個什麼法?你講啊!法達這時候,變成法不達,沒有話講了,也不知道怎麼好,自己就沒有話說;六祖隨著又給他說了一首偈頌。

「復說偈曰」:又說一首偈頌。

說是「汝今名法達」:你現在的名字,叫法達。

「勤誦未休歇」:你很用功的,你是真不錯的,一點都不懶惰,一天到晚都念《法華經》,不去休息。

「空誦但循聲」:可是你誦是誦,你是空空地念經,就聽念的聲音;沒有得到利益,沒有得到好處,一天就是依文誦念,不知道經中的道理。

「明心號菩薩」:你能誦《法華經》,明白《法華經》的道理,明心見性,這才叫菩薩呢!才是菩薩呢!

「汝今有緣故」:你現在和我,是非常有緣的。

「吾今為汝說」:我現在給你講一講。你因為和我有緣,你這麼遠,從洪州跑到我這兒,這不容易的,都是和我有大因緣,所以我現在給你講一講。

「但信佛無言」:你要生出信心。信什麼呢?信佛什麼也沒說。

「蓮華從口發」:你要是有這種的信心,你念《法華經》,那不只是念的,妙法蓮華,會從你的口裏生出來。所以你不是要空空地誦念循聲,你要真真明白《妙法蓮華經》的道理才可以。

今天你們聽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大師說:「但信佛無言,蓮華從口發。」他教法達信「佛無言」,你們認為怎麼樣?佛有言、沒有言?講出來看看!只說一句。

弟子:Shih Fu, I really believe that the Buddha did speak. I don't know ultimately. I really believe so.(師父,我真的相信佛有言。究竟怎麼樣,我不知道,我真的這麼相信。)

上人:還有人怎麼樣講?這是看看你們各人的智慧,也好像五祖教神秀這一班人,作偈頌一樣。

弟子:「Those who by my form did see me

        And those who followed me by voice ,

        Wrong the effort they engaged in.

        Those people will not see me. 」

上人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是吧?

弟子:是!

上人:可以!

「但信佛無言」,佛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三百餘會,等臨入涅槃的時候,一切弟子就問,說:「佛!你說了這麼多經典,這怎麼辦呢?」

佛說:「我一個字也沒有說。」

你說佛是不是打妄語?說了這麼多經,他說一個字也沒說。不錯!那個經是佛說的,為什麼佛又說一個字也沒有說?

六祖大師又教人「但信佛無言」,說佛沒有講過什麼話。你若能有這個信心,蓮華從你口裏,就生出來。這個信心,真是不容易生出來!現在我告訴你們,怎麼樣「但信佛無言」。

佛沒有講話,佛所說的經典道理,都是眾生心裏的。你也會說,他也會說,人人都有這種的智慧,都可以說的。佛所說的經典,是為眾生說的,是由眾生的心裏流露出來的,所以佛說而沒說。

說而沒說,就是叫你不要執著;你要是有所執著,就變成法執。所以叫你沒有執著,不要執著這一切法,也不要執著空。你不執著法,你空起來,那又錯了。所以最不容易的,就在這一點;最容易的,也就在這一點。看你會不會!你會了,佛就沒有說;你不會,那佛說得太多了。就在這個地方!

學佛法學得這麼久,我現在叫你們講一講:佛一句話也沒有說,我們為什麼一天要說這麼多話?為什麼講了又講,說了又說,這有什麼意思?所以我們都不要講話好了!以後,有外邊的客人來,我們由一個人陪著講話;不要你也講,他也講,那麼講就會亂了。

人家一看:「哎!你學什麼佛法?佛都不講話,你說得這麼多!唉!學佛法愈學愈不懂佛法!」但是若到我們做功課的時候,就還照常做功課;不能因為外邊的客人來,就把我們的功課停止。我們功課是重要的,所以少講話多做功課,這是要緊的。

以後我也希望少講話,因為我若不少講話,這一些跟我學的人說:「你看!他天天都講那麼多話,我們當然要跟著這個法師學啦!」就要講很多話。所以以後我也少講話。我認為在路上、在車上,我都不講話。

在這個地方,在佛堂裏,有重要的事情,可以談一談;沒有重要的事情,我也很少講話,少講一點話。還有,如果新來的客人不是重要的,我也都不見。沒有重要的事情,也不須要給我介紹,因為我也不願意有太多的麻煩。

我並不是怕麻煩,但是我不想太多;太多了,就不怕也要怕了。若少少的,還沒有關係,不要緊。所以我講經的時候,可以講話,不講經的時候,我願意不講話。有事情可以講話,沒有事情也不講話。

什麼是講經的時候?隨時隨地說法,都是講經,也都是沒講經,也是說而未說。說:「那這回不要緊了,我們也是說而未說。」你們現在是學而未學,不是說而未說。沒有學好呢,學好了再說!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师又曰。汝名甚么。曰。法达。师曰。汝名法达。何曾达法。复说偈曰。

汝今名法达,勤诵未休歇;空诵但循声,明心号菩萨。

汝今有缘故,吾今为汝说;但信佛无言,莲华从口发。」



浅译:

「师又曰」:六祖大师又问他。

「汝名甚么」:说你叫什么名字啊?

「曰:法达」:这个和尚说:「哦!我的名字叫法达。」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说。

「汝名法达」:哦,你这个名字是很好的。法达,法通达了,你叫这个名字,是不是啊?法达说:「是的,我是叫这个名字。」

六祖大师就说了:汝名法达,你名字虽然是好,「何曾达法」:你达个什么法啊?你说!你叫法达,到底你达个什么法?你讲啊!法达这时候,变成法不达,没有话讲了,也不知道怎么好,自己就没有话说;六祖随着又给他说了一首偈颂。

「复说偈曰」:又说一首偈颂。

说是「汝今名法达」:你现在的名字,叫法达。

「勤诵未休歇」:你很用功的,你是真不错的,一点都不懒惰,一天到晚都念《法华经》,不去休息。

「空诵但循声」:可是你诵是诵,你是空空地念经,就听念的声音;没有得到利益,没有得到好处,一天就是依文诵念,不知道经中的道理。

「明心号菩萨」:你能诵《法华经》,明白《法华经》的道理,明心见性,这才叫菩萨呢!才是菩萨呢!

「汝今有缘故」:你现在和我,是非常有缘的。

「吾今为汝说」:我现在给你讲一讲。你因为和我有缘,你这么远,从洪州跑到我这儿,这不容易的,都是和我有大因缘,所以我现在给你讲一讲。

「但信佛无言」:你要生出信心。信什么呢?信佛什么也没说。

「莲华从口发」:你要是有这种的信心,你念《法华经》,那不只是念的,妙法莲华,会从你的口里生出来。所以你不是要空空地诵念循声,你要真真明白《妙法莲华经》的道理才可以。

今天你们听《六祖坛经》,六祖大师说:「但信佛无言,莲华从口发。」他教法达信「佛无言」,你们认为怎么样?佛有言、没有言?讲出来看看!只说一句。

弟子:Shih Fu, I really believe that the Buddha did speak. I don't know ultimately. I really believe so.(师父,我真的相信佛有言。究竟怎么样,我不知道,我真的这么相信。)

上人:还有人怎么样讲?这是看看你们各人的智慧,也好像五祖教神秀这一班人,作偈颂一样。

弟子:「Those who by my form did see me

        And those who followed me by voice ,

        Wrong the effort they engaged in.

        Those people will not see me. 」

上人: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」是吧?

弟子:是!

上人:可以!

「但信佛无言」,佛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等临入涅槃的时候,一切弟子就问,说:「佛!你说了这么多经典,这怎么办呢?」

佛说:「我一个字也没有说。」

你说佛是不是打妄语?说了这么多经,他说一个字也没说。不错!那个经是佛说的,为什么佛又说一个字也没有说?

六祖大师又教人「但信佛无言」,说佛没有讲过什么话。你若能有这个信心,莲华从你口里,就生出来。这个信心,真是不容易生出来!现在我告诉你们,怎么样「但信佛无言」。

佛没有讲话,佛所说的经典道理,都是众生心里的。你也会说,他也会说,人人都有这种的智慧,都可以说的。佛所说的经典,是为众生说的,是由众生的心里流露出来的,所以佛说而没说。

说而没说,就是叫你不要执着;你要是有所执着,就变成法执。所以叫你没有执着,不要执着这一切法,也不要执着空。你不执着法,你空起来,那又错了。所以最不容易的,就在这一点;最容易的,也就在这一点。看你会不会!你会了,佛就没有说;你不会,那佛说得太多了。就在这个地方!

学佛法学得这么久,我现在叫你们讲一讲:佛一句话也没有说,我们为什么一天要说这么多话?为什么讲了又讲,说了又说,这有什么意思?所以我们都不要讲话好了!以后,有外边的客人来,我们由一个人陪着讲话;不要你也讲,他也讲,那么讲就会乱了。

人家一看:「哎!你学什么佛法?佛都不讲话,你说得这么多!唉!学佛法愈学愈不懂佛法!」但是若到我们做功课的时候,就还照常做功课;不能因为外边的客人来,就把我们的功课停止。我们功课是重要的,所以少讲话多做功课,这是要紧的。

以后我也希望少讲话,因为我若不少讲话,这一些跟我学的人说:「你看!他天天都讲那么多话,我们当然要跟着这个法师学啦!」就要讲很多话。所以以后我也少讲话。我认为在路上、在车上,我都不讲话。

在这个地方,在佛堂里,有重要的事情,可以谈一谈;没有重要的事情,我也很少讲话,少讲一点话。还有,如果新来的客人不是重要的,我也都不见。没有重要的事情,也不须要给我介绍,因为我也不愿意有太多的麻烦。

我并不是怕麻烦,但是我不想太多;太多了,就不怕也要怕了。若少少的,还没有关系,不要紧。所以我讲经的时候,可以讲话,不讲经的时候,我愿意不讲话。有事情可以讲话,没有事情也不讲话。

什么是讲经的时候?随时随地说法,都是讲经,也都是没讲经,也是说而未说。说:「那这回不要紧了,我们也是说而未说。」你们现在是学而未学,不是说而未说。没有学好呢,学好了再说!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14#
發表於 23-12-26 07:22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07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達聞偈。悔謝曰。而今而後。當謙恭一切。弟子誦法華經。未解經義。心常有疑。和尚智慧廣大。願略說經中義理。師曰。法達。法即甚達。汝心不達。經本無疑。汝心自疑。汝念此經。以何為宗。達曰。學人根性闇鈍。從來但依文誦念。豈知宗趣。師曰。吾不識文字。汝試取經誦一遍。吾當為汝解說。法達即高聲念經。至譬喻品。師曰止。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。縱說多種譬喻。亦無越於此。何者因緣。經云。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緣。出現於世。一大事者。佛之知見也。」



淺譯:

「達聞偈」:法達聽六祖大師說完偈頌。

「悔謝曰」:就懺悔,感謝六祖大師教化他。所以就說了。

「而今而後,當謙恭一切」:而今,是現在;而後,是將來。說從今天到將來,我應該對一切都很客氣的。

「弟子誦法華經」:弟子我讀誦《妙法蓮華經》。

「未解經義」:我不明白經中的義理。

「心常有疑」:我心裏常常有所懷疑。

「和尚智慧廣大」:大和尚,您的智慧非常廣大。

「願略說經中義理」:我請祖師您略略講一講經中的道理。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。

「法達,法即甚達」:你的名字叫法達,法本來是很通達的。

「汝心不達」:可惜你的心裏,自己迷昧而不通達。

「經本無疑」:在經上,本來沒有所可懷疑的地方。

「汝心自疑」:是你的心裏,生出這種的懷疑。

「汝念此經,以何為宗」:你念《妙法蓮華經》,你以什麼為宗旨呢?經上的宗趣,是什麼呢?你知道嗎?

「達曰」:法達就說了。

說「學人根性闇鈍」:學人我,生來的根性,非常愚癡。

「從來但依文誦念」:我就是依照經文來誦念而已。

「豈知宗趣」:我豈能知道這部經的宗趣呢?

「師曰:吾不識文字,汝試取經誦一遍」:六祖大師說,我對文字不認識,你試拿一卷《妙法蓮華經》,讀誦一遍。

「吾當為汝解說」:我就可以給你講一講。

「法達即高聲念經」:法達當時就高聲朗誦《法華經》。

「至譬喻品」:到〈譬喻品〉。

「師曰止」:六祖大師說:好了,不要念了。

「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」: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,為經的宗旨、宗趣。

「縱說多種譬喻」:縱然講再多的譬喻。

「亦無越於此」:也沒有超過這個道理的。

「何者因緣」:是什麼因緣呢?

「經云」:《法華經》上說。

「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,出現於世」:所有的佛、所有的世尊,只以一種大事的因緣,出現在這個世上。

「一大事者」:什麼叫一大事呢?

「佛之知見也」:這個大事,就是佛之知見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达闻偈。悔谢曰。而今而后。当谦恭一切。弟子诵法华经。未解经义。心常有疑。和尚智慧广大。愿略说经中义理。师曰。法达。法即甚达。汝心不达。经本无疑。汝心自疑。汝念此经。以何为宗。达曰。学人根性暗钝。从来但依文诵念。岂知宗趣。师曰。吾不识文字。汝试取经诵一遍。吾当为汝解说。法达即高声念经。至譬喻品。师曰止。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。纵说多种譬喻。亦无越于此。何者因缘。经云。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缘。出现于世。一大事者。佛之知见也。」



浅译:

「达闻偈」:法达听六祖大师说完偈颂。

「悔谢曰」:就忏悔,感谢六祖大师教化他。所以就说了。

「而今而后,当谦恭一切」:而今,是现在;而后,是将来。说从今天到将来,我应该对一切都很客气的。

「弟子诵法华经」:弟子我读诵《妙法莲华经》。

「未解经义」:我不明白经中的义理。

「心常有疑」:我心里常常有所怀疑。

「和尚智慧广大」:大和尚,您的智慧非常广大。

「愿略说经中义理」:我请祖师您略略讲一讲经中的道理。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。

「法达,法即甚达」:你的名字叫法达,法本来是很通达的。

「汝心不达」:可惜你的心里,自己迷昧而不通达。

「经本无疑」:在经上,本来没有所可怀疑的地方。

「汝心自疑」:是你的心里,生出这种的怀疑。

「汝念此经,以何为宗」:你念《妙法莲华经》,你以什么为宗旨呢?经上的宗趣,是什么呢?你知道吗?

「达曰」:法达就说了。

说「学人根性暗钝」:学人我,生来的根性,非常愚痴。

「从来但依文诵念」:我就是依照经文来诵念而已。

「岂知宗趣」:我岂能知道这部经的宗趣呢?

「师曰:吾不识文字,汝试取经诵一遍」:六祖大师说,我对文字不认识,你试拿一卷《妙法莲华经》,读诵一遍。

「吾当为汝解说」:我就可以给你讲一讲。

「法达即高声念经」:法达当时就高声朗诵《法华经》。

「至譬喻品」:到〈譬喻品〉。

「师曰止」:六祖大师说:好了,不要念了。

「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」: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,为经的宗旨、宗趣。

「纵说多种譬喻」:纵然讲再多的譬喻。

「亦无越于此」:也没有超过这个道理的。

「何者因缘」:是什么因缘呢?

「经云」:《法华经》上说。

「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,出现于世」:所有的佛、所有的世尊,只以一种大事的因缘,出现在这个世上。

「一大事者」:什么叫一大事呢?

「佛之知见也」:这个大事,就是佛之知见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15#
發表於 23-12-26 07:23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08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世人外迷著相。內迷著空。若能於相離相。於空離空。即是內外不迷。若悟此法。一念心開。是為開佛知見。佛。猶覺也。分為四門。開覺知見。示覺知見。悟覺知見。入覺知見。若聞開示。便能悟入。即覺知見。本來真性而得出現。汝慎勿錯解經意。見他道。開示悟入。自是佛之知見。我輩無分。若作此解。乃是謗經毀佛也。彼既是佛。已具知見。何用更開。汝今當信。佛知見者。只汝自心。更無別佛。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。貪愛塵境。外緣內擾。甘受驅馳。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。種種苦口。勸令寢息。莫向外求。與佛無二。故云。開佛知見。」



淺譯:

「世人外迷著相」:世界上的人,在外邊迷,就著到相上。

「內迷著空」:內裏迷,就著到空上。

「若能於相離相,於空離空」:若能夠在相上,就把相離開;在空上,也把空離開。也就是不著於空,不落於有。

「即是內外不迷」:這就叫內外不迷。不迷,就是不要你執著;你不執著,就沒有迷了。

「若悟此法,一念心開」:你要是明白這種的妙法,在一念之間,心就開悟。

「是為開佛知見」:就叫開佛知見。什麼又是佛?什麼又是開佛知見?

「佛,猶覺也」:佛,就是一個覺。

「分為四門」:分有四種的門。

「開覺知見,示覺知見,悟覺知見,入覺知見」:就是開你覺的知見,指示你覺的知見,叫你自己悟你自己覺的知見,叫你自己入你自己覺的知見。

「若聞開示,便能悟入」:你若聽聞這部經的道理,你就能悟入,就能明白。

「即覺知見」:這就是覺的知見。

「本來真性而得出現」:你自己本有真如的自性,就現出來了。

「汝慎勿錯解經意」:你切記不要誤解經的意思。

「見他道,開示悟入,自是佛之知見」:你見其他的人,都這樣說:開示悟入是開佛的知見。

「我輩無分」:與我們沒有交涉,沒有關係。

「若作此解,乃是謗經毀佛也」:你要是這樣說,就是謗《妙法蓮華經》,譭本師釋迦牟尼佛。你就是譭謗經典,譭謗佛法。

為什麼說他是謗佛呢?因為佛已經開了佛的知見,不須要再開。

所以說「彼既是佛」:彼,釋迦牟尼佛,既然成佛了。

「已具知見」:已經有佛之知見。

「何用更開」:怎麼還要更開佛的知見?

「汝今當信」:所以現在你應該深信。

「佛知見者,只汝自心」:佛的知見就是你自己心裏的知見。

「更無別佛」:所謂開佛知見,就是你的心本來是佛。你開你本來佛的知見,本來沒有其他的佛。

「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」:因為一切的眾生,自己把自己的光明遮蓋住。什麼遮蓋自己的光明了呢?

「貪愛塵境」:因為你有貪心,有愛心。貪,就是貪塵,愛,就是愛塵。貪,是貪的不清淨;愛,是愛的不清淨。有這種貪愛的不清淨境界。

「外緣內擾」:你向外就去攀緣。

我們現在聽經聽到這裏,應該覺悟囉!也應該開悟囉!不要向外攀緣!你向外攀緣,就有內擾;你若沒有外緣,就沒有內擾;沒有內擾,你就清淨安樂。

所以你外邊不單單攀這種種的緣,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觸法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;裏邊也就不安靜。不安靜,裏邊也就造反;裏邊自己的心裏不安樂,就有種種的麻煩生出來。

「甘受驅馳」:所以你的心就為形役;心本來是主人翁,現在給身體做奴隸,甘為身體來驅馳。

「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」:甘受驅馳,所以就令其他的佛、其他的世尊,很辛苦地就從定中起來。

「種種苦口,勸令寢息」:用種種的方便法,種種的苦口婆心,勸令你停止攀緣,停止妄想。

「莫向外求」:不要向外去馳求。

「與佛無二」:你若不向外馳求,就和佛一樣,沒有二個。

「故云」:所以在經上才說。

「開佛知見」:你開佛知見,就和佛是一樣的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世人外迷着相。内迷着空。若能于相离相。于空离空。即是内外不迷。若悟此法。一念心开。是为开佛知见。佛。犹觉也。分为四门。开觉知见。示觉知见。悟觉知见。入觉知见。若闻开示。便能悟入。即觉知见。本来真性而得出现。汝慎勿错解经意。见他道。开示悟入。自是佛之知见。我辈无分。若作此解。乃是谤经毁佛也。彼既是佛。已具知见。何用更开。汝今当信。佛知见者。只汝自心。更无别佛。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。贪爱尘境。外缘内扰。甘受驱驰。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。种种苦口。劝令寝息。莫向外求。与佛无二。故云。开佛知见。」



浅译:

「世人外迷着相」:世界上的人,在外边迷,就着到相上。

「内迷着空」:内里迷,就着到空上。

「若能于相离相,于空离空」:若能够在相上,就把相离开;在空上,也把空离开。也就是不着于空,不落于有。

「即是内外不迷」:这就叫内外不迷。不迷,就是不要你执着;你不执着,就没有迷了。

「若悟此法,一念心开」:你要是明白这种的妙法,在一念之间,心就开悟。

「是为开佛知见」:就叫开佛知见。什么又是佛?什么又是开佛知见?

「佛,犹觉也」:佛,就是一个觉。

「分为四门」:分有四种的门。

「开觉知见,示觉知见,悟觉知见,入觉知见」:就是开你觉的知见,指示你觉的知见,叫你自己悟你自己觉的知见,叫你自己入你自己觉的知见。

「若闻开示,便能悟入」:你若听闻这部经的道理,你就能悟入,就能明白。

「即觉知见」:这就是觉的知见。

「本来真性而得出现」:你自己本有真如的自性,就现出来了。

「汝慎勿错解经意」:你切记不要误解经的意思。

「见他道,开示悟入,自是佛之知见」:你见其他的人,都这样说:开示悟入是开佛的知见。

「我辈无分」:与我们没有交涉,没有关系。

「若作此解,乃是谤经毁佛也」:你要是这样说,就是谤《妙法莲华经》,毁本师释迦牟尼佛。你就是毁谤经典,毁谤佛法。

为什么说他是谤佛呢?因为佛已经开了佛的知见,不须要再开。

所以说「彼既是佛」:彼,释迦牟尼佛,既然成佛了。

「已具知见」:已经有佛之知见。

「何用更开」:怎么还要更开佛的知见?

「汝今当信」:所以现在你应该深信。

「佛知见者,只汝自心」:佛的知见就是你自己心里的知见。

「更无别佛」:所谓开佛知见,就是你的心本来是佛。你开你本来佛的知见,本来没有其他的佛。

「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」:因为一切的众生,自己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。什么遮盖自己的光明了呢?

「贪爱尘境」:因为你有贪心,有爱心。贪,就是贪尘,爱,就是爱尘。贪,是贪的不清净;爱,是爱的不清净。有这种贪爱的不清净境界。

「外缘内扰」:你向外就去攀缘。

我们现在听经听到这里,应该觉悟啰!也应该开悟啰!不要向外攀缘!你向外攀缘,就有内扰;你若没有外缘,就没有内扰;没有内扰,你就清净安乐。

所以你外边不单单攀这种种的缘,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;里边也就不安静。不安静,里边也就造反;里边自己的心里不安乐,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。

「甘受驱驰」:所以你的心就为形役;心本来是主人翁,现在给身体做奴隶,甘为身体来驱驰。

「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」:甘受驱驰,所以就令其他的佛、其他的世尊,很辛苦地就从定中起来。

「种种苦口,劝令寝息」:用种种的方便法,种种的苦口婆心,劝令你停止攀缘,停止妄想。

「莫向外求」:不要向外去驰求。

「与佛无二」:你若不向外驰求,就和佛一样,没有二个。

「故云」:所以在经上才说。

「开佛知见」:你开佛知见,就和佛是一样的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16#
發表於 23-12-26 05:03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09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吾亦勸一切人。於自心中。常開佛之知見。世人心邪。愚迷造罪。口善心惡。貪瞋嫉妒。諂佞我慢。侵人害物。自開眾生知見。若能正心。常生智慧。觀照自心。止惡行善。是自開佛之知見。汝須念念開佛知見。勿開眾生知見。開佛知見。即是出世。開眾生知見。即是世間。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。何異犛牛愛尾。達曰。若然者。但得解義。不勞誦經耶。師曰。經有何過。豈障汝念。只為迷悟在人。損益由己。口誦心行。即是轉經。口誦心不行。即是被經轉。聽吾偈曰。

心迷法華轉,心悟轉法華;誦經久不明,與義作讎家。

無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;有無俱不計,常御白牛車。」



淺譯:

「吾亦勸一切人,於自心中,常開佛之知見」:我也常常勸一切的眾生,在你自己心裏,常開佛的知見。

「世人心邪,愚迷造罪」:世間的人,心裏有邪心、不正當的心,又有愚癡、迷惑之心;因為他愚癡迷惑,所以就造種種的業、種種的罪。

「口善心惡」:口裏講得很好,心裏是很壞的。所謂「佛口蛇心」,口像佛那麼慈悲,心像毒蛇那麼毒,這就是口善心惡。

「貪瞋嫉妒」:貪、瞋、嫉妒,這是最壞的。

「諂佞」:佞就是不正直,盡便辟,講話講得不直。

「我慢」:又貢高我慢。

「侵人」:侵損於人。

「害物」:傷害於一切眾生。

「自開眾生知見」:自己開惡業眾生的知見。

「若能正心」:若能迴光返照,自正其心。

「常生智慧」:自己自性常生真正智慧。

「觀照自心」:觀察照了自己的心。

「止惡行善」: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。

「是自開佛之知見」:就是自己開佛的知見。

「汝須念念開佛知見」:你在念念之中,都要存正念、存善心,不要有貪、瞋、嫉妒障礙、諂曲,種種不直的心,這就是開佛知見。你應該念念要開佛的知見。

「勿開眾生知見」:你不要開眾生的知見。

「開佛知見即是出世」:你開佛知見,就是出世法。

「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」:你開眾生知見,即是世間法。

「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」:你若只是辛辛苦苦,一天到晚念《法華經》,執著你念《法華經》,以為這就是你的功課。

「何異犛牛愛尾」:和犛牛愛惜自己的尾巴有什麼分別,有什麼兩樣呢?犛牛最愛惜牠的尾巴,什麼牠都不保護,就保護牠的尾巴。

「達曰:若然者,但得解義,不勞誦經耶」:法達就說,如果這樣的話,明白意思,就不必念誦經了嗎?

「師曰:經有何過,豈障汝念」:經有什麼過錯啊?怎麼會障礙你念經呢?

「只為迷悟在人,損益由己」:只是愚癡和覺悟在人,在你自己。你若迷了,你念就沒有功;你若悟了,你念就有益處。這於經有什麼關係呢?

「口誦心行」:由你自己口裏念《法華經》,心裏要行《法華經》。

「即是轉經」:這就是轉法輪,轉《法華經》。

「口誦心不行」:你單知道口裏念經,心裏不照著經上的道理去行。

「即是被經轉」:你這就是被經轉。

「聽吾偈曰」:你再聽一聽,我給你說一首偈頌,你記得啊!

「心迷法華轉」:你心裏若不明白,若迷惑,就被法華把你心轉了,轉得你愈念愈不明白。

「心悟轉法華」:你心裏若悟了,才把法華的妙義轉動了。

「誦經久不明」:你誦《法華經》這麼久,十多年的工夫,你也不明白。

「與義作讎家」:你和經的意思,做了冤家對頭。

「無念念即正」:你沒有妄念,念即正。

「有念念成邪」:你若有貢高我慢的念,以為念經就有功德,那就成了邪。

「有無俱不計」:不管它有,也不管它無,都不計較。你念就猶如沒有念,不要執著。

那麼說:「我念如不念,不念也如念了?」那也不可以。為什麼呢?你沒有念,根本你就不懂經的道理,怎麼就「如念」了呢?念如不念,是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就是叫你沒有執著。如果你說:「我不念經,我也是沒有執著嘛!」那又錯了!

「常御白牛車」:常常自己坐到大白牛車上,趕著白牛車跑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吾亦劝一切人。于自心中。常开佛之知见。世人心邪。愚迷造罪。口善心恶。贪瞋嫉妒。谄佞我慢。侵人害物。自开众生知见。若能正心。常生智慧。观照自心。止恶行善。是自开佛之知见。汝须念念开佛知见。勿开众生知见。开佛知见。即是出世。开众生知见。即是世间。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。何异牦牛爱尾。达曰。若然者。但得解义。不劳诵经耶。师曰。经有何过。岂障汝念。只为迷悟在人。损益由己。口诵心行。即是转经。口诵心不行。即是被经转。听吾偈曰。

心迷法华转,心悟转法华;诵经久不明,与义作雠家。

无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;有无俱不计,常御白牛车。」



浅译:

「吾亦劝一切人,于自心中,常开佛之知见」:我也常常劝一切的众生,在你自己心里,常开佛的知见。

「世人心邪,愚迷造罪」:世间的人,心里有邪心、不正当的心,又有愚痴、迷惑之心;因为他愚痴迷惑,所以就造种种的业、种种的罪。

「口善心恶」:口里讲得很好,心里是很坏的。所谓「佛口蛇心」,口像佛那么慈悲,心像毒蛇那么毒,这就是口善心恶。

「贪瞋嫉妒」:贪、瞋、嫉妒,这是最坏的。

「谄佞」:佞就是不正直,尽便辟,讲话讲得不直。

「我慢」:又贡高我慢。

「侵人」:侵损于人。

「害物」:伤害于一切众生。

「自开众生知见」:自己开恶业众生的知见。

「若能正心」:若能回光返照,自正其心。

「常生智慧」:自己自性常生真正智慧。

「观照自心」:观察照了自己的心。

「止恶行善」:诸恶不作,众善奉行。

「是自开佛之知见」:就是自己开佛的知见。

「汝须念念开佛知见」:你在念念之中,都要存正念、存善心,不要有贪、瞋、嫉妒障碍、谄曲,种种不直的心,这就是开佛知见。你应该念念要开佛的知见。

「勿开众生知见」:你不要开众生的知见。

「开佛知见即是出世」:你开佛知见,就是出世法。

「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」:你开众生知见,即是世间法。

「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」:你若只是辛辛苦苦,一天到晚念《法华经》,执着你念《法华经》,以为这就是你的功课。

「何异牦牛爱尾」:和牦牛爱惜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分别,有什么两样呢?牦牛最爱惜它的尾巴,什么它都不保护,就保护它的尾巴。

「达曰:若然者,但得解义,不劳诵经耶」:法达就说,如果这样的话,明白意思,就不必念诵经了吗?

「师曰:经有何过,岂障汝念」:经有什么过错啊?怎么会障碍你念经呢?

「只为迷悟在人,损益由己」:只是愚痴和觉悟在人,在你自己。你若迷了,你念就没有功;你若悟了,你念就有益处。这于经有什么关系呢?

「口诵心行」:由你自己口里念《法华经》,心里要行《法华经》。

「即是转经」:这就是转法轮,转《法华经》。

「口诵心不行」:你单知道口里念经,心里不照着经上的道理去行。

「即是被经转」:你这就是被经转。

「听吾偈曰」:你再听一听,我给你说一首偈颂,你记得啊!

「心迷法华转」:你心里若不明白,若迷惑,就被法华把你心转了,转得你愈念愈不明白。

「心悟转法华」:你心里若悟了,才把法华的妙义转动了。

「诵经久不明」:你诵《法华经》这么久,十多年的工夫,你也不明白。

「与义作雠家」:你和经的意思,做了冤家对头。

「无念念即正」:你没有妄念,念即正。

「有念念成邪」:你若有贡高我慢的念,以为念经就有功德,那就成了邪。

「有无俱不计」:不管它有,也不管它无,都不计较。你念就犹如没有念,不要执着。

那么说:「我念如不念,不念也如念了?」那也不可以。为什么呢?你没有念,根本你就不懂经的道理,怎么就「如念」了呢?念如不念,是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,就是叫你没有执着。如果你说:「我不念经,我也是没有执着嘛!」那又错了!

「常御白牛车」:常常自己坐到大白牛车上,赶着白牛车跑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17#
發表於 23-12-26 05:04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10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達聞偈。不覺悲泣。言下大悟。而告師曰。法達從昔已來。實未曾轉法華。乃被法華轉。再啟曰。經云。諸大聲聞。乃至菩薩。皆盡思共度量。不能測佛智。今令凡夫但悟自心。便名佛之知見。自非上根。未免疑謗。又經說三車。羊鹿之車。與白牛之車。如何區別。願和尚再垂開示。」



淺譯:

「達聞偈」:法達聽過六祖大師這八句偈頌之後。

「不覺悲泣」:不知不覺的,不知道怎麼樣就哭起來,涕淚悲泣。你們說他為什麼要哭?以前不明白,他也沒哭過;現在明白了,他為什麼哭起來了?各位可不可以解答這個問題?

法達哭的意思,並不是受了委屈,也不是有人欺負他,或者受人怎麼樣子壓迫他,才哭起來。他這個哭呢,是因為他感激得樂極生悲,他快樂到極點,所以把眼淚也樂出來了。

他自己不知道怎麼就哭起來,就因為想:以前這麼樣愚癡,念《法華經》費了這麼多的功,一點益處都沒有!現在六祖大師一講解,他明白了,所以就哭起來。好像有的人相離得久了,或者朋友、親戚,或者家裏人,離別太久,忽然間見面,大家本來很高興的,但是哭起來了,就是這個道理。

「言下大悟」:在六祖大師說完偈頌的時候,他就哭起來了。為什麼哭起來?因為他大悟了,所以就哭起來。

「而告師曰」:告訴六祖說。

「法達從昔已來」:說法達我啊!從以前到現在。

「實未曾轉法華」:我實實在在不會轉法華啊!

「乃被法華轉」:我是被《法華經》所轉,而我沒能轉《法華經》。

「再啟曰」:於是乎,他就再對六祖大師說了。

「經云」:在《妙法蓮華經》上有這麼一段。

「諸大聲聞,乃至菩薩」:說所有的一切佛的弟子,大聲聞、羅漢,乃至於大菩薩。

「皆盡思共度量,不能測佛智」:《法華經》上說:「假使滿世間。皆如舍利弗。盡思共度量。不能測佛智。」他提出這一段文,來請問六祖大師。菩薩和聲聞、羅漢,大家一起來度量;度量,就是揣測,也不能窮測佛的智慧。

「今令凡夫但悟自心」:現在大師令普通的凡夫,明白自心。

「便名佛之知見」:就是佛之知見。

「自非上根,未免疑謗」: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,有最聰明這一等的人,免不了會令他生出譭謗吧!

「又經說三車,羊鹿之車,與白牛之車,如何區別」:又這部經上說有三個車,有羊車、有鹿車,和大白牛的車,這有什麼分別呢?

「願和尚再垂開示」:我願意和尚您再發慈悲心,開示我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达闻偈。不觉悲泣。言下大悟。而告师曰。法达从昔已来。实未曾转法华。乃被法华转。再启曰。经云。诸大声闻。乃至菩萨。皆尽思共度量。不能测佛智。今令凡夫但悟自心。便名佛之知见。自非上根。未免疑谤。又经说三车。羊鹿之车。与白牛之车。如何区别。愿和尚再垂开示。」



浅译:

「达闻偈」:法达听过六祖大师这八句偈颂之后。

「不觉悲泣」:不知不觉的,不知道怎么样就哭起来,涕泪悲泣。你们说他为什么要哭?以前不明白,他也没哭过;现在明白了,他为什么哭起来了?各位可不可以解答这个问题?

法达哭的意思,并不是受了委屈,也不是有人欺负他,或者受人怎么样子压迫他,才哭起来。他这个哭呢,是因为他感激得乐极生悲,他快乐到极点,所以把眼泪也乐出来了。

他自己不知道怎么就哭起来,就因为想:以前这么样愚痴,念《法华经》费了这么多的功,一点益处都没有!现在六祖大师一讲解,他明白了,所以就哭起来。好像有的人相离得久了,或者朋友、亲戚,或者家里人,离别太久,忽然间见面,大家本来很高兴的,但是哭起来了,就是这个道理。

「言下大悟」:在六祖大师说完偈颂的时候,他就哭起来了。为什么哭起来?因为他大悟了,所以就哭起来。

「而告师曰」:告诉六祖说。

「法达从昔已来」:说法达我啊!从以前到现在。

「实未曾转法华」:我实实在在不会转法华啊!

「乃被法华转」:我是被《法华经》所转,而我没能转《法华经》。

「再启曰」:于是乎,他就再对六祖大师说了。

「经云」:在《妙法莲华经》上有这么一段。

「诸大声闻,乃至菩萨」:说所有的一切佛的弟子,大声闻、罗汉,乃至于大菩萨。

「皆尽思共度量,不能测佛智」:《法华经》上说:「假使满世间。皆如舍利弗。尽思共度量。不能测佛智。」他提出这一段文,来请问六祖大师。菩萨和声闻、罗汉,大家一起来度量;度量,就是揣测,也不能穷测佛的智慧。

「今令凡夫但悟自心」:现在大师令普通的凡夫,明白自心。

「便名佛之知见」:就是佛之知见。

「自非上根,未免疑谤」: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,有最聪明这一等的人,免不了会令他生出毁谤吧!

「又经说三车,羊鹿之车,与白牛之车,如何区别」:又这部经上说有三个车,有羊车、有鹿车,和大白牛的车,这有什么分别呢?

「愿和尚再垂开示」:我愿意和尚您再发慈悲心,开示我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18#
發表於 23-12-26 05:05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11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師曰。經意分明。汝自迷背。諸三乘人。不能測佛智者。患在度量也。饒伊盡思共推。轉加懸遠。佛本為凡夫說。不為佛說。此理若不肯信者。從他退席。殊不知坐卻白牛車。更於門外覓三車。況經文明向汝道。唯一佛乘。無有餘乘。若二若三。乃至無數方便。種種因緣。譬喻言詞。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。汝何不省。三車是假。為昔時故。一乘是實。為今時故。只教汝去假歸實。歸實之後。實亦無名。應知所有珍財。盡屬於汝。由汝受用。更不作父想。亦不作子想。亦無用想。是名持法華經。從劫至劫。手不釋卷。從晝至夜。無不念時也。」



淺譯:

「師曰:經意分明,汝自迷背」:六祖大師說,經的意思,說得很明白,你自己愚癡,違背經的意思。

「諸三乘人,不能測佛智者」:所說的這三乘人,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不能知道佛的智慧。

「患在度量也」:他的過錯,就在「度量」,要是沒有度量的心,他就明白。

「饒伊盡思共推」:就讓他們統統來思想,共同來推求。

「轉加懸遠」:愈推求是愈遠,相離得愈遠。

「佛本為凡夫說,不為佛說」:佛說的經典,是為凡夫說的,不是為佛說的。各位啊!所以你應該要知道這個道理。

「此理若不肯信者」:你若不肯相信這個道理。

「從他退席」:就隨他便去囉,隨便他要走就走,不聽經就不聽經,隨他退席。

「殊不知坐卻白牛車」:你不知道你所坐的是個白牛車。

「更於門外覓三車」:你更到門外去,再找三個車的話,那就是錯囉!

「況經文明向汝道」:經文明明白白向你說了。

「唯一佛乘,無有餘乘」:只有大白牛車這一個佛乘,沒有其他的乘。

「若二若三,乃至無數方便」:或者說聲聞、緣覺二乘,或者說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三乘,或者無數的乘。

「種種因緣,譬喻言詞」:都是方便法。

「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」:這所有的法,都為這唯一佛乘來說的。

「汝何不省,三車是假」:你為什麼不明白這三車是假設的呢?

「為昔時故」:這是為以前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說三乘的權法。

「一乘是實」:唯一佛乘,這大白牛車,才是實呢!

「為今時故」:為現在所說實法的緣故,所以就說大白牛車。

「只教汝去假歸實,歸實之後,實亦無名」:《法華經》的道理,只是教所有的人去假——把三乘的權教去了;歸實——就是歸真。你皈依真實的實乘之後,實法也沒有一個名,應該實也不存在。

「應知所有珍財」:所以你應該知道,所有的珍財,所有佛法。

「盡屬於汝」:都是你自己本有的家珍,本地的風光,不是從外邊得來的。

「由汝受用」:隨便你怎麼樣用,都可以的。

「更不作父想」:你不需要說,哦!這是我父親給我的財寶,不是我自己的。不必有這種想法。

「亦不作子想」:也不說,哦!我是兒子,應該承受父親的家業。也不用作這樣的想。

「亦無用想」:你根本什麼也不用想,你受用就是了。

「是名持法華經」:這就是真正誦持《法華經》。

「從劫至劫」:你從第一個大劫到最後大劫。

「手不釋卷」:你手也不放開經卷。

「從晝至夜」:你從白天到晚間。

「無不念時也」:你要是這樣持經,就是從劫至劫,從晝至夜,是時時真正地念《法華經》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师曰。经意分明。汝自迷背。诸三乘人。不能测佛智者。患在度量也。饶伊尽思共推。转加悬远。佛本为凡夫说。不为佛说。此理若不肯信者。从他退席。殊不知坐却白牛车。更于门外觅三车。况经文明向汝道。唯一佛乘。无有余乘。若二若三。乃至无数方便。种种因缘。譬喻言词。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。汝何不省。三车是假。为昔时故。一乘是实。为今时故。只教汝去假归实。归实之后。实亦无名。应知所有珍财。尽属于汝。由汝受用。更不作父想。亦不作子想。亦无用想。是名持法华经。从劫至劫。手不释卷。从昼至夜。无不念时也。」



浅译:

「师曰:经意分明,汝自迷背」:六祖大师说,经的意思,说得很明白,你自己愚痴,违背经的意思。

「诸三乘人,不能测佛智者」:所说的这三乘人,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不能知道佛的智慧。

「患在度量也」:他的过错,就在「度量」,要是没有度量的心,他就明白。

「饶伊尽思共推」:就让他们统统来思想,共同来推求。

「转加悬远」:愈推求是愈远,相离得愈远。

「佛本为凡夫说,不为佛说」:佛说的经典,是为凡夫说的,不是为佛说的。各位啊!所以你应该要知道这个道理。

「此理若不肯信者」:你若不肯相信这个道理。

「从他退席」:就随他便去啰,随便他要走就走,不听经就不听经,随他退席。

「殊不知坐却白牛车」:你不知道你所坐的是个白牛车。

「更于门外觅三车」:你更到门外去,再找三个车的话,那就是错啰!

「况经文明向汝道」:经文明明白白向你说了。

「唯一佛乘,无有余乘」:只有大白牛车这一个佛乘,没有其他的乘。

「若二若三,乃至无数方便」:或者说声闻、缘觉二乘,或者说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三乘,或者无数的乘。

「种种因缘,譬喻言词」:都是方便法。

「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」:这所有的法,都为这唯一佛乘来说的。

「汝何不省,三车是假」:你为什么不明白这三车是假设的呢?

「为昔时故」:这是为以前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说三乘的权法。

「一乘是实」:唯一佛乘,这大白牛车,才是实呢!

「为今时故」:为现在所说实法的缘故,所以就说大白牛车。

「只教汝去假归实,归实之后,实亦无名」:《法华经》的道理,只是教所有的人去假——把三乘的权教去了;归实——就是归真。你皈依真实的实乘之后,实法也没有一个名,应该实也不存在。

「应知所有珍财」:所以你应该知道,所有的珍财,所有佛法。

「尽属于汝」:都是你自己本有的家珍,本地的风光,不是从外边得来的。

「由汝受用」:随便你怎么样用,都可以的。

「更不作父想」:你不需要说,哦!这是我父亲给我的财宝,不是我自己的。不必有这种想法。

「亦不作子想」:也不说,哦!我是儿子,应该承受父亲的家业。也不用作这样的想。

「亦无用想」:你根本什么也不用想,你受用就是了。

「是名持法华经」:这就是真正诵持《法华经》。

「从劫至劫」:你从第一个大劫到最后大劫。

「手不释卷」:你手也不放开经卷。

「从昼至夜」:你从白天到晚间。

「无不念时也」:你要是这样持经,就是从劫至劫,从昼至夜,是时时真正地念《法华经》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19#
發表於 23-12-27 08:50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12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達蒙啟發。踴躍歡喜。以偈讚曰。

經誦三千部,曹溪一句亡;未明出世旨,寧歇累生狂。

羊鹿牛權設,初中後善揚;誰知火宅內,元是法中王。

師曰。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。達從此領玄旨。亦不輟誦經。」



淺譯:

「達蒙啟發,踴躍歡喜」:法達聽六祖大師講完道理後,非常歡喜踴躍,非常快樂!

「以偈讚曰」:他自己也作了一首偈頌,讚歎六祖大師所說的法。

「經誦三千部」:《妙法蓮華經》,我念了有三千部。

「曹溪一句亡」:曹溪連一句都沒有;亡,就是沒有,當「無」字講。

「未明出世旨」:沒明瞭出世的宗旨。

「寧歇累生狂」:怎麼就可以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?

「羊鹿牛權設」:羊車、鹿車、牛車,都是權法。

「初中後善揚」: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是稱揚法的方法。什麼叫初善呢?初善,就是初初地講小乘法;中善,講中乘;後善,講大乘。就是講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這三乘,叫初中後善揚。

「誰知火宅內」:誰也沒有想到,誰都不知道,就在三界火宅內。

「元是法中王」:就可以修行成佛,做大法王的。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,聽法達這樣一說,知道他明白了,說:哦!「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」:從今天以後,你才夠資格叫念《法華經》的和尚,你才會念經了,以前你根本就沒會念呢!

「達從此領玄旨」:法達從這一天,就領受六祖大師玄妙的宗旨。

「亦不輟誦經」:雖然他明白《法華經》,他還不停止念《法華經》。不是說,哦!我是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我已經明白了,就算了。他還是照常念經不停止。

往往有一些人,對這個地方就不清楚。好像你可以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;不吃而吃,吃而不吃,可不可以呢?你偷東西,你說:「我偷而未偷,未偷而偷。」你沒偷就是偷了;偷了就是沒偷,這可不可以啊?你殺生,說:「我殺而未殺,未殺而殺。」這可不可以呢?不可以的。

所以你明白了,就是「不執著」,不是叫你就空談一些口頭禪。說是:「哦!這個理,也就是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嘛!」不是這樣講法。你要到這個程度上,你念經,還不執著念經。

不能像法達似的,以前以為:「我念了三千部《法華經》,我這功德太大了,我這功德高過一切!」所以向人根本就不叩頭了。他見到六祖,叩頭頭不至地,這算最恭敬的了;見普通人,相信他不要說叩頭,不要說頂禮,他連個問訊都不打,他一定是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。

為什麼他這樣?他說:「你看我!」就好像有錢的人,見到窮人他不睬的。他眼睛這麼看,不往下看,往上看;是看有錢的人,不看窮人的。有錢的人,見到一般窮人,他看不起的。

他念《法華經》,以為這也就等於一個財主佬了,財主佬就是有錢的人。他以為自己是一個很有錢的人,所以就目空一切,就看不起人。可是見到六祖,人人都知道,這是得五祖衣缽的祖師,所以他就不得不叩一個頭。

雖是叩頭,他心裏一定想:「嘿!我念這麼多《法華經》,比你這個祖師總高、總大,我的功德,超過你這祖師啊!」所以他就勉勉強強叩頭。六祖一看就知道,他心裏有一物,就知道他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达蒙启发。踊跃欢喜。以偈赞曰。

经诵三千部,曹溪一句亡;未明出世旨,宁歇累生狂。

羊鹿牛权设,初中后善扬;谁知火宅内,元是法中王。

师曰。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。达从此领玄旨。亦不辍诵经。」



浅译:

「达蒙启发,踊跃欢喜」:法达听六祖大师讲完道理后,非常欢喜踊跃,非常快乐!

「以偈赞曰」:他自己也作了一首偈颂,赞叹六祖大师所说的法。

「经诵三千部」:《妙法莲华经》,我念了有三千部。

「曹溪一句亡」:曹溪连一句都没有;亡,就是没有,当「无」字讲。

「未明出世旨」:没明了出世的宗旨。

「宁歇累生狂」:怎么就可以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?

「羊鹿牛权设」:羊车、鹿车、牛车,都是权法。

「初中后善扬」:初善、中善、后善,是称扬法的方法。什么叫初善呢?初善,就是初初地讲小乘法;中善,讲中乘;后善,讲大乘。就是讲声闻、缘觉、菩萨这三乘,叫初中后善扬。

「谁知火宅内」:谁也没有想到,谁都不知道,就在三界火宅内。

「元是法中王」:就可以修行成佛,做大法王的。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,听法达这样一说,知道他明白了,说:哦!「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」:从今天以后,你才够资格叫念《法华经》的和尚,你才会念经了,以前你根本就没会念呢!

「达从此领玄旨」:法达从这一天,就领受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。

「亦不辍诵经」:虽然他明白《法华经》,他还不停止念《法华经》。不是说,哦!我是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,我已经明白了,就算了。他还是照常念经不停止。

往往有一些人,对这个地方就不清楚。好像你可以无念而念,念而无念;不吃而吃,吃而不吃,可不可以呢?你偷东西,你说:「我偷而未偷,未偷而偷。」你没偷就是偷了;偷了就是没偷,这可不可以啊?你杀生,说:「我杀而未杀,未杀而杀。」这可不可以呢?不可以的。

所以你明白了,就是「不执着」,不是叫你就空谈一些口头禅。说是:「哦!这个理,也就是无念而念,念而无念嘛!」不是这样讲法。你要到这个程度上,你念经,还不执着念经。

不能像法达似的,以前以为:「我念了三千部《法华经》,我这功德太大了,我这功德高过一切!」所以向人根本就不叩头了。他见到六祖,叩头头不至地,这算最恭敬的了;见普通人,相信他不要说叩头,不要说顶礼,他连个问讯都不打,他一定是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。

为什么他这样?他说:「你看我!」就好像有钱的人,见到穷人他不睬的。他眼睛这么看,不往下看,往上看;是看有钱的人,不看穷人的。有钱的人,见到一般穷人,他看不起的。

他念《法华经》,以为这也就等于一个财主佬了,财主佬就是有钱的人。他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,所以就目空一切,就看不起人。可是见到六祖,人人都知道,这是得五祖衣钵的祖师,所以他就不得不叩一个头。

虽是叩头,他心里一定想:「嘿!我念这么多《法华经》,比你这个祖师总高、总大,我的功德,超过你这祖师啊!」所以他就勉勉强强叩头。六祖一看就知道,他心里有一物,就知道他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20#
發表於 23-12-27 08:51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13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僧智通。壽州安豐人。初看楞伽經。約千餘遍。而不會三身四智。禮師求解其義。師曰。三身者。清淨法身。汝之性也。圓滿報身。汝之智也。千百億化身。汝之行也。若離本性。別說三身。即名有身無智。若悟三身無有自性。即名四智菩提。聽吾偈曰。

自性具三身,發明成四智;不離見聞緣,超然登佛地。

吾今為汝說,諦信永無迷;莫學馳求者,終日說菩提。」



淺譯:

「僧智通,壽州安豐人,初看楞伽經,約千餘遍」:有一個和尚叫智通,是壽州安豐的人。看《楞伽經》一千多遍。

「而不會三身四智」:他不了解什麼叫三身?什麼叫四智?

「禮師求解其義」:所以向六祖大師禮拜,求六祖大師解說其義。

「師曰:三身者,清淨法身,汝之性也」:六祖大師說:這三身,第一是清淨法身;就是你自己的本性。

「圓滿報身,汝之智也」:第二是圓滿報身;就是你的智慧。

「千百億化身,汝之行也」:第三是千百億化身;就是你的行為。你的行為做什麼,就變化什麼。

「若離本性,別說三身」:你若離開你自己的本性,另外去說三身。

「即名有身無智」:就是有身體而沒有智慧。

「若悟三身無有自性」:你若是覺悟三身沒有自性。

「即名四智菩提」,「聽吾偈曰」:我說一首偈頌,你聽一聽。

「自性具三身」:你自性就具足清淨法身、圓滿報身、千百億化身這三身。

「發明成四智」:你再有一種發明的性,你即三身就成四智。

「不離見聞緣」:四智都不離開見、聞、嗅、嚐、覺、知,這種的緣。

「超然登佛地」:你若明白這個道理,就超登佛地;超然,就是由凡夫即刻登到佛地。

「吾今為汝說」:我現在給你說這個偈頌。

「諦信永無迷」:你要是真實深信,就永遠都不會迷了。

「莫學馳求者」:你不要學向外馳求的那些人。

「終日說菩提」:一天到晚就說,菩提!菩提!菩提!從早晨說到晚,說菩提,而不行菩提,不懂得菩提。所以你現在不要做口頭禪,要真實明白三身才算呢!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僧智通。寿州安丰人。初看楞伽经。约千余遍。而不会三身四智。礼师求解其义。师曰。三身者。清净法身。汝之性也。圆满报身。汝之智也。千百亿化身。汝之行也。若离本性。别说三身。即名有身无智。若悟三身无有自性。即名四智菩提。听吾偈曰。

自性具三身,发明成四智;不离见闻缘,超然登佛地。

吾今为汝说,谛信永无迷;莫学驰求者,终日说菩提。」



浅译:

「僧智通,寿州安丰人,初看楞伽经,约千余遍」:有一个和尚叫智通,是寿州安丰的人。看《楞伽经》一千多遍。

「而不会三身四智」:他不了解什么叫三身?什么叫四智?

「礼师求解其义」:所以向六祖大师礼拜,求六祖大师解说其义。

「师曰:三身者,清净法身,汝之性也」:六祖大师说:这三身,第一是清净法身;就是你自己的本性。

「圆满报身,汝之智也」:第二是圆满报身;就是你的智慧。

「千百亿化身,汝之行也」:第三是千百亿化身;就是你的行为。你的行为做什么,就变化什么。

「若离本性,别说三身」:你若离开你自己的本性,另外去说三身。

「即名有身无智」:就是有身体而没有智慧。

「若悟三身无有自性」:你若是觉悟三身没有自性。

「即名四智菩提」,「听吾偈曰」:我说一首偈颂,你听一听。

「自性具三身」:你自性就具足清净法身、圆满报身、千百亿化身这三身。

「发明成四智」:你再有一种发明的性,你即三身就成四智。

「不离见闻缘」:四智都不离开见、闻、嗅、尝、觉、知,这种的缘。

「超然登佛地」:你若明白这个道理,就超登佛地;超然,就是由凡夫即刻登到佛地。

「吾今为汝说」:我现在给你说这个偈颂。

「谛信永无迷」:你要是真实深信,就永远都不会迷了。

「莫学驰求者」:你不要学向外驰求的那些人。

「终日说菩提」:一天到晚就说,菩提!菩提!菩提!从早晨说到晚,说菩提,而不行菩提,不懂得菩提。所以你现在不要做口头禅,要真实明白三身才算呢!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‹ 上一主題|下一主題
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免費註冊

聯絡我們|Archiver| 2000FUN論壇

SERVER: 2 GMT+8, 24-5-3 05:44 AM , Processed in 0.031094 second(s), 12 queries , Gzip On.

Sponsor:迷你倉 , 網頁寄存

Powered by Discuz! X1.5.1

© 2001-2010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