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FUN論壇

 

 

搜索
2000FUN論壇 綜合論壇 聊天討論版 閒聊吹水區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返回列表 發新帖 回覆
樓主: trouble0615
go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[複製鏈接]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21#
發表於 23-12-27 08:52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14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通再啟曰。四智之義。可得聞乎。師曰。既會三身。便明四智。何更問耶。若離三身。別談四智。此名有智無身。即此有智。還成無智。復說偈曰。

大圓鏡智性清淨,平等性智心無病;妙觀察智見非功,成所作智同圓鏡。

五八六七果因轉,但用名言無實性;若於轉處不留情,繁興永處那伽定。」



淺譯:

「通再啟曰」:僧人智通,聽見六祖大師說三身的偈頌,隨著又來請問。

說「四智之義,可得聞乎」:前邊這三身,我已經聽過了,四智的道理,這個意義,可以請祖師給我講一講嗎?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了。

「既會三身」:你既然明白三身的道理。

「便明四智」:你就應該明白佛的四種智慧。

「何更問耶」:你怎麼又問呢?

「若離三身,別談四智」:你若離開三身,再另外去講四種智慧。

「此名有智無身」:這就是雖然有四智之名,而沒有實體。

「即此有智,還成無智」:你離開三身的本體,即便你有智慧,終成無智,也就是一個名而已,沒有四智的用。

「復說偈曰」:又說偈頌給智通聽。

說「大圓鏡智性清淨」:什麼叫大圓鏡智呢?佛有四種的智慧,大圓鏡智,就是由第八識所轉的,轉識成智。你不會用的時候,就是識;你返本還原,轉第八識,就成大圓鏡智。所以大圓鏡智的本性什麼樣?是清淨沒有染污的。

「平等性智心無病」:平等性智,就是由第七識所轉變的。也就是你沒明白之前,叫第七識;你開悟了之後,就是平等性智。

第七識,叫末那識,又叫傳送識,由第六意識傳給第八識,所以叫傳送識。第八識?又叫藏識,梵語叫阿賴耶識,翻譯成中文,就叫藏識。藏識,就是我們所做的善惡的種子,都藏在第八識裏頭。你種善因,就結善果,種惡因,就結惡果。所以又叫做八識田,就好像一塊田似的,你種什麼,它就出什麼。

第七識呢?就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。平等,就是諸佛和眾生的心,是平等平等的。你心怎麼叫無病呢?無病,就要沒有障礙,沒有妒忌,沒有貪瞋癡。你若沒有障礙、妒忌,沒有貪瞋癡,也就可以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。

「妙觀察智見非功」:妙觀察智,就是第六意識所轉成的。第六意識,什麼都分別,分別善惡、是非。

你的種種思想,看見這個是好,看見那個是壞;這是善,那是惡;這是非,那是是;這是男,那是女,什麼都分別出來。第六意識,就幹這個工作,所以它很聰明的;好像很聰明,實際上這已經變成一種意識。

若是轉識成智,就成什麼呢?成妙觀察智。妙觀察智的智慧,見一切的境界,不用分別就知道了,所以叫妙觀察。妙觀察和分別心不同的。分別心,是要你用一種分別去分別;現在不要分別就知道,這叫妙觀察智。

所以證果到阿羅漢的境界上,他都要作意觀察;作意觀察,就是用妙觀察智,知道一切的。他若不作意觀察,他還是這種的意,這就是一般人所有的;那麼他作意——就是靜一靜,平靜下來;他想要知道某一件事,用妙觀察智一觀察,就知道了。能知道多長的時間呢?能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。

「成所作智同圓鏡」:成所作智,就是由前五識所成的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五識成的是成所作智。成所作智同圓鏡,你用前五識成成所作智,就也是同一塊圓鏡一樣的。

「五八六七果因轉」:五,就是前五識,八,就是第八識。這五八是在果上轉,六七呢?是在因中轉。六七是因中先轉,轉第六識、第七識;然後前五識和第八識,是果上轉的,轉的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。

「但用名言無實性」:雖然講在因上轉、果上轉,這都不過是這麼樣子來講,實際上,沒有什麼實在的一種性,只是名而已。

「若於轉處不留情」:若你在它正轉的那個地方不留情,就是不停止,不用你凡夫的心,來想這種轉的情形。

「繁興永處那伽定」:「繁」當「多」字講,「興」就是當「興起」講。就是很多的時候,常常都在那伽定的裏面。

怎麼叫那伽定呢?那伽,是龍的一個名字;龍常常在定中,那伽定就是在龍的定。你看龍為什麼能大能小?就是由定中所化現出來的,所以叫神龍,因為龍有變化。

前邊不是講,六祖大師用缽把龍降住,說:「你若是神龍,你不單能現大身,你還可以現小身;如果你只能現大身,不能現小身,那不是神龍。」所以龍就現一個小身。

六祖大師說:「你不敢到我缽裏來。」這個龍,相信也有很大的脾氣,很大的無明:你說我不敢到你缽裏來,我單試試看!於是乎,就跳到缽裏;跳到缽裏後,再想跳出去,就沒有法子了。所以老和尚——六祖大師就給牠說法,牠就往生了。

雖然牠常在定裏,但是牠還沒有破無明,所以還發脾氣,嘿!我就現一個小身給你看看!牠如果真在定裏,你說我不會現小身,我就不會現,那又有什麼呢?我就這個大身給你看!牠被他所轉動了,定力就失去,所以六祖大師就把牠降伏。

那伽定,就是龍的定;龍的定,言其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以前我問你們,龍為什麼變成龍呢?因為他修佛法、學佛法是很努力的,晝夜精進,但是牠不守戒律。牠說那戒律,都是一般普通的人守的,我是一種非常的人,我是簡直不在一般人之列,我可以不守戒了!於是乎,牠就變成龍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通再启曰。四智之义。可得闻乎。师曰。既会三身。便明四智。何更问耶。若离三身。别谈四智。此名有智无身。即此有智。还成无智。复说偈曰。

大圆镜智性清净,平等性智心无病;妙观察智见非功,成所作智同圆镜。

五八六七果因转,但用名言无实性;若于转处不留情,繁兴永处那伽定。」



浅译:

「通再启曰」:僧人智通,听见六祖大师说三身的偈颂,随着又来请问。

说「四智之义,可得闻乎」:前边这三身,我已经听过了,四智的道理,这个意义,可以请祖师给我讲一讲吗?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了。

「既会三身」:你既然明白三身的道理。

「便明四智」:你就应该明白佛的四种智慧。

「何更问耶」:你怎么又问呢?

「若离三身,别谈四智」:你若离开三身,再另外去讲四种智慧。

「此名有智无身」:这就是虽然有四智之名,而没有实体。

「即此有智,还成无智」:你离开三身的本体,即便你有智慧,终成无智,也就是一个名而已,没有四智的用。

「复说偈曰」:又说偈颂给智通听。

说「大圆镜智性清净」:什么叫大圆镜智呢?佛有四种的智慧,大圆镜智,就是由第八识所转的,转识成智。你不会用的时候,就是识;你返本还原,转第八识,就成大圆镜智。所以大圆镜智的本性什么样?是清净没有染污的。

「平等性智心无病」:平等性智,就是由第七识所转变的。也就是你没明白之前,叫第七识;你开悟了之后,就是平等性智。

第七识,叫末那识,又叫传送识,由第六意识传给第八识,所以叫传送识。第八识?又叫藏识,梵语叫阿赖耶识,翻译成中文,就叫藏识。藏识,就是我们所做的善恶的种子,都藏在第八识里头。你种善因,就结善果,种恶因,就结恶果。所以又叫做八识田,就好像一块田似的,你种什么,它就出什么。

第七识呢?就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。平等,就是诸佛和众生的心,是平等平等的。你心怎么叫无病呢?无病,就要没有障碍,没有妒忌,没有贪瞋痴。你若没有障碍、妒忌,没有贪瞋痴,也就可以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。

「妙观察智见非功」:妙观察智,就是第六意识所转成的。第六意识,什么都分别,分别善恶、是非。

你的种种思想,看见这个是好,看见那个是坏;这是善,那是恶;这是非,那是是;这是男,那是女,什么都分别出来。第六意识,就干这个工作,所以它很聪明的;好像很聪明,实际上这已经变成一种意识。

若是转识成智,就成什么呢?成妙观察智。妙观察智的智慧,见一切的境界,不用分别就知道了,所以叫妙观察。妙观察和分别心不同的。分别心,是要你用一种分别去分别;现在不要分别就知道,这叫妙观察智。

所以证果到阿罗汉的境界上,他都要作意观察;作意观察,就是用妙观察智,知道一切的。他若不作意观察,他还是这种的意,这就是一般人所有的;那么他作意——就是静一静,平静下来;他想要知道某一件事,用妙观察智一观察,就知道了。能知道多长的时间呢?能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。

「成所作智同圆镜」:成所作智,就是由前五识所成的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这五识成的是成所作智。成所作智同圆镜,你用前五识成成所作智,就也是同一块圆镜一样的。

「五八六七果因转」:五,就是前五识,八,就是第八识。这五八是在果上转,六七呢?是在因中转。六七是因中先转,转第六识、第七识;然后前五识和第八识,是果上转的,转的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。

「但用名言无实性」:虽然讲在因上转、果上转,这都不过是这么样子来讲,实际上,没有什么实在的一种性,只是名而已。

「若于转处不留情」:若你在它正转的那个地方不留情,就是不停止,不用你凡夫的心,来想这种转的情形。

「繁兴永处那伽定」:「繁」当「多」字讲,「兴」就是当「兴起」讲。就是很多的时候,常常都在那伽定的里面。

怎么叫那伽定呢?那伽,是龙的一个名字;龙常常在定中,那伽定就是在龙的定。你看龙为什么能大能小?就是由定中所化现出来的,所以叫神龙,因为龙有变化。

前边不是讲,六祖大师用钵把龙降住,说:「你若是神龙,你不单能现大身,你还可以现小身;如果你只能现大身,不能现小身,那不是神龙。」所以龙就现一个小身。

六祖大师说:「你不敢到我钵里来。」这个龙,相信也有很大的脾气,很大的无明:你说我不敢到你钵里来,我单试试看!于是乎,就跳到钵里;跳到钵里后,再想跳出去,就没有法子了。所以老和尚——六祖大师就给它说法,它就往生了。

虽然它常在定里,但是它还没有破无明,所以还发脾气,嘿!我就现一个小身给你看看!它如果真在定里,你说我不会现小身,我就不会现,那又有什么呢?我就这个大身给你看!它被他所转动了,定力就失去,所以六祖大师就把它降伏。

那伽定,就是龙的定;龙的定,言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。以前我问你们,龙为什么变成龙呢?因为他修佛法、学佛法是很努力的,昼夜精进,但是它不守戒律。它说那戒律,都是一般普通的人守的,我是一种非常的人,我是简直不在一般人之列,我可以不守戒了!于是乎,它就变成龙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22#
發表於 23-12-27 08:11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15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如上,轉識為智也。教中云,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,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,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,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。雖六七因中轉,五八果上轉,但轉其名,而不轉其體也。通頓悟性智。遂呈偈曰。

三身元我體,四智本心明;身智融無礙,應物任隨形。

起修皆妄動,守住匪真精;妙旨因師曉,終亡染污名。」



淺譯:

這一段經文,不是原來經上的,是後人加上的。

「如上,轉識為智也」:像上面所說,就是轉識成智的方法。

「教中云」:在教裏說。

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,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,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,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。雖六七因中轉,五八果上轉。

「但轉其名」:轉識和智的名字

「而不轉其體也」:本體根本就沒有動,沒有轉。

「通頓悟性智,遂呈偈曰」:智通即刻就明白自性四智的作用,就也說了一首偈頌。

說「三身元我體」:說清淨法身、圓滿報身、千百億化身,原來是我自己的本體,不是在我本體之外有三身。

「四智本心明」: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,這四種智慧,也本來就是自己心裏明白了,才生出這四種智慧。

「身智融無礙」:三身和四智圓融無礙的道理。

「應物任隨形」:應物,就是觀機逗教,因人說法;任隨形,是任運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

「起修皆妄動」:要是說我怎麼樣修三身四智,起心修的話;生出這種心,這都是妄想。

「守住匪真精」:如果說:守著成見,我有所執著;固守著成見,這不是真正的精華,不是真正的道理。

「妙旨因師曉」:這種奧妙無窮的道理、這種旨趣,是因六祖大師,我才明白的。

「終亡染污名」:始終也沒有這種染污的名字。沒有染污就是說這是本來自性的,不落一種識情。

所以說「染污即不得」:你若染污,就不能返本還原。所以這個是清淨本源,沒有一點染污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如上,转识为智也。教中云,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,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。虽六七因中转,五八果上转,但转其名,而不转其体也。通顿悟性智。遂呈偈曰。

三身元我体,四智本心明;身智融无碍,应物任随形。

起修皆妄动,守住匪真精;妙旨因师晓,终亡染污名。」



浅译:

这一段经文,不是原来经上的,是后人加上的。

「如上,转识为智也」:像上面所说,就是转识成智的方法。

「教中云」:在教里说。

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,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。虽六七因中转,五八果上转。

「但转其名」:转识和智的名字

「而不转其体也」:本体根本就没有动,没有转。

「通顿悟性智,遂呈偈曰」:智通即刻就明白自性四智的作用,就也说了一首偈颂。

说「三身元我体」:说清净法身、圆满报身、千百亿化身,原来是我自己的本体,不是在我本体之外有三身。

「四智本心明」: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,这四种智慧,也本来就是自己心里明白了,才生出这四种智慧。

「身智融无碍」:三身和四智圆融无碍的道理。

「应物任随形」:应物,就是观机逗教,因人说法;任随形,是任运而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

「起修皆妄动」:要是说我怎么样修三身四智,起心修的话;生出这种心,这都是妄想。

「守住匪真精」:如果说:守着成见,我有所执着;固守着成见,这不是真正的精华,不是真正的道理。

「妙旨因师晓」:这种奥妙无穷的道理、这种旨趣,是因六祖大师,我才明白的。

「终亡染污名」:始终也没有这种染污的名字。没有染污就是说这是本来自性的,不落一种识情。

所以说「染污即不得」:你若染污,就不能返本还原。所以这个是清净本源,没有一点染污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23#
發表於 23-12-27 08:13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16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僧智常。信州貴谿人。髫年出家。志求見性。一日參禮。師問曰。汝從何來。欲求何事。曰。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。禮大通和尚。蒙示見性成佛之義。未決狐疑。遠來投禮。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。師曰。彼有何言句。汝試舉看。曰。智常到彼。凡經三月。未蒙示誨。為法切故。一夕獨入丈室。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。大通乃曰。汝見虛空否。對曰。見。彼曰。汝知虛空有相貌否。對曰。虛空無形。有何相貌。彼曰。汝之本性。猶如虛空。了無一物可見。是名正見。無一物可知。是名真知。無有青黃長短。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。即名見性成佛。亦名如來知見。學人雖聞此說。猶未決了。乞和尚開示。」



淺譯:

「僧智常,信州貴谿人」:有一個和尚叫智常,是信州貴谿的人。

他「髫年出家」:很小的時候,叫髫年,就是七、八歲的時候。

「志求見性」:他的志願、他這種心志,是求著想要見性。

「一日參禮」:有一天就來參拜六祖大師。

「師問曰」:六祖大師問他。

「汝從何來」: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啊?

「欲求何事」:這是六祖大師記得五祖大師問他說:「你從什麼地方來啊?想求什麼啊?」

六祖大師答說:「我是從新州來的,唯求作佛。」

五祖就說:「你這獦獠,怎麼可以作佛呢?」

他說:「我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,佛性又有什麼分別呢?」

現在有人來見他,他也就這麼問,說:「你從什麼地方來啊?欲求何事啊?你想幹什麼啊?」

「曰: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」:我最近到洪州去,洪州有座白峰山。

「禮大通和尚」:我到那兒拜大通和尚。

「蒙示見性成佛之義」:承蒙大通和尚開示我,見性成佛的道理。

「未決狐疑」:我現在還沒有決定,也沒有斷了我的狐疑。狐疑,狐狸多疑,無論遇著什麼事情,牠都懷疑。所以牠走到薄的冰上,走一步,聽一聽。

聽什麼呢?聽冰響不響,有沒有聲音。如果有聲音,牠就回來了;沒有聲音,牠就走。因為有聲音,冰就會破,破了牠會掉到河裏,所以牠就聽。牠這麼樣,這叫狐疑。不單牠走路這樣子,一切事情,牠都是很多懷疑的。狐狸聰明是很聰明,但是牠懷疑。

「遠來投禮」:我走很遠的路,來親近大德善知識,來頂禮。

「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」:我在這兒叩頭頂禮,希望和尚您大發慈悲,指示我這個道理,令我不再狐疑。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。

「彼有何言句」:說大通和尚對你說的什麼話啊?他怎麼樣講的?

「汝試舉看」:你說一說,我來看看。

「曰:智常到彼」:說弟子智常我啊!到大通和尚那兒。

「凡經三月」:已經經過三個多月。

「未蒙示誨」:我也沒有得到大通和尚的教誨。

「為法切故」:因為我為法忘軀,為法懇切的緣故。

「一夕獨入丈室」:有一天晚間,我自己一個人,就到方丈所住的房子裏。

「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」:我就請問大通和尚,怎麼樣才是我智常的本心和本性?

「大通乃曰」:大通和尚就對我說了。

「汝見虛空否」:說你看見虛空了沒有?

「對曰:見」:我對大通和尚說,我看見過虛空了。

「彼曰」:大通和尚說。

「汝知虛空有相貌否」:我說見虛空了,大通和尚就說:「你知道虛空是有什麼相貌嗎?」

「對曰」:我又對大通和尚說。

「虛空無形,有何相貌」:說虛空本來是無形相的,若有形相,就不叫虛空。既然無形無相,又有什麼相貌呢?

「彼曰」:大通和尚又說了。

「汝之本性,猶如虛空,了無一物可見,是名正見」:大通和尚說,你想要知道怎麼樣是你的本性嗎?你的本性,就和虛空是一樣的,一件東西都沒有!這是個正見。

「無一物可知,是名真知」:你沒有一物可見,這是正見;你沒有一物可知,這是真知。

「無有青黃長短」:你的本性,也沒有青黃的顏色,也沒有長短的形相。

「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」:你呀!但見本源是清淨的覺體圓明。

「即名見性」:這就叫見性。

「成佛」:也就是成佛!

「亦名如來知見」:這也叫如來知見。

「學人雖聞此說」:學人智常我啊!雖然聽見這種的說法。

「猶未決了」:我還是沒明白。

「乞和尚開示」:我乞請和尚您開示我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僧智常。信州贵溪人。髫年出家。志求见性。一日参礼。师问曰。汝从何来。欲求何事。曰。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。礼大通和尚。蒙示见性成佛之义。未决狐疑。远来投礼。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。师曰。彼有何言句。汝试举看。曰。智常到彼。凡经三月。未蒙示诲。为法切故。一夕独入丈室。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。大通乃曰。汝见虚空否。对曰。见。彼曰。汝知虚空有相貌否。对曰。虚空无形。有何相貌。彼曰。汝之本性。犹如虚空。了无一物可见。是名正见。无一物可知。是名真知。无有青黄长短。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。即名见性成佛。亦名如来知见。学人虽闻此说。犹未决了。乞和尚开示。」



浅译:

「僧智常,信州贵溪人」:有一个和尚叫智常,是信州贵溪的人。

他「髫年出家」:很小的时候,叫髫年,就是七、八岁的时候。

「志求见性」:他的志愿、他这种心志,是求着想要见性。

「一日参礼」:有一天就来参拜六祖大师。

「师问曰」:六祖大师问他。

「汝从何来」: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啊?

「欲求何事」:这是六祖大师记得五祖大师问他说:「你从什么地方来啊?想求什么啊?」

六祖大师答说:「我是从新州来的,唯求作佛。」

五祖就说:「你这獦獠,怎么可以作佛呢?」

他说:「我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,佛性又有什么分别呢?」

现在有人来见他,他也就这么问,说:「你从什么地方来啊?欲求何事啊?你想干什么啊?」

「曰: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」:我最近到洪州去,洪州有座白峰山。

「礼大通和尚」:我到那儿拜大通和尚。

「蒙示见性成佛之义」:承蒙大通和尚开示我,见性成佛的道理。

「未决狐疑」:我现在还没有决定,也没有断了我的狐疑。狐疑,狐狸多疑,无论遇着什么事情,它都怀疑。所以它走到薄的冰上,走一步,听一听。

听什么呢?听冰响不响,有没有声音。如果有声音,它就回来了;没有声音,它就走。因为有声音,冰就会破,破了它会掉到河里,所以它就听。它这么样,这叫狐疑。不单它走路这样子,一切事情,它都是很多怀疑的。狐狸聪明是很聪明,但是它怀疑。

「远来投礼」:我走很远的路,来亲近大德善知识,来顶礼。

「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」:我在这儿叩头顶礼,希望和尚您大发慈悲,指示我这个道理,令我不再狐疑。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。

「彼有何言句」:说大通和尚对你说的什么话啊?他怎么样讲的?

「汝试举看」:你说一说,我来看看。

「曰:智常到彼」:说弟子智常我啊!到大通和尚那儿。

「凡经三月」:已经经过三个多月。

「未蒙示诲」:我也没有得到大通和尚的教诲。

「为法切故」:因为我为法忘躯,为法恳切的缘故。

「一夕独入丈室」:有一天晚间,我自己一个人,就到方丈所住的房子里。

「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」:我就请问大通和尚,怎么样才是我智常的本心和本性?

「大通乃曰」:大通和尚就对我说了。

「汝见虚空否」:说你看见虚空了没有?

「对曰:见」:我对大通和尚说,我看见过虚空了。

「彼曰」:大通和尚说。

「汝知虚空有相貌否」:我说见虚空了,大通和尚就说:「你知道虚空是有什么相貌吗?」

「对曰」:我又对大通和尚说。

「虚空无形,有何相貌」:说虚空本来是无形相的,若有形相,就不叫虚空。既然无形无相,又有什么相貌呢?

「彼曰」:大通和尚又说了。

「汝之本性,犹如虚空,了无一物可见,是名正见」:大通和尚说,你想要知道怎么样是你的本性吗?你的本性,就和虚空是一样的,一件东西都没有!这是个正见。

「无一物可知,是名真知」:你没有一物可见,这是正见;你没有一物可知,这是真知。

「无有青黄长短」:你的本性,也没有青黄的颜色,也没有长短的形相。

「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」:你呀!但见本源是清净的觉体圆明。

「即名见性」:这就叫见性。

「成佛」:也就是成佛!

「亦名如来知见」:这也叫如来知见。

「学人虽闻此说」:学人智常我啊!虽然听见这种的说法。

「犹未决了」:我还是没明白。

「乞和尚开示」:我乞请和尚您开示我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24#
發表於 23-12-27 08:14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17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師曰。彼師所說。猶存見知。故令汝未了。吾今示汝一偈。

不見一法存無見,大似浮雲遮日面;不知一法守空知,還如太虛生閃電。

此之知見瞥然興,錯認何曾解方便;汝當一念自知非,自己靈光常顯現。

常聞偈已。心意豁然。乃述偈曰。

無端起知見,著相求菩提;情存一念悟,寧越昔時迷。

自性覺源體,隨照枉遷流;不入祖師室,茫然趣兩頭。」



淺譯: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說。

「彼師所說」:彼,大通和尚、大通禪師他所說給你的。

「猶存見知」:他還有一個見,有一個知。

「故令汝未了」:所以才令你沒有明白。

「吾今示汝一偈」:我現在給你說一個偈頌。

「不見一法存無見」:你不見一法,就萬法皆空,但你還存一個不見一法的「見」,你還有見存在。

「大似浮雲遮日面」:有一個比喻,比喻什麼呢?就像浮雲把太陽遮住似的。你還存有一個見。你不見,根本就連「不見」都應該沒有,你還有一個「不見」存在,就像浮雲把太陽遮住一樣。

「不知一法守空知」:你一法不立,一法也不知。但你還有一個不知一法的「知」存在,單單守著這麼一個空知,沒有實體的知。

「還如太虛生閃電」:你這個道理,雖然好像是明白了似的,但是你還有知見存在。你有知存在,這也有一個比喻。還好像在太虛空裏,本來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生出閃電;閃電你還可以看得見的。

「此之知見瞥然興」:你無見之見,守著空知之知;這兩種的知見,瞥然間,就在你眼前就現出來。

「錯認何曾解方便」:你錯認了這種的知和見,所以你就沒有明白方便法門。

「汝當一念自知非」:你現在應該就現前這一念,自己知道這是守無見之見,守空知之知,是不對了!

「自然靈光常顯現」:你自己本有智慧、本有聰明、本有佛性、本有如來藏性,常常都會顯現出來。

「常聞偈已」:智常聽六祖大師偈頌之後。

「心意豁然」:他就把萬緣放下了。

你放下了,你還不可以說是:「啊!我放下了!我放下了!」你放下就是放下了,不能還存著說「我放下了」。你若還存著「我放下了」,那還是沒放下。你若真放下了,怎麼又有一個「放下」在你心裏存在呢?這就是這個意思,你若真沒有知見,返本還原了,你怎麼還存知見呢?所以心意豁然,就明白了。

「乃述偈曰」:他自己也作了一首偈頌,這首偈頌,說得很妙的。

他說「無端起知見」:無端端地,沒有一個頭,沒有一個腦,也沒有什麼理由,也沒有這種的根據,怎麼就生出無見之見、空知之知呢?

「著相求菩提」:著到相上。相本來要不著住,現在有空見、無見和空知,這又著到相上了。

好像前幾天講無念,你若心裏總想著:「啊!我無念,我無念。」那又生出一個念。你無念的念,都是個念!你無念,要「有念若無,無念不滯。」你有念若沒有了,無念根本就不存在了!你不要在無念中,又找一個無念。無念的念,那還是個念嘛!

所以我們參禪就參「念佛是誰?」你就要找他:「哦!念佛是誰呢?」要這麼找。找,根本你找不著;那根本沒有一個誰啊!人就因為看不開,不知道沒有一個誰,總覺得有個我。因為有我,就要找人;找人,就要:「啊!是誰呀?」可是你找,就是要不著相,就是叫你不要著住到「我」上。

「情存一念悟」:有這種情,就是情存;你心裏有這種情感,有這種疑情。你的疑情是什麼呢?你的心裏存著一念悟:「啊!我現在是看著像虛空了,也什麼都沒有了。」這還存著一念的知,一念的見。存著這一念,以為這就是悟了。

「寧越昔時迷」:這和以前迷的時候,是一樣的,根本就沒有悟嘛!

「自性覺源體」:自性,這個覺悟的根源、本體。

「隨照枉遷流」:是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是覺照的;雖然有所遷流,但是它可是不變的。

「不入祖師室」:我要不是到六祖大師的房子裏,得到六祖的開示。

「茫然趣兩頭」:還是兩頭跑呢!還是又落於知見上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师曰。彼师所说。犹存见知。故令汝未了。吾今示汝一偈。

不见一法存无见,大似浮云遮日面;不知一法守空知,还如太虚生闪电。

此之知见瞥然兴,错认何曾解方便;汝当一念自知非,自己灵光常显现。

常闻偈已。心意豁然。乃述偈曰。

无端起知见,着相求菩提;情存一念悟,宁越昔时迷。

自性觉源体,随照枉迁流;不入祖师室,茫然趣两头。」



浅译: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说。

「彼师所说」:彼,大通和尚、大通禅师他所说给你的。

「犹存见知」:他还有一个见,有一个知。

「故令汝未了」:所以才令你没有明白。

「吾今示汝一偈」:我现在给你说一个偈颂。

「不见一法存无见」:你不见一法,就万法皆空,但你还存一个不见一法的「见」,你还有见存在。

「大似浮云遮日面」:有一个比喻,比喻什么呢?就像浮云把太阳遮住似的。你还存有一个见。你不见,根本就连「不见」都应该没有,你还有一个「不见」存在,就像浮云把太阳遮住一样。

「不知一法守空知」:你一法不立,一法也不知。但你还有一个不知一法的「知」存在,单单守着这么一个空知,没有实体的知。

「还如太虚生闪电」:你这个道理,虽然好像是明白了似的,但是你还有知见存在。你有知存在,这也有一个比喻。还好像在太虚空里,本来什么都没有,但是它生出闪电;闪电你还可以看得见的。

「此之知见瞥然兴」:你无见之见,守着空知之知;这两种的知见,瞥然间,就在你眼前就现出来。

「错认何曾解方便」:你错认了这种的知和见,所以你就没有明白方便法门。

「汝当一念自知非」:你现在应该就现前这一念,自己知道这是守无见之见,守空知之知,是不对了!

「自然灵光常显现」:你自己本有智慧、本有聪明、本有佛性、本有如来藏性,常常都会显现出来。

「常闻偈已」:智常听六祖大师偈颂之后。

「心意豁然」:他就把万缘放下了。

你放下了,你还不可以说是:「啊!我放下了!我放下了!」你放下就是放下了,不能还存着说「我放下了」。你若还存着「我放下了」,那还是没放下。你若真放下了,怎么又有一个「放下」在你心里存在呢?这就是这个意思,你若真没有知见,返本还原了,你怎么还存知见呢?所以心意豁然,就明白了。

「乃述偈曰」:他自己也作了一首偈颂,这首偈颂,说得很妙的。

他说「无端起知见」:无端端地,没有一个头,没有一个脑,也没有什么理由,也没有这种的根据,怎么就生出无见之见、空知之知呢?

「着相求菩提」:着到相上。相本来要不着住,现在有空见、无见和空知,这又着到相上了。

好像前几天讲无念,你若心里总想着:「啊!我无念,我无念。」那又生出一个念。你无念的念,都是个念!你无念,要「有念若无,无念不滞。」你有念若没有了,无念根本就不存在了!你不要在无念中,又找一个无念。无念的念,那还是个念嘛!

所以我们参禅就参「念佛是谁?」你就要找他:「哦!念佛是谁呢?」要这么找。找,根本你找不着;那根本没有一个谁啊!人就因为看不开,不知道没有一个谁,总觉得有个我。因为有我,就要找人;找人,就要:「啊!是谁呀?」可是你找,就是要不着相,就是叫你不要着住到「我」上。

「情存一念悟」:有这种情,就是情存;你心里有这种情感,有这种疑情。你的疑情是什么呢?你的心里存着一念悟:「啊!我现在是看着像虚空了,也什么都没有了。」这还存着一念的知,一念的见。存着这一念,以为这就是悟了。

「宁越昔时迷」:这和以前迷的时候,是一样的,根本就没有悟嘛!

「自性觉源体」:自性,这个觉悟的根源、本体。

「随照枉迁流」:是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是觉照的;虽然有所迁流,但是它可是不变的。

「不入祖师室」:我要不是到六祖大师的房子里,得到六祖的开示。

「茫然趣两头」:还是两头跑呢!还是又落于知见上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25#
發表於 23-12-28 08:34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18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智常一日問師曰。佛說三乘法。又言最上乘。弟子未解。願為教授。師曰。汝觀自本心。莫著外法相。法無四乘。人心自有等差。見聞轉誦是小乘。悟法解義是中乘。依法修行是大乘。萬法盡通。萬法俱備。一切不染。離諸法相。一無所得。名最上乘。乘是行義。不在口爭。汝須自修。莫問吾也。一切時中。自性自如。常禮謝。執侍終師之世。」



淺譯:

「智常一日問師曰」:智常有一天就問六祖大師說。

「佛說三乘法」:佛說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這三乘的佛法。

「又言最上乘」:又說有一個最上一乘。

「弟子未解」:弟子我沒明白。

「願為教授」:我請祖師教授教授我。

「師曰:汝觀自本心」:六祖大師說,你迴光返照,看看你自己的心。

「莫著外法相」:你不要向外馳求,不要著到外邊法相上去。

「法無四乘」:法沒有四乘。

「人心自有等差」:這法一乘都沒有,怎麼會有四乘呢?因為人的心自有等差,人心不同。

所以「見聞轉誦是小乘」:我給你說說什麼叫四乘,這個不同的。見到經典,聽見經典,或誦經典,這就是小乘。

「悟法解義是中乘」:明白佛法,解釋經義,這就是中乘。

「依法修行是大乘」:你不單明白,而且你還能實實在在去修行,這就是大乘。

「萬法盡通,萬法俱備」:所有一切法,盡通了;所有一切法,具備於自心。也就是所有一切法,盡在你心裏,都通達無礙,你知道都是不出自心,所謂「萬法唯心,心唯萬法」。

「一切不染」:你一切的境界不染著。

「離諸法相」:把一切的法相,也都離開。

「一無所得」:歸無所得。

「名最上乘」:這就是最上乘。

「乘是行義」:怎麼叫乘呢?乘,就是修行。

「不在口爭」:不是說在口裏互相爭論道理。

「汝須自修」:所以你要自己修行。

「莫問吾也」:你不要問我,我不能替你修行,要你自己修行;所謂「自己吃飯自己飽,自己生死自己了。」旁人不能替代你的。

「一切時中」:你在一切的時候。

「自性自如」:你自己自見本性,自己知道本性如如。

「常禮謝」:智常又給六祖大師叩頭。

「執侍終師之世」:天天服侍六祖,六祖大師要喝茶,他就倒茶;要吃飯,他就端飯。總而言之,六祖大師一切的工作,都是智常幫著他做,等到六祖死了之後,他才離開南華寺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智常一日问师曰。佛说三乘法。又言最上乘。弟子未解。愿为教授。师曰。汝观自本心。莫着外法相。法无四乘。人心自有等差。见闻转诵是小乘。悟法解义是中乘。依法修行是大乘。万法尽通。万法俱备。一切不染。离诸法相。一无所得。名最上乘。乘是行义。不在口争。汝须自修。莫问吾也。一切时中。自性自如。常礼谢。执侍终师之世。」



浅译:

「智常一日问师曰」:智常有一天就问六祖大师说。

「佛说三乘法」:佛说声闻、缘觉、菩萨这三乘的佛法。

「又言最上乘」:又说有一个最上一乘。

「弟子未解」:弟子我没明白。

「愿为教授」:我请祖师教授教授我。

「师曰:汝观自本心」:六祖大师说,你回光返照,看看你自己的心。

「莫着外法相」:你不要向外驰求,不要着到外边法相上去。

「法无四乘」:法没有四乘。

「人心自有等差」:这法一乘都没有,怎么会有四乘呢?因为人的心自有等差,人心不同。

所以「见闻转诵是小乘」:我给你说说什么叫四乘,这个不同的。见到经典,听见经典,或诵经典,这就是小乘。

「悟法解义是中乘」:明白佛法,解释经义,这就是中乘。

「依法修行是大乘」:你不单明白,而且你还能实实在在去修行,这就是大乘。

「万法尽通,万法俱备」:所有一切法,尽通了;所有一切法,具备于自心。也就是所有一切法,尽在你心里,都通达无碍,你知道都是不出自心,所谓「万法唯心,心唯万法」。

「一切不染」:你一切的境界不染着。

「离诸法相」:把一切的法相,也都离开。

「一无所得」:归无所得。

「名最上乘」:这就是最上乘。

「乘是行义」:怎么叫乘呢?乘,就是修行。

「不在口争」:不是说在口里互相争论道理。

「汝须自修」:所以你要自己修行。

「莫问吾也」:你不要问我,我不能替你修行,要你自己修行;所谓「自己吃饭自己饱,自己生死自己了。」旁人不能替代你的。

「一切时中」:你在一切的时候。

「自性自如」:你自己自见本性,自己知道本性如如。

「常礼谢」:智常又给六祖大师叩头。

「执侍终师之世」:天天服侍六祖,六祖大师要喝茶,他就倒茶;要吃饭,他就端饭。总而言之,六祖大师一切的工作,都是智常帮着他做,等到六祖死了之后,他才离开南华寺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26#
發表於 23-12-28 08:47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19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僧志道。廣州南海人也。請益曰。學人自出家。覽涅槃經。十載有餘。未明大意。願和尚垂誨。師曰。汝何處未明。曰。諸行無常。是生滅法。生滅滅已。寂滅為樂。於此疑惑。」



淺譯:

「僧志道,廣州南海人也」:又有一個僧人叫志道,他是廣東南海縣人。「請益曰」:他想請法利益他自己,就說了。

「學人自出家」:我學道之人哪!自從出家以來,我就「覽涅槃經」:看《涅槃經》,念《涅槃經》。

「十載有餘」:到現在十多年。

「未明大意」:大概的意思我還沒有明白。

「願和尚垂誨」:我請和尚大發慈悲,來教誨教誨我。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。

「汝何處未明」:你哪一個地方沒明白呢?你可以說給我聽一聽啊!

「曰: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,於此疑惑」:他說,這一切行,都是無常的,為什麼說是無常呢?都是說的生滅、滅生這個法。

講到這個地方,有一個公案,講給大家聽一聽。釋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時候,做婆羅門,他在深山裏,自己修行種種的法門,用功用得非常勇猛,就把帝釋天驚動了。帝釋天說:「啊!這個人修道這麼樣用功,這得了!」於是乎,就化一個羅剎鬼,來試驗這個婆羅門。

到這個地方,他就說:「離怖畏如來曾經說過,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。」說完了這話,他就停止了。

這時候,修道的婆羅門想:「啊!誰在這兒講話呢?」就各處去找,一找,就找著這一個羅剎鬼。羅剎鬼相貌非常難看,非常醜陋,所謂生得奇奇怪怪的樣子。他說:「是不是你說的: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?」

羅剎鬼說:「是我說的,我是替離怖畏如來說的;過去佛中,有一位離佈畏如來,這是他說的偈頌。」

婆羅門就說:「離佈畏如來說的偈頌,非常之好,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這是兩句,還有兩句偈頌啊,你可不可以說給我聽啊?」

羅剎鬼說:「可以是可以的,不過我現在沒有氣力,餓了很多天,都沒有吃東西,說不出來那八個字。我一定要吃飽之後,才可以說;沒吃飽,我要找東西吃。」

婆羅門說:「你要吃什麼東西啊?」

羅剎鬼說:「我要吃熱的肉,有暖氣的肉。除此之外,我是不吃的。」

婆羅門說:「你要吃熱的肉,莫如你先給我講了這八個字,我就把我整個身體供養你。」

羅剎鬼上上下下這麼看看婆羅門,說:「你能做得到這麼偉大的事情?為八個字,你肯把你身體布施出來給我吃?我不相信!」

婆羅門說:「你不相信?我說這話,是真實不虛的,我可以請十方諸佛給我擔保,來證明我,我絕對不騙你!你先說這八個字,然後我就給你吃。」

羅剎鬼說:「好!我說給你聽!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我說完了,現在你教我吃囉!」

婆羅門說:「你等一等。」

羅剎鬼說:「怎麼?你想不算嗎?那不可能的!」

釋迦牟尼佛說:「不會的,我不會不算的,你放心好了,我供養你就是了!不過我現在想把偈頌寫到樹上,你把我吃了,那將來人也可以看得見偈頌,也可以照佛法來修行。現在我聽見偈頌,你就把我吃了,這不還等於沒聽見一樣?所以我要把佛法留到世上。」

羅剎鬼一聽,說:「可以的,你寫吧!」

於是乎,釋迦牟尼把一棵樹的皮,用刀刮去,把這十六個字刻到樹上。

羅剎鬼說:「這回我可以吃你了?」

釋迦牟尼佛說:「你還等一等,還要等一等。」

羅剎鬼說:「你還等!你已經寫到樹上就得了,你還有什麼理論?你還不給我吃?」

婆羅門說:「我寫到樹上,風吹雨打,字就會沒有了。你等我把它刻到石頭上,這才是永遠的紀念,可以留到永遠。我不是捨不得自己讓你吃,我只是想佛法流通到後世,將來人可以看得見。」

羅剎鬼說:「你的思想都不錯的。」於是乎,就又讓他把這十六個字刻到石頭上。

釋迦牟尼佛說:「好了,這一回,我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!你可以吃我,我現在把整個的身體來供養你。」

把眼睛一閉上,正等著羅剎鬼來吃他身體的時候,這羅剎鬼踴身虛空,化為帝釋,說:「善哉!善哉!你真正是修道的人哪!你真是不惜生命,勤求佛道,你將來一定成佛的。」

這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為婆羅門,曾經為半偈而捨生命。四句,是整個的偈頌;兩句,是半偈。所以說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。」

「生滅滅已」:生滅滅完了。

「寂滅為樂」:寂滅是快樂。

「於此疑惑」:在這個地方,我有疑惑,沒明白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僧志道。广州南海人也。请教曰。学人自出家。览涅槃经。十载有余。未明大意。愿和尚垂诲。师曰。汝何处未明。曰。诸行无常。是生灭法。生灭灭已。寂灭为乐。于此疑惑。」



浅译:

「僧志道,广州南海人也」:又有一个僧人叫志道,他是广东南海县人。「请教曰」:他想请法利益他自己,就说了。

「学人自出家」:我学道之人哪!自从出家以来,我就「览涅槃经」:看《涅槃经》,念《涅槃经》。

「十载有余」:到现在十多年。

「未明大意」:大概的意思我还没有明白。

「愿和尚垂诲」:我请和尚大发慈悲,来教诲教诲我。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。

「汝何处未明」:你哪一个地方没明白呢?你可以说给我听一听啊!

「曰: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,于此疑惑」:他说,这一切行,都是无常的,为什么说是无常呢?都是说的生灭、灭生这个法。

讲到这个地方,有一个公案,讲给大家听一听。释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时候,做婆罗门,他在深山里,自己修行种种的法门,用功用得非常勇猛,就把帝释天惊动了。帝释天说:「啊!这个人修道这么样用功,这得了!」于是乎,就化一个罗刹鬼,来试验这个婆罗门。

到这个地方,他就说:「离怖畏如来曾经说过,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。」说完了这话,他就停止了。

这时候,修道的婆罗门想:「啊!谁在这儿讲话呢?」就各处去找,一找,就找着这一个罗刹鬼。罗刹鬼相貌非常难看,非常丑陋,所谓生得奇奇怪怪的样子。他说:「是不是你说的: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?」

罗刹鬼说:「是我说的,我是替离怖畏如来说的;过去佛中,有一位离怖畏如来,这是他说的偈颂。」

婆罗门就说:「离怖畏如来说的偈颂,非常之好,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这是两句,还有两句偈颂啊,你可不可以说给我听啊?」

罗刹鬼说:「可以是可以的,不过我现在没有气力,饿了很多天,都没有吃东西,说不出来那八个字。我一定要吃饱之后,才可以说;没吃饱,我要找东西吃。」

婆罗门说:「你要吃什么东西啊?」

罗刹鬼说:「我要吃热的肉,有暖气的肉。除此之外,我是不吃的。」

婆罗门说:「你要吃热的肉,莫如你先给我讲了这八个字,我就把我整个身体供养你。」

罗刹鬼上上下下这么看看婆罗门,说:「你能做得到这么伟大的事情?为八个字,你肯把你身体布施出来给我吃?我不相信!」

婆罗门说:「你不相信?我说这话,是真实不虚的,我可以请十方诸佛给我担保,来证明我,我绝对不骗你!你先说这八个字,然后我就给你吃。」

罗刹鬼说:「好!我说给你听!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我说完了,现在你教我吃啰!」

婆罗门说:「你等一等。」

罗刹鬼说:「怎么?你想不算吗?那不可能的!」

释迦牟尼佛说:「不会的,我不会不算的,你放心好了,我供养你就是了!不过我现在想把偈颂写到树上,你把我吃了,那将来人也可以看得见偈颂,也可以照佛法来修行。现在我听见偈颂,你就把我吃了,这不还等于没听见一样?所以我要把佛法留到世上。」

罗刹鬼一听,说:「可以的,你写吧!」

于是乎,释迦牟尼把一棵树的皮,用刀刮去,把这十六个字刻到树上。

罗刹鬼说:「这回我可以吃你了?」

释迦牟尼佛说:「你还等一等,还要等一等。」

罗刹鬼说:「你还等!你已经写到树上就得了,你还有什么理论?你还不给我吃?」

婆罗门说:「我写到树上,风吹雨打,字就会没有了。你等我把它刻到石头上,这才是永远的纪念,可以留到永远。我不是舍不得自己让你吃,我只是想佛法流通到后世,将来人可以看得见。」

罗刹鬼说:「你的思想都不错的。」于是乎,就又让他把这十六个字刻到石头上。

释迦牟尼佛说:「好了,这一回,我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!你可以吃我,我现在把整个的身体来供养你。」

把眼睛一闭上,正等着罗刹鬼来吃他身体的时候,这罗刹鬼踊身虚空,化为帝释,说:「善哉!善哉!你真正是修道的人哪!你真是不惜生命,勤求佛道,你将来一定成佛的。」

这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为婆罗门,曾经为半偈而舍生命。四句,是整个的偈颂;两句,是半偈。所以说: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。」

「生灭灭已」:生灭灭完了。

「寂灭为乐」:寂灭是快乐。

「于此疑惑」:在这个地方,我有疑惑,没明白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27#
發表於 23-12-28 08:48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20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師曰。汝作麼生疑。曰。一切眾生皆有二身。謂色身法身也。色身無常。有生有滅。法身有常。無知無覺。經云。生滅滅已。寂滅為樂者。不審何身寂滅。何身受樂。若色身者。色身滅時。四大分散。全然是苦。苦。不可言樂。若法身寂滅。即同草木瓦石。誰當受樂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。五蘊是生滅之用。一體五用。生滅是常。生則從體起用。滅則攝用歸體。若聽更生。即有情之類。不斷不滅。若不聽更生。則永歸寂滅。同於無情之物。如是。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。尚不得生。何樂之有。」



淺譯:

「師曰:汝作麼生疑」:六祖大師說,為什麼你有疑惑?這偈頌說得清清楚楚的,你為什麼要疑惑呢?

「曰:一切眾生皆有二身,謂色身法身也」:智道就說,所有的眾生,都有兩種的身體。一種是有形相的色身。一種就是無形相的法身。

「色身無常,有生有滅」:色身屬於無常的,有生就有滅。

「法身有常,無知無覺」:法身是有常的,也沒有什麼知,也沒有什麼覺。

「經云」:在《涅槃經》上說。

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者」,「不審何身寂滅?何身受樂」:我不知道哪一個身,是寂滅的?哪一個身,是受樂的?是色身寂滅,法身受樂呢?還是法身寂滅,色身受樂呢?

「若色身者」:若色身受樂的話。

「色身滅時」:色身滅了之後。

「四大分散」: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是四大;人死之後,四大就沒有了。

「全然是苦,苦不可言樂」:在四大分散的時候,完全是苦的境界,苦得說不出來那麼苦啊!所以在這個苦,就不可以說是樂。

「若法身寂滅」:要是法身寂滅的話。

「即同草木瓦石」:法身就同草木瓦石一樣。

「誰當受樂」:要哪一個來受樂呢?

「又法性是生滅之體」:又法性是生滅的本體。

「五蘊是生滅之用」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五蘊,是生滅的用。

「一體五用」:在法的本體,生出五種的用。

「生滅是常,生則從體起用」:如果生滅是常的話,則從法體上生出這五種的用。

「滅則攝用歸體」:等到滅的時候,則攝這五種的用,歸還法體。

「若聽更生」:假設要是隨便它更有來生。

「即有情之類,不斷不滅」:這種道理,就是所有有情的種類,都是不斷不滅的;不斷不滅,就是個常了。

「若不聽更生」:假設不可以隨便它再托生來世。

「則永歸寂滅,同於無情之物」:就永歸於斷滅,同草木瓦石無情之物一樣的。

「如是,則一切諸法」:像這樣講的話,所有的一切諸法。

「被涅槃之所禁伏」:則被涅槃法給制止住了,也變成斷滅了。

「尚不得生」:生都不得自自由由去托生。

「何樂之有」:這有什麼可以快樂的呢?志道是這樣講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师曰。汝作么生疑。曰。一切众生皆有二身。谓色身法身也。色身无常。有生有灭。法身有常。无知无觉。经云。生灭灭已。寂灭为乐者。不审何身寂灭。何身受乐。若色身者。色身灭时。四大分散。全然是苦。苦。不可言乐。若法身寂灭。即同草木瓦石。谁当受乐。又法性是生灭之体。五蕴是生灭之用。一体五用。生灭是常。生则从体起用。灭则摄用归体。若听更生。即有情之类。不断不灭。若不听更生。则永归寂灭。同于无情之物。如是。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。尚不得生。何乐之有。」



浅译:

「师曰:汝作么生疑」:六祖大师说,为什么你有疑惑?这偈颂说得清清楚楚的,你为什么要疑惑呢?

「曰:一切众生皆有二身,谓色身法身也」:智道就说,所有的众生,都有两种的身体。一种是有形相的色身。一种就是无形相的法身。

「色身无常,有生有灭」:色身属于无常的,有生就有灭。

「法身有常,无知无觉」:法身是有常的,也没有什么知,也没有什么觉。

「经云」:在《涅槃经》上说。

「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者」,「不审何身寂灭?何身受乐」:我不知道哪一个身,是寂灭的?哪一个身,是受乐的?是色身寂灭,法身受乐呢?还是法身寂灭,色身受乐呢?

「若色身者」:若色身受乐的话。

「色身灭时」:色身灭了之后。

「四大分散」:地、水、火、风,这是四大;人死之后,四大就没有了。

「全然是苦,苦不可言乐」:在四大分散的时候,完全是苦的境界,苦得说不出来那么苦啊!所以在这个苦,就不可以说是乐。

「若法身寂灭」:要是法身寂灭的话。

「即同草木瓦石」:法身就同草木瓦石一样。

「谁当受乐」:要哪一个来受乐呢?

「又法性是生灭之体」:又法性是生灭的本体。

「五蕴是生灭之用」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五蕴,是生灭的用。

「一体五用」:在法的本体,生出五种的用。

「生灭是常,生则从体起用」:如果生灭是常的话,则从法体上生出这五种的用。

「灭则摄用归体」:等到灭的时候,则摄这五种的用,归还法体。

「若听更生」:假设要是随便它更有来生。

「即有情之类,不断不灭」:这种道理,就是所有有情的种类,都是不断不灭的;不断不灭,就是个常了。

「若不听更生」:假设不可以随便它再托生来世。

「则永归寂灭,同于无情之物」:就永归于断灭,同草木瓦石无情之物一样的。

「如是,则一切诸法」:像这样讲的话,所有的一切诸法。

「被涅槃之所禁伏」:则被涅槃法给制止住了,也变成断灭了。

「尚不得生」:生都不得自自由由去托生。

「何乐之有」:这有什么可以快乐的呢?志道是这样讲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28#
發表於 23-12-28 04:50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21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師曰。汝是釋子。何習外道斷常邪見。而議最上乘法。據汝所說。則色身外別有法身。離生滅求於寂滅。又推涅槃常樂。言有身受用。斯乃執吝生死。耽著世樂。汝今當知。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。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。好生惡死。念念遷流。不知夢幻虛假。枉受輪迴。以常樂涅槃。翻為苦相。終日馳求。佛愍此故。乃示涅槃真樂。剎那無有生相。剎那無有滅相。更無生滅可滅。是則寂滅現前。當現前時。亦無現前之量。乃謂常樂。此樂無有受者。亦無不受者。豈有一體五用之名。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。令永不生。斯乃謗佛毀法。」



淺譯:

「師曰:汝是釋子,何習外道斷常邪見,而議最上乘法」:六祖大師說,喂!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你是出家的僧人,你為什麼要修習外道執斷執常的邪知邪見,來談論最上乘的法呢?

「據汝所說」:根據你所說的道理。

「則色身外別有法身」:你的意思是,在色身滅了之外,更有一個法身。

「離生滅求於寂滅」:離開生滅,而另外有一個寂滅,是不是?

「又推涅槃常樂,言有身受用」:你又推尋常、樂、我、淨這個涅槃的道理,說有身來受用這個快樂。

「斯乃執吝生死」:這種的見解、這種的說法,是你執著,而吝惜生死。

「耽著世樂」:世樂,世間上的快樂。你著住到這個地方,就不走了,不活動了;你不知道出世快樂。

「汝今當知」:你啊!現在我對你講,你應該要知道。

「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」:佛為著迷人錯認這五蘊和合。

「為自體相」:為自己的體相。

「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」:他分別一切的法,為外邊的塵相。

「好生惡死」:好樂生存,而厭惡死。

「念念遷流,不知夢幻虛假」:念念都在執著的境界上過生活,不知道一切事,都好像夢幻泡影似的,都是虛假的。

「枉受輪迴」:在六道輪迴裏來回,生了死,死了生,轉來轉去;很冤枉的,很可惜的!

「以常樂涅槃,翻為苦相」:以常樂我淨,涅槃這種妙德,反而成了苦相。

「終日馳求」:一天到晚,向外馳求,到外邊去找。

「佛愍此故,乃示涅槃真樂」:佛憐憫這一類的眾生,因為這一類的眾生太可憐了,所以才指示出涅槃的真正快樂。

「剎那無有生相,剎那無有滅相」:剎那,很短的時間。很短的時間,也沒有生相;很短的時間,也沒有滅相。

「更無生滅可滅」:也根本在生滅上,沒有可滅的相。

「是則寂滅現前」:這個時候,在你生滅裏,就有不生滅的境界,這叫寂滅現前。

「當現前時」:當著寂滅現前的時候。

「亦無現前之量」:也沒有現前的量度,說現前這種寂滅相是多大、多寬啊?沒有的。

「乃謂常樂」:這是常樂。

「此樂無有受者,亦無不受者」:你若得到這種樂,是沒有一個受這種樂的,也沒有一個不受這種樂的。為什麼呢?這就是本來自性所現的。

「豈有一體五用之名」:怎麼還有一個法體,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五種用呢?沒有!沒有這種名的。

「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,令永不生」:何況你豈可以更說,涅槃禁制著諸法,叫你永遠不再去生呢?啊!你所見的是不對的。

「斯乃謗佛毀法」:你這麼樣說的話,就是謗佛譭法的見解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师曰。汝是释子。何习外道断常邪见。而议最上乘法。据汝所说。则色身外别有法身。离生灭求于寂灭。又推涅槃常乐。言有身受用。斯乃执吝生死。耽着世乐。汝今当知。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。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。好生恶死。念念迁流。不知梦幻虚假。枉受轮回。以常乐涅槃。翻为苦相。终日驰求。佛愍此故。乃示涅槃真乐。刹那无有生相。刹那无有灭相。更无生灭可灭。是则寂灭现前。当现前时。亦无现前之量。乃谓常乐。此乐无有受者。亦无不受者。岂有一体五用之名。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。令永不生。斯乃谤佛毁法。」



浅译:

「师曰:汝是释子,何习外道断常邪见,而议最上乘法」:六祖大师说,喂!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你是出家的僧人,你为什么要修习外道执断执常的邪知邪见,来谈论最上乘的法呢?

「据汝所说」:根据你所说的道理。

「则色身外别有法身」:你的意思是,在色身灭了之外,更有一个法身。

「离生灭求于寂灭」:离开生灭,而另外有一个寂灭,是不是?

「又推涅槃常乐,言有身受用」:你又推寻常、乐、我、净这个涅槃的道理,说有身来受用这个快乐。

「斯乃执吝生死」:这种的见解、这种的说法,是你执着,而吝惜生死。

「耽着世乐」:世乐,世间上的快乐。你着住到这个地方,就不走了,不活动了;你不知道出世快乐。

「汝今当知」:你啊!现在我对你讲,你应该要知道。

「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」:佛为着迷人错认这五蕴和合。

「为自体相」:为自己的体相。

「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」:他分别一切的法,为外边的尘相。

「好生恶死」:好乐生存,而厌恶死。

「念念迁流,不知梦幻虚假」:念念都在执着的境界上过生活,不知道一切事,都好像梦幻泡影似的,都是虚假的。

「枉受轮回」:在六道轮回里来回,生了死,死了生,转来转去;很冤枉的,很可惜的!

「以常乐涅槃,翻为苦相」:以常乐我净,涅槃这种妙德,反而成了苦相。

「终日驰求」:一天到晚,向外驰求,到外边去找。

「佛愍此故,乃示涅槃真乐」:佛怜悯这一类的众生,因为这一类的众生太可怜了,所以才指示出涅槃的真正快乐。

「刹那无有生相,刹那无有灭相」:刹那,很短的时间。很短的时间,也没有生相;很短的时间,也没有灭相。

「更无生灭可灭」:也根本在生灭上,没有可灭的相。

「是则寂灭现前」:这个时候,在你生灭里,就有不生灭的境界,这叫寂灭现前。

「当现前时」:当着寂灭现前的时候。

「亦无现前之量」:也没有现前的量度,说现前这种寂灭相是多大、多宽啊?没有的。

「乃谓常乐」:这是常乐。

「此乐无有受者,亦无不受者」:你若得到这种乐,是没有一个受这种乐的,也没有一个不受这种乐的。为什么呢?这就是本来自性所现的。

「岂有一体五用之名」:怎么还有一个法体,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五种用呢?没有!没有这种名的。

「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,令永不生」:何况你岂可以更说,涅槃禁制着诸法,叫你永远不再去生呢?啊!你所见的是不对的。

「斯乃谤佛毁法」:你这么样说的话,就是谤佛毁法的见解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29#
發表於 23-12-28 04:51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22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聽吾偈曰。

無上大涅槃,圓明常寂照;凡愚謂之死,外道執為斷。

諸求二乘人,目以為無作;盡屬情所計,六十二見本。

妄立虛假名,何為真實義;惟有過量人,通達無取捨。

以知五蘊法,及以蘊中我;外現眾色像,一一音聲相。

平等如夢幻,不起凡聖見;不作涅槃解,二邊三際斷。

常應諸根用,而不起用想;分別一切法,不起分別想。

劫火燒海底,風鼓山相擊;真常寂滅樂,涅槃相如是。

吾今強言說,令汝捨現見;汝勿隨言解,許汝知少分。

志道聞偈大悟。踴躍作禮而退。」



淺譯:

六祖大師說,「聽吾偈曰」:你現在聽一聽,我給你說一個偈頌。

「無上大涅槃」:無上,是沒有再可以比它高上的。

「圓明常寂照」:它又圓滿,又光明,恆常不變,寂而常照。

「凡愚謂之死」:凡夫、愚癡人,就說是死了。

「外道執為斷」:外道就說斷滅。

「諸求二乘人」:這所有二乘的聲聞、緣覺。

「目以為無作」:他認為這個就是沒有造作的,是一個自然的。

「盡屬情所計」:前邊所說,不論他是執斷,或說是死,或者說是無作,認為是一種天然的;這都是用凡夫的情來計度,來分別。

「六十二見本」:這都是屬於根本六十二見的。

有人知道六十二見是什麼嗎?

弟子:「色就是我;還有色是大,我是很小,我在色裏頭;還有色小我大,色在我裏面。五蘊色受想行識就成二十,還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就六十,還有常、斷,加起來六十二。」

這是在五蘊裏,每一蘊又分出四種,五四二十。不是說在五蘊以外,就是在這五蘊裏頭!每一蘊有四種,這五四二十嘛!是過去二十、現在二十、未來二十,這六十,再加上那兩種見,大家都明白沒有?還有另外一個講法,不過現在不講。

「妄立虛假名」:這六十二見的本,都是虛妄立出來的,虛假的名字。

「何為真實義」:什麼叫真實的道理呢?

「惟有過量人,通達無取捨」:過量,就是超過去一般凡夫、二乘、外道思量的人。他通達法相,無取無捨。

「以知五蘊法,及以蘊中我」:所以他無取無捨,能真實知道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法,和五蘊中的我。

「外現眾色像」:在我以外,所現的這一切一切的色像。

「一一音聲相」:所有音聲的相。

「平等如夢幻」:這些情形,都是平等,好像夢幻泡影一樣。

「不起凡聖見」:也不起凡夫見,也不起聖人的解;離凡見、離聖解。

「不作涅槃解」:也不作涅槃快樂的解釋。

「二邊三際斷」:也不著於空,也不著於有。著到空邊,著到有邊,這都落於兩邊。三際,就是過去際、現在際、未來際;三際斷,不著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都斷了。

「常應諸根用」:真如自性,常常能有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,這種無窮的應用;應諸根之用,而用不窮盡。

「而不起用想」:也不生出來一個想,說:「啊!我這兒有這個用。」

「分別一切法」:沒有一切分別諸法相的分別心。

「不起分別想」:也不起這個想,說:「啊!我沒有分別了。」你若知道你沒有分別,你還有一個分別想;你要連分別想都沒有了。

「劫火燒海底」:三災起的時候,有火劫,就把海底都燒乾。

「風鼓山相擊」:風災起的時候,鼓動兩座山互相撞擊。

「真常寂滅樂」:你若得到真常寂滅樂的時候。

「涅槃相如是」:你的涅槃相,就像這樣似的。像前面所說,無論三災起時,對你也沒有關係。

「吾人強言說」:我們人勉強來說這個法。

「令汝捨現見」:就是要使令你捨去現在的這個知見。

「汝勿隨言解」:你不要隨著文字來解釋經典。

「許汝知少分」:這個時候,我許可你知道很少的這麼一點點。

「志道聞偈大悟,踴躍作禮而退」:志道聽六祖大師說了偈頌之後,他開悟了;所以就很踴躍的,甚至於跳起來,給六祖大師叩頭,就退到一邊去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听吾偈曰。

无上大涅槃,圆明常寂照;凡愚谓之死,外道执为断。

诸求二乘人,目以为无作;尽属情所计,六十二见本。

妄立虚假名,何为真实义;惟有过量人,通达无取舍。

以知五蕴法,及以蕴中我;外现众色像,一一音声相。

平等如梦幻,不起凡圣见;不作涅槃解,二边三际断。

常应诸根用,而不起用想;分别一切法,不起分别想。

劫火烧海底,风鼓山相击;真常寂灭乐,涅槃相如是。

吾今强言说,令汝舍现见;汝勿随言解,许汝知少分。

志道闻偈大悟。踊跃作礼而退。」



浅译:

六祖大师说,「听吾偈曰」:你现在听一听,我给你说一个偈颂。

「无上大涅槃」:无上,是没有再可以比它高上的。

「圆明常寂照」:它又圆满,又光明,恒常不变,寂而常照。

「凡愚谓之死」:凡夫、愚痴人,就说是死了。

「外道执为断」:外道就说断灭。

「诸求二乘人」:这所有二乘的声闻、缘觉。

「目以为无作」:他认为这个就是没有造作的,是一个自然的。

「尽属情所计」:前边所说,不论他是执断,或说是死,或者说是无作,认为是一种天然的;这都是用凡夫的情来计度,来分别。

「六十二见本」:这都是属于根本六十二见的。

有人知道六十二见是什么吗?

弟子:「色就是我;还有色是大,我是很小,我在色里头;还有色小我大,色在我里面。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成二十,还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就六十,还有常、断,加起来六十二。」

这是在五蕴里,每一蕴又分出四种,五四二十。不是说在五蕴以外,就是在这五蕴里头!每一蕴有四种,这五四二十嘛!是过去二十、现在二十、未来二十,这六十,再加上那两种见,大家都明白没有?还有另外一个讲法,不过现在不讲。

「妄立虚假名」:这六十二见的本,都是虚妄立出来的,虚假的名字。

「何为真实义」:什么叫真实的道理呢?

「惟有过量人,通达无取舍」:过量,就是超过去一般凡夫、二乘、外道思量的人。他通达法相,无取无舍。

「以知五蕴法,及以蕴中我」:所以他无取无舍,能真实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法,和五蕴中的我。

「外现众色像」:在我以外,所现的这一切一切的色像。

「一一音声相」:所有音声的相。

「平等如梦幻」:这些情形,都是平等,好像梦幻泡影一样。

「不起凡圣见」:也不起凡夫见,也不起圣人的解;离凡见、离圣解。

「不作涅槃解」:也不作涅槃快乐的解释。

「二边三际断」:也不着于空,也不着于有。着到空边,着到有边,这都落于两边。三际,就是过去际、现在际、未来际;三际断,不着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这都断了。

「常应诸根用」:真如自性,常常能有随缘不变、不变随缘,这种无穷的应用;应诸根之用,而用不穷尽。

「而不起用想」:也不生出来一个想,说:「啊!我这儿有这个用。」

「分别一切法」:没有一切分别诸法相的分别心。

「不起分别想」:也不起这个想,说:「啊!我没有分别了。」你若知道你没有分别,你还有一个分别想;你要连分别想都没有了。

「劫火烧海底」:三灾起的时候,有火劫,就把海底都烧干。

「风鼓山相击」:风灾起的时候,鼓动两座山互相撞击。

「真常寂灭乐」:你若得到真常寂灭乐的时候。

「涅槃相如是」:你的涅槃相,就像这样似的。像前面所说,无论三灾起时,对你也没有关系。

「吾人强言说」:我们人勉强来说这个法。

「令汝舍现见」:就是要使令你舍去现在的这个知见。

「汝勿随言解」:你不要随着文字来解释经典。

「许汝知少分」:这个时候,我许可你知道很少的这么一点点。

「志道闻偈大悟,踊跃作礼而退」:志道听六祖大师说了偈颂之后,他开悟了;所以就很踊跃的,甚至于跳起来,给六祖大师叩头,就退到一边去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30#
發表於 23-12-28 04:52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23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行思禪師。生吉州安城劉氏。聞曹溪法席盛化。徑來參禮。遂問曰。當何所務。即不落階級。師曰。汝曾作甚麼來。曰。聖諦亦不為。師曰。落何階級。曰。聖諦尚不為。何階級之有。師深器之。令思首眾。一日。師謂曰。汝當分化一方。無令斷絕。思既得法。遂回吉州青原山。弘法紹化。謚弘濟禪師。」



淺譯:

「行思禪師」:有一位法師,他的名字叫行思,他一邊走路,就一邊想東西。他究竟想什麼東西呢?你知道他想什麼嗎?嗯!你不知道?我知道。他一邊走路一邊想:「啊!念佛是誰?念佛是誰呢?」一邊走路一邊想,所以這叫「行思」,行思禪師。

「生吉州安城劉氏」:他生在吉州安城縣,家裏姓劉。

「聞曹溪法席盛化」:當時曹溪道場的道風,全中國都知道;都知道五祖大師的衣缽傳人六祖惠能大師,在曹溪弘揚佛法。法,他的法;席,他的壇;盛化,啊!說那人太多了,天天都幾千人在那兒吃飯,哦!都是在那兒向六祖大師求法,請開示。

人就是這麼樣子,溜虛捧盛。中國人有這麼一句話,叫「溜虛捧盛」,怎麼叫溜虛呢?你這個地方,要是沒有人,他就跑了,這溜虛了。好像我們這裏現在有二十多個人,要是就剩三、五個人,「啊!這麼少人!」人就都跑了,這叫溜虛。

捧盛,什麼叫捧盛?你這兒人愈多,他外邊人來,「啊!那個地方,有那麼多人,我們大家去啊!大家到那地方。啊!佛教講堂,很多人聽經啊!嬉皮到那個地方,都把鬍子也剃了,頭髮也剪去。啊!真是不可思議,一定是有一點東西;要不然的時候,怎麼這些青年人,都改變思想了?哦!快去!」這就叫捧盛。

你這兒人愈多,他愈來,這叫捧盛;你人愈少,他愈走,這叫溜虛。所以當時南華寺,大家都去捧盛。「捧盛」的「盛」,也可以改成聖賢的「聖」。說因為那是個聖人,是個祖師,所以我們大家都去捧他,大家都去擁護他,這叫盛化。在那個地方,天天都有幾千人吃飯。

「徑來參禮」:於是乎,他聽旁人這麼一說,說:「啊!六祖大師真不可思議啊!他有五眼六通;我到那個地方,我不說話,我在心裏想要講的,他就會問我了。」就這麼樣子。所以他也徑來參禮,也來叩頭。

「遂問曰」:隨著他就問六祖大師說了。

「當何所務」:應該修什麼法門哪?

「即不落階級」:就不落階級。漸法就是階級;頓教呢?這就叫不落階級的法門。就是應該修什麼法,才是頓法呢?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就對他說了。

「汝曾作甚麼來」:你以前做過什麼事情來啊?你來到這個地方想做什麼?「曰:聖諦亦不為」:行思大師就說:哦!我苦集滅道四聖諦亦都不做了,我都忘了。

「師曰:落何階級」:六祖大師說,你聖諦也不做,你現在落到什麼階級上啊?

「曰:聖諦尚不為,何階級之有」:行思大師就說,聖諦我尚且都不做,我有什麼階級呢?

「師深器之」:六祖大師,一聽行思大師這樣一講,啊!這個人是有點來歷的,是很有善根的,不是平常人。於是乎,就另目相看,特別看重他。深器之,就認為他是法器。

「令思首眾」:就令行思大師在大眾裏做首座。首眾就是首座,帶著大眾上殿、過堂、坐香;他都在前邊率領著大家。

「一日,師謂曰」:有一天,六祖大師就對他講。

說「汝當分化一方」:六祖大師看這個人是法器,是法門的龍象,是祖師的材料——不是自造的祖師,是經過六祖大師證明,許可他做祖師;所以就傳給他法,說,你不要在我這兒住了!你應該自己到另外一個地方,做一方的教化主。

「無令斷絕」:你不要令佛法斷滅。

「思既得法」:行思大師,得六祖大師傳給他衣缽、心印妙法之後。

「遂回吉州青原山」:就回到吉州,在青原山。

「弘法紹化」:弘揚佛法,接續佛法的傳燈。

等他圓寂後,「謚弘濟禪師」:謚號就是死後皇帝賜給他的一個封號。好像六祖稱「大鑑禪師」,這也是封號;行思禪師呢,他的封號,就叫「弘濟禪師」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行思禅师。生吉州安城刘氏。闻曹溪法席盛化。径来参礼。遂问曰。当何所务。即不落阶级。师曰。汝曾作甚么来。曰。圣谛亦不为。师曰。落何阶级。曰。圣谛尚不为。何阶级之有。师深器之。令思首众。一日。师谓曰。汝当分化一方。无令断绝。思既得法。遂回吉州青原山。弘法绍化。谥弘济禅师。」



浅译:

「行思禅师」:有一位法师,他的名字叫行思,他一边走路,就一边想东西。他究竟想什么东西呢?你知道他想什么吗?嗯!你不知道?我知道。他一边走路一边想:「啊!念佛是谁?念佛是谁呢?」一边走路一边想,所以这叫「行思」,行思禅师。

「生吉州安城刘氏」:他生在吉州安城县,家里姓刘。

「闻曹溪法席盛化」:当时曹溪道场的道风,全中国都知道;都知道五祖大师的衣钵传人六祖惠能大师,在曹溪弘扬佛法。法,他的法;席,他的坛;盛化,啊!说那人太多了,天天都几千人在那儿吃饭,哦!都是在那儿向六祖大师求法,请开示。

人就是这么样子,溜虚捧盛。中国人有这么一句话,叫「溜虚捧盛」,怎么叫溜虚呢?你这个地方,要是没有人,他就跑了,这溜虚了。好像我们这里现在有二十多个人,要是就剩三、五个人,「啊!这么少人!」人就都跑了,这叫溜虚。

捧盛,什么叫捧盛?你这儿人愈多,他外边人来,「啊!那个地方,有那么多人,我们大家去啊!大家到那地方。啊!佛教讲堂,很多人听经啊!嬉皮到那个地方,都把胡子也剃了,头发也剪去。啊!真是不可思议,一定是有一点东西;要不然的时候,怎么这些青年人,都改变思想了?哦!快去!」这就叫捧盛。

你这儿人愈多,他愈来,这叫捧盛;你人愈少,他愈走,这叫溜虚。所以当时南华寺,大家都去捧盛。「捧盛」的「盛」,也可以改成圣贤的「圣」。说因为那是个圣人,是个祖师,所以我们大家都去捧他,大家都去拥护他,这叫盛化。在那个地方,天天都有几千人吃饭。

「径来参礼」:于是乎,他听旁人这么一说,说:「啊!六祖大师真不可思议啊!他有五眼六通;我到那个地方,我不说话,我在心里想要讲的,他就会问我了。」就这么样子。所以他也径来参礼,也来叩头。

「遂问曰」:随着他就问六祖大师说了。

「当何所务」:应该修什么法门哪?

「即不落阶级」:就不落阶级。渐法就是阶级;顿教呢?这就叫不落阶级的法门。就是应该修什么法,才是顿法呢?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就对他说了。

「汝曾作甚么来」:你以前做过什么事情来啊?你来到这个地方想做什么?「曰:圣谛亦不为」:行思大师就说:哦!我苦集灭道四圣谛亦都不做了,我都忘了。

「师曰:落何阶级」:六祖大师说,你圣谛也不做,你现在落到什么阶级上啊?

「曰:圣谛尚不为,何阶级之有」:行思大师就说,圣谛我尚且都不做,我有什么阶级呢?

「师深器之」:六祖大师,一听行思大师这样一讲,啊!这个人是有点来历的,是很有善根的,不是平常人。于是乎,就另目相看,特别看重他。深器之,就认为他是法器。

「令思首众」:就令行思大师在大众里做首座。首众就是首座,带着大众上殿、过堂、坐香;他都在前边率领着大家。

「一日,师谓曰」:有一天,六祖大师就对他讲。

说「汝当分化一方」:六祖大师看这个人是法器,是法门的龙象,是祖师的材料——不是自造的祖师,是经过六祖大师证明,许可他做祖师;所以就传给他法,说,你不要在我这儿住了!你应该自己到另外一个地方,做一方的教化主。

「无令断绝」:你不要令佛法断灭。

「思既得法」:行思大师,得六祖大师传给他衣钵、心印妙法之后。

「遂回吉州青原山」:就回到吉州,在青原山。

「弘法绍化」:弘扬佛法,接续佛法的传灯。

等他圆寂后,「谥弘济禅师」:谥号就是死后皇帝赐给他的一个封号。好像六祖称「大鉴禅师」,这也是封号;行思禅师呢,他的封号,就叫「弘济禅师」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31#
發表於 23-12-29 08:54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24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懷讓禪師。金州杜氏子也。初謁嵩山安國師。安發之曹溪參叩。讓至禮拜。師曰。甚處來。曰。嵩山。師曰。甚麼物。恁麼來。曰。說似一物即不中。師曰。還可修證否。曰。修證即不無。污染即不得。師曰。只此不污染。諸佛之所護念。汝既如是。吾亦如是。」



淺譯:

「懷讓禪師」:懷,就是懷念;讓,就是謙讓。這一位禪師,對任何人不存貢高的心,他慈心下氣,謙下恭敬;所以他的心裏所懷念的,常常是謙讓,對任何人都有禮貌。

他有若無,實若虛,他自己有道,也好像沒有道似的;他自己本來已經很有學問,對人也很客氣的,誰若說他有學問,他說:「啊!沒有,我才疏學淺哪!」

「金州杜氏子也」:他是金州的杜氏子。

「初謁嵩山安國師」:在最初他去謁見嵩山安國師,他去向他來學習佛法。

「安發之曹溪參叩」:安國師就派他到曹溪來參叩,就來學佛法。

因為當時一般人都知道,曹溪這兒是正宗的佛法。說:「你想要真學佛法嗎?真學佛法,就到曹溪去親近六祖。」就好像現在在美國,你真想要學佛法嗎?就去研究經典,要真正地不怕苦,不怕難,要不懶惰,去修學佛法。

當時在南華寺六祖道場,也是天天坐禪、出坡。怎麼叫出坡呢?出坡就是做工。一早三點半鐘起床,四點鐘做早課。當時六祖大師那兒,功課特別緊,早課做到五點半。然後就坐禪;等到天一光,吃早粥。

吃完了早粥,又坐一個鐘頭的禪,這時候大約七點到八點的時候。八點鐘去出坡,做到十點鐘,做兩個鐘頭的工。在山上種地、斬樹、造房子。有兩千多人做工,兩個鐘頭就做很多工;不是一、兩個人做,做不出來工。人多了,所以去做什麼工都很快的。

做到十點鐘回來,大家再休息一個鐘頭,十一點鐘吃飯。吃完了飯又坐禪,十二點鐘坐到兩點鐘。兩點鐘又去出坡,做到四點鐘。四點鐘回來,就又坐禪,坐到晚間十點鐘。有的拜經、拜懺,拜到十二點鐘,那就自己用自己的功,天天都是這樣子,道風特別嚴謹,所以任何人都要守規矩的。

那兒就幾千人,也聽不見一個人講話的;誰也不講話,都是自己用自己的功。為什麼呢?你一講話,就恐怕自己的功用不好;用不好功,就打妄想。為什麼你打妄想呢?就因為你沒有專心用功。你若專心用功,什麼也都不想——不想東,也不想西,也不想南,也不想北,你的功就會用好了。當時六祖大師這兒,功課就這麼樣緊,所以懷讓禪師也來參加。

「讓至禮拜」:到這兒,先由知客引去見六祖,向六祖叩頭。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。

「甚處來」:禪宗就不講道理,他來了,就這麼一句話:「什麼來了?」你看,本來是和尚來了,他問是什麼來了?但是可沒有說是一個鬼。

「曰:嵩山」:懷讓禪師就答覆說:「我是嵩山來的。」

「師曰:甚麼物?恁麼來」:什麼物,就是什麼東西?恁麼來,就是怎麼來的?這是禪宗的話,這叫打機鋒。

「曰:說似一物即不中」:懷讓禪師也明白,說:「若說是一個東西,已經就不可以了,不可以說是一個東西。」即不中,就是不可以了。

「師曰:還可修證否」:六祖大師就問他,你說是一個東西就不可以,那你還可以有所修、有所證嗎?

「曰:修證即不無,污染即不得」:懷讓禪師說:哦!修是有所修,證也是有所證,這是有的。可是修證是有,但是染污可就不可以!不可以有染污,就是自性要光明。

這樣一說,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了。

「只此不污染,諸佛之所護念」:就這個不染污,就是諸佛之所護念的妙法呀!

「汝既如是」:你既然如是。

「吾亦如是」:我也是這樣子。你是這樣子嗎?我也是這樣子,也就是污染即不得;這是不可以邋遢,自性要清淨的,不要有所染污。

什麼叫自性的染污呢?你攀緣心、妒忌心、障礙心、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這都是染污;你無明,這都是染污。你這一些都沒有了,這就是沒有染污。所以你是這樣子,我也是這樣子,這兩個都是一樣的,沒有錯了!那真是一樣的、平等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怀让禅师。金州杜氏子也。初谒嵩山安国师。安发之曹溪参叩。让至礼拜。师曰。甚处来。曰。嵩山。师曰。甚么物。恁么来。曰。说似一物即不中。师曰。还可修证否。曰。修证即不无。污染即不得。师曰。只此不污染。诸佛之所护念。汝既如是。吾亦如是。」



浅译:

「怀让禅师」:怀,就是怀念;让,就是谦让。这一位禅师,对任何人不存贡高的心,他慈心下气,谦下恭敬;所以他的心里所怀念的,常常是谦让,对任何人都有礼貌。

他有若无,实若虚,他自己有道,也好像没有道似的;他自己本来已经很有学问,对人也很客气的,谁若说他有学问,他说:「啊!没有,我才疏学浅哪!」

「金州杜氏子也」:他是金州的杜氏子。

「初谒嵩山安国师」:在最初他去谒见嵩山安国师,他去向他来学习佛法。

「安发之曹溪参叩」:安国师就派他到曹溪来参叩,就来学佛法。

因为当时一般人都知道,曹溪这儿是正宗的佛法。说:「你想要真学佛法吗?真学佛法,就到曹溪去亲近六祖。」就好像现在在美国,你真想要学佛法吗?就去研究经典,要真正地不怕苦,不怕难,要不懒惰,去修学佛法。

当时在南华寺六祖道场,也是天天坐禅、出坡。怎么叫出坡呢?出坡就是做工。一早三点半钟起床,四点钟做早课。当时六祖大师那儿,功课特别紧,早课做到五点半。然后就坐禅;等到天一光,吃早粥。

吃完了早粥,又坐一个钟头的禅,这时候大约七点到八点的时候。八点钟去出坡,做到十点钟,做两个钟头的工。在山上种地、斩树、造房子。有两千多人做工,两个钟头就做很多任务;不是一、两个人做,做不出来工。人多了,所以去做什么工都很快的。

做到十点钟回来,大家再休息一个钟头,十一点钟吃饭。吃完了饭又坐禅,十二点钟坐到两点钟。两点钟又去出坡,做到四点钟。四点钟回来,就又坐禅,坐到晚间十点钟。有的拜经、拜忏,拜到十二点钟,那就自己用自己的功,天天都是这样子,道风特别严谨,所以任何人都要守规矩的。

那儿就几千人,也听不见一个人讲话的;谁也不讲话,都是自己用自己的功。为什么呢?你一讲话,就恐怕自己的功用不好;用不好功,就打妄想。为什么你打妄想呢?就因为你没有专心用功。你若专心用功,什么也都不想——不想东,也不想西,也不想南,也不想北,你的功就会用好了。当时六祖大师这儿,功课就这么样紧,所以怀让禅师也来参加。

「让至礼拜」:到这儿,先由知客引去见六祖,向六祖叩头。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。

「甚处来」:禅宗就不讲道理,他来了,就这么一句话:「什么来了?」你看,本来是和尚来了,他问是什么来了?但是可没有说是一个鬼。

「曰:嵩山」:怀让禅师就答复说:「我是嵩山来的。」

「师曰:甚么物?恁么来」:什么物,就是什么东西?恁么来,就是怎么来的?这是禅宗的话,这叫打机锋。

「曰:说似一物即不中」:怀让禅师也明白,说:「若说是一个东西,已经就不可以了,不可以说是一个东西。」即不中,就是不可以了。

「师曰:还可修证否」:六祖大师就问他,你说是一个东西就不可以,那你还可以有所修、有所证吗?

「曰:修证即不无,污染即不得」:怀让禅师说:哦!修是有所修,证也是有所证,这是有的。可是修证是有,但是染污可就不可以!不可以有染污,就是自性要光明。

这样一说,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了。

「只此不污染,诸佛之所护念」:就这个不染污,就是诸佛之所护念的妙法呀!

「汝既如是」:你既然如是。

「吾亦如是」:我也是这样子。你是这样子吗?我也是这样子,也就是污染即不得;这是不可以邋遢,自性要清净的,不要有所染污。

什么叫自性的染污呢?你攀缘心、妒忌心、障碍心、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这都是染污;你无明,这都是染污。你这一些都没有了,这就是没有染污。所以你是这样子,我也是这样子,这两个都是一样的,没有错了!那真是一样的、平等了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32#
發表於 23-12-29 08:55 A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25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西方般若多羅讖。汝足下出一馬駒。踏殺天下人。應在汝心。不須速說。讓豁然契會。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。日臻玄奧。後往南嶽大闡禪宗。敕謚大慧禪師。永嘉玄覺禪師。溫州戴氏子。少習經論。精天臺止觀法門。因看維摩經。發明心地。偶師弟子玄策相訪。與其劇談。出言暗合諸祖。策云。仁者得法師誰。曰。我聽方等經論。各有師承。後於維摩經。悟佛心宗。未有證明者。策云。威音王已前即得。威音王已後。無師自悟。盡是天然外道。曰。願仁者為我證據。策云。我言輕。曹溪有六祖大師。四方雲集。並是受法者。若去。則與偕行。」



淺譯:

「西方般若多羅讖」:六祖大師說,在西方——就是印度——的般若多羅法師,預先有預言。讖,就是預言。預言什麼呢?

說「汝足下出一馬駒,踏殺天下人」:在你的足下,出一個馬駒子。怎麼叫足下?足下,就是他的弟子;弟子對師父,就像在足的下邊一樣。所以般若多羅法師預先說:「將來有個叫懷讓的讓禪師,在他的門下,出一個馬駒子。」

馬駒子是誰呢?就是馬祖道一禪師,他是懷讓禪師的弟子。怎麼說馬駒子踏殺天下人呢?就說他的辯才無礙,智慧廣大,所有其他的法師,都說不過他,可以說是無敵於天下,令其他的人都心悅誠服,所以這叫踏殺天下人。

「應在汝心」:預言就應在你這兒。

「不須速說」:你不要很快說,慢慢等一等,等機會。

「讓豁然契會」:懷讓禪師聽六祖這樣一說,豁然間就明白了;契會,就是契合而明白。

「遂執侍左右」:於是乎,就在六祖大師的左右,給他當侍者。

「一十五載」:有十五年這麼久。

「日臻玄奧」:一天比一天,就到最玄妙、奧妙的地方;就說他所悟得的道理,一天就比一天深。

「後往南嶽」:以後懷讓禪師就到南嶽衡山;南嶽,是中國湖南的衡山。

「大闡禪宗」:到那個地方,對禪宗特別地闡揚得很盛。

「敕謚大慧禪師」:他命終後,皇帝給他敕封的名號,叫「大慧禪師」。

「永嘉玄覺禪師」:永嘉,是地名,因為一般人尊重這位法師,所以就只稱永嘉。玄覺,是他的名字。

「溫州戴氏子」:他生在溫州的永嘉縣,俗家姓戴。

「少習經論」:他年紀輕的時候,研究佛經和祖師所說的論。

「精天臺止觀法門」:精,就是熟悉;對於天臺教的止觀法門,他特別有研究,特別明白,所以謂之「精」。

「因看維摩經」:他以後看《維摩經》。

「發明心地」:他自己明白心地法門。

「偶師弟子玄策相訪」:他遇見六祖大師的徒弟玄策禪師;玄策禪師,是六祖大師的一個門人,來訪問玄覺禪師。

「與其劇談」:大家就互相談論道理。

「出言暗合諸祖」:所談論的道理,無形中,大家都好像一樣似的,與過去一切祖師的道理都相合。

「策云」:玄策開始就說了。

說「仁者得法師誰」:玄策禪師一聽,大家講話道理都相同,宗旨也相同,於是乎,就以為他是自己本宗的人。就問他說:「大士你啊!你是誰傳給你的法呀?誰給你證明的啊?在那兒得的法啊?」

「曰:我聽方等經論」:玄覺禪師就說,我以前聽方等經的時候。

「各有師承」:都是有法師給我講,我聽,這有所傳承,不是我自己學習的。

「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」:以後我自己看《維摩經》,我了悟佛的心宗,了悟了佛的心。

「未有證明者」:沒有大德給我印證這個道理;沒有這樣的人。

「策云:威音王已前即得」:玄策法師就說:喔!你是自己看《維摩經》,你明白了。可是這要是在威音王以前就可以;威音王,是第一尊佛。

「威音王已後,無師自悟,盡是天然外道」:在威音王佛以後,要是沒有師父傳授給你法門,也沒有師父給你印證,你就說自己開悟,這都叫天然的外道,不是佛教。

所以現在有一些人,自己就說自己開悟了,自己給自己證明,說:「我知道我開悟了,我自己給我自己作證明。」現在這不就說了?這都是天然的外道。

我不知道在美國這兒,自己給自己作證明的這些人,講《六祖壇經》講到這兒時,應該怎麼樣解釋法?「威音王」這個名,言其聲音可到最遠的地方,也可以說是本地——本地的風光,就是本處。

「曰:願仁者為我證據」:玄覺禪師就說了:哦!天然外道!那麼現在請仁者給我來印證囉!

「策云」:玄策法師說。

「我言輕」:我不能給你印證,我是說了不可以立得住的人,我也不夠資格,所以說出的話,也沒有那麼重要;言輕,就是說我資格很幼稚,不是老資格,我不可以給你印證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:我自己不一定還開悟,我怎麼可以給你印證呢?

「曹溪有六祖大師」:玄策法師就對玄覺法師說,在曹溪南華寺,有第六代的祖師。

「四方雲集」:四面八方的人,都像雲彩往那兒聚集一樣。

「並是受法者」:他是傳達摩的衣缽,五祖傳授給他歷代祖師的衣缽,這是接五祖法的祖師。

「若去,則與偕行」:玄策法師又說,如果你願意去,你要是想去請六祖大師給你印證,我可以同你一起去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西方般若多罗谶。汝足下出一马驹。踏杀天下人。应在汝心。不须速说。让豁然契会。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。日臻玄奥。后往南岳大阐禅宗。敕謚大慧禅师。永嘉玄觉禅师。温州戴氏子。少习经论。精天台止观法门。因看维摩经。发明心地。偶师弟子玄策相访。与其剧谈。出言暗合诸祖。策云。仁者得法师谁。曰。我听方等经论。各有师承。后于维摩经。悟佛心宗。未有证明者。策云。威音王已前即得。威音王已后。无师自悟。尽是天然外道。曰。愿仁者为我证据。策云。我言轻。曹溪有六祖大师。四方云集。并是受法者。若去。则与偕行。」



浅译:

「西方般若多罗谶」:六祖大师说,在西方——就是印度——的般若多罗法师,预先有预言。谶,就是预言。预言什么呢?

说「汝足下出一马驹,踏杀天下人」:在你的足下,出一个马驹子。怎么叫足下?足下,就是他的弟子;弟子对师父,就像在足的下边一样。所以般若多罗法师预先说:「将来有个叫怀让的让禅师,在他的门下,出一个马驹子。」

马驹子是谁呢?就是马祖道一禅师,他是怀让禅师的弟子。怎么说马驹子踏杀天下人呢?就说他的辩才无碍,智慧广大,所有其他的法师,都说不过他,可以说是无敌于天下,令其他的人都心悦诚服,所以这叫踏杀天下人。

「应在汝心」:预言就应在你这儿。

「不须速说」:你不要很快说,慢慢等一等,等机会。

「让豁然契会」:怀让禅师听六祖这样一说,豁然间就明白了;契会,就是契合而明白。

「遂执侍左右」:于是乎,就在六祖大师的左右,给他当侍者。

「一十五载」:有十五年这么久。

「日臻玄奥」:一天比一天,就到最玄妙、奥妙的地方;就说他所悟得的道理,一天就比一天深。

「后往南岳」:以后怀让禅师就到南岳衡山;南岳,是中国湖南的衡山。

「大阐禅宗」:到那个地方,对禅宗特别地阐扬得很盛。

「敕謚大慧禅师」:他命终后,皇帝给他敕封的名号,叫「大慧禅师」。

「永嘉玄觉禅师」:永嘉,是地名,因为一般人尊重这位法师,所以就只称永嘉。玄觉,是他的名字。

「温州戴氏子」:他生在温州的永嘉县,俗家姓戴。

「少习经论」:他年纪轻的时候,研究佛经和祖师所说的论。

「精天台止观法门」:精,就是熟悉;对于天台教的止观法门,他特别有研究,特别明白,所以谓之「精」。

「因看维摩经」:他以后看《维摩经》。

「发明心地」:他自己明白心地法门。

「偶师弟子玄策相访」:他遇见六祖大师的徒弟玄策禅师;玄策禅师,是六祖大师的一个门人,来访问玄觉禅师。

「与其剧谈」:大家就互相谈论道理。

「出言暗合诸祖」:所谈论的道理,无形中,大家都好像一样似的,与过去一切祖师的道理都相合。

「策云」:玄策开始就说了。

说「仁者得法师谁」:玄策禅师一听,大家讲话道理都相同,宗旨也相同,于是乎,就以为他是自己本宗的人。就问他说:「大士你啊!你是谁传给你的法呀?谁给你证明的啊?在那儿得的法啊?」

「曰:我听方等经论」:玄觉禅师就说,我以前听方等经的时候。

「各有师承」:都是有法师给我讲,我听,这有所传承,不是我自己学习的。

「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」:以后我自己看《维摩经》,我了悟佛的心宗,了悟了佛的心。

「未有证明者」:没有大德给我印证这个道理;没有这样的人。

「策云:威音王已前即得」:玄策法师就说:喔!你是自己看《维摩经》,你明白了。可是这要是在威音王以前就可以;威音王,是第一尊佛。

「威音王已后,无师自悟,尽是天然外道」:在威音王佛以后,要是没有师父传授给你法门,也没有师父给你印证,你就说自己开悟,这都叫天然的外道,不是佛教。

所以现在有一些人,自己就说自己开悟了,自己给自己证明,说:「我知道我开悟了,我自己给我自己作证明。」现在这不就说了?这都是天然的外道。

我不知道在美国这儿,自己给自己作证明的这些人,讲《六祖坛经》讲到这儿时,应该怎么样解释法?「威音王」这个名,言其声音可到最远的地方,也可以说是本地——本地的风光,就是本处。

「曰:愿仁者为我证据」:玄觉禅师就说了:哦!天然外道!那么现在请仁者给我来印证啰!

「策云」:玄策法师说。

「我言轻」:我不能给你印证,我是说了不可以立得住的人,我也不够资格,所以说出的话,也没有那么重要;言轻,就是说我资格很幼稚,不是老资格,我不可以给你印证。换句话说,也就是:我自己不一定还开悟,我怎么可以给你印证呢?

「曹溪有六祖大师」:玄策法师就对玄觉法师说,在曹溪南华寺,有第六代的祖师。

「四方云集」:四面八方的人,都像云彩往那儿聚集一样。

「并是受法者」:他是传达摩的衣钵,五祖传授给他历代祖师的衣钵,这是接五祖法的祖师。

「若去,则与偕行」:玄策法师又说,如果你愿意去,你要是想去请六祖大师给你印证,我可以同你一起去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33#
發表於 23-12-29 04:57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26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覺遂同策來參。繞師三匝。振錫而立。師曰。夫沙門者。具三千威儀。八萬細行。大德自何方而來。生大我慢。覺曰。生死事大。無常迅速。師曰。何不體取無生。了無速乎。曰。體即無生。了本無速。師曰。如是如是。玄覺方具威儀禮拜。須臾告辭。師曰。返太速乎。曰。本自非動。豈有速耶。師曰。誰知非動。曰。仁者自生分別。師曰。汝甚得無生之意。曰。無生豈有意耶。師曰。無意誰當分別。曰。分別亦非意。師曰。善哉。少留一宿。時謂一宿覺。後著證道歌。盛行於世。謚曰無相大師。時稱為真覺焉。」



淺譯:

「覺遂同策來參」:玄覺禪師就同玄策一起來到南華寺參禮六祖。可是到了南華寺,怎麼樣啊?

「繞師三匝,振錫而立」:錫,錫杖。四十二手,不是有錫杖手?就是那個。玄覺禪師到了南華寺,他拿著錫杖,到這地方,就圍著六祖大師的座位,右繞三匝,轉了三轉,然後拿錫杖向地下這麼一頓,就站在那兒,好像發脾氣似的;振錫而立,就是在那個地方站著。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就說:「夫沙門者,具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大德自何方而來,生大我慢?」

「夫沙門者」:你做沙門的——就是出家人。

「具三千威儀」:要具足三千威儀。

三千威儀,過去一千、現在一千、未來一千,這是三千。怎麼成一千呢?就是行、住、坐、臥,各有二百五十條威儀;行有二百五十條,坐有二百五十條,臥有二百五十條,立有二百五十條。二百五十、二百五十,五百;兩個五百,這是一千。現在一千、過去一千、未來一千,這是三千威儀。

「八萬細行」:八萬細行,本來是八萬四千細行,這說八萬細行,就是最微細的地方。

「大德」:出家人稱出家人,多數叫大德,說你是最有德行的。

「自何方而來」:你從哪一個地方來的啊?

「生大我慢」:你怎麼生出來這麼大的我慢呢?意思就是你怎麼也不頂禮?

「覺曰」:玄覺就說了。

「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」:他說,為什麼我這樣子?因為生死事大啊!

生死的問題,是最要緊的、最大的問題。無常迅速,無常鬼不知道哪一天就來了,這是很快的,他將來一定會來的。意思就是:我用功的人哪,只知道要了生脫死來用功,哪有時間來行禮?就是其餘的什麼都放下了,都不管了。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說。

「何不體取無生,了無速乎」:六祖大師說,你為什麼不想法子明白無生,明瞭無常迅速的道理呢?

「曰:體即無生,了本無速」:體就是明白。玄覺禪師就說了,我若明瞭了,就無生死了!我若明瞭了,也沒有迅速了!還怕無常鬼幹什麼啊?根本就不怕了!了本無速,沒有了嘛!

「師曰:如是、如是」:六祖大師一聽他這樣講,他是明白了,是懂得這個法了,所以就給他印證,說:「是這樣!是這樣!你就這麼樣去用功,就這樣就對了。」

「玄覺方具威儀禮拜」:玄覺禪師聽六祖大師給他一印證,印證他是明白了;於是乎,這時候他就把衣服穿好,也具足威儀,向六祖大師禮拜。

「須臾告辭」:很快地他就要告辭;須臾,就是很短的時間。

「師曰:返太速乎」:六祖大師說,啊!你怎麼回去這麼快呢?在這個地方玩幾天嘛!

「曰」:玄覺大師就說了。

「本自非動」:說我本來也沒有動。

「豈有速耶」:我本來也沒有來,也沒有去,怎麼又有回去得快呢?和六祖大師來講起這個,這也叫打機鋒!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又說了。

「誰知非動」:六祖大師也就反問他,說哪一個知道不是動啊?知道不是動,知道沒有來、沒有去的是誰?

「曰:仁者自生分別」:玄覺大師就說,這是仁者自己生出來的分別心。

「師曰」:六祖大師說。

「汝甚得無生之意」:你很會說的,你說出來的話,很合無生的意思。你說得很妙,你是很聰明。

「曰:無生豈有意耶」:玄覺大師說了,既然無生,又什麼地方會有個意呢?

「師曰:無意誰當分別」:六祖大師又說,喔!你說無生沒有意,那麼哪一個有的分別呢?

「曰:分別亦非意」:玄覺大師說:這個雖然有分別,但是可不是「意」分別的。不是意分別,是什麼呢?這是妙觀察智。意思就是說,妙觀察智分別的;所以說分別不是個意。

「師曰:善哉」:六祖大師聽他講得非常透徹,非常明白無生的道理,於是乎,高興了,就說:哦!很好、很好!你講得很好的。

「少留一宿」:你在這兒不要住多,就住一宿再走,現在不要走。

「時謂一宿覺」:當時在佛教裏,有一個口號,叫「一宿覺」,住一晚間,就開悟了。

「後著證道歌」:永嘉大師,就是玄覺禪師,以後作了一篇〈證道歌〉。

「盛行於世」:流傳到世間。〈證道歌〉,你們都知道「君不見,絕學無為閒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;無明實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」他的道理,說得很妙的。

「謚曰無相大師,時稱為真覺焉」:他圓寂後,皇帝賜給他的謚號叫無相大師,又當時的一般人,稱他為真覺禪師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觉遂同策来参。绕师三匝。振锡而立。师曰。夫沙门者。具三千威仪。八万细行。大德自何方而来。生大我慢。觉曰。生死事大。无常迅速。师曰。何不体取无生。了无速乎。曰。体即无生。了本无速。师曰。如是如是。玄觉方具威仪礼拜。须臾告辞。师曰。返太速乎。曰。本自非动。岂有速耶。师曰。谁知非动。曰。仁者自生分别。师曰。汝甚得无生之意。曰。无生岂有意耶。师曰。无意谁当分别。曰。分别亦非意。师曰。善哉。少留一宿。时谓一宿觉。后着证道歌。盛行于世。谥曰无相大师。时称为真觉焉。」



浅译:

「觉遂同策来参」:玄觉禅师就同玄策一起来到南华寺参礼六祖。可是到了南华寺,怎么样啊?

「绕师三匝,振锡而立」:锡,锡杖。四十二手,不是有锡杖手?就是那个。玄觉禅师到了南华寺,他拿着锡杖,到这地方,就围着六祖大师的座位,右绕三匝,转了三转,然后拿锡杖向地下这么一顿,就站在那儿,好像发脾气似的;振锡而立,就是在那个地方站着。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就说:「夫沙门者,具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,大德自何方而来,生大我慢?」

「夫沙门者」:你做沙门的——就是出家人。

「具三千威仪」:要具足三千威仪。

三千威仪,过去一千、现在一千、未来一千,这是三千。怎么成一千呢?就是行、住、坐、卧,各有二百五十条威仪;行有二百五十条,坐有二百五十条,卧有二百五十条,立有二百五十条。二百五十、二百五十,五百;两个五百,这是一千。现在一千、过去一千、未来一千,这是三千威仪。

「八万细行」:八万细行,本来是八万四千细行,这说八万细行,就是最微细的地方。

「大德」:出家人称出家人,多数叫大德,说你是最有德行的。

「自何方而来」:你从哪一个地方来的啊?

「生大我慢」:你怎么生出来这么大的我慢呢?意思就是你怎么也不顶礼?

「觉曰」:玄觉就说了。

「生死事大,无常迅速」:他说,为什么我这样子?因为生死事大啊!

生死的问题,是最要紧的、最大的问题。无常迅速,无常鬼不知道哪一天就来了,这是很快的,他将来一定会来的。意思就是:我用功的人哪,只知道要了生脱死来用功,哪有时间来行礼?就是其余的什么都放下了,都不管了。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说。

「何不体取无生,了无速乎」:六祖大师说,你为什么不想法子明白无生,明了无常迅速的道理呢?

「曰:体即无生,了本无速」:体就是明白。玄觉禅师就说了,我若明了了,就无生死了!我若明了了,也没有迅速了!还怕无常鬼干什么啊?根本就不怕了!了本无速,没有了嘛!

「师曰:如是、如是」:六祖大师一听他这样讲,他是明白了,是懂得这个法了,所以就给他印证,说:「是这样!是这样!你就这么样去用功,就这样就对了。」

「玄觉方具威仪礼拜」:玄觉禅师听六祖大师给他一印证,印证他是明白了;于是乎,这时候他就把衣服穿好,也具足威仪,向六祖大师礼拜。

「须臾告辞」:很快地他就要告辞;须臾,就是很短的时间。

「师曰:返太速乎」:六祖大师说,啊!你怎么回去这么快呢?在这个地方玩几天嘛!

「曰」:玄觉大师就说了。

「本自非动」:说我本来也没有动。

「岂有速耶」:我本来也没有来,也没有去,怎么又有回去得快呢?和六祖大师来讲起这个,这也叫打机锋!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又说了。

「谁知非动」:六祖大师也就反问他,说哪一个知道不是动啊?知道不是动,知道没有来、没有去的是谁?

「曰:仁者自生分别」:玄觉大师就说,这是仁者自己生出来的分别心。

「师曰」:六祖大师说。

「汝甚得无生之意」:你很会说的,你说出来的话,很合无生的意思。你说得很妙,你是很聪明。

「曰:无生岂有意耶」:玄觉大师说了,既然无生,又什么地方会有个意呢?

「师曰:无意谁当分别」:六祖大师又说,喔!你说无生没有意,那么哪一个有的分别呢?

「曰:分别亦非意」:玄觉大师说:这个虽然有分别,但是可不是「意」分别的。不是意分别,是什么呢?这是妙观察智。意思就是说,妙观察智分别的;所以说分别不是个意。

「师曰:善哉」:六祖大师听他讲得非常透彻,非常明白无生的道理,于是乎,高兴了,就说:哦!很好、很好!你讲得很好的。

「少留一宿」:你在这儿不要住多,就住一宿再走,现在不要走。

「时谓一宿觉」:当时在佛教里,有一个口号,叫「一宿觉」,住一晚间,就开悟了。

「后着证道歌」:永嘉大师,就是玄觉禅师,以后作了一篇〈证道歌〉。

「盛行于世」:流传到世间。〈证道歌〉,你们都知道「君不见,绝学无为闲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;无明实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」他的道理,说得很妙的。

「谥曰无相大师,时称为真觉焉」:他圆寂后,皇帝赐给他的谥号叫无相大师,又当时的一般人,称他为真觉禅师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34#
發表於 23-12-29 04:59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27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禪者智隍。初參五祖。自謂已得正受。庵居長坐。積二十年。師弟子玄策。遊方至河朔。聞隍之名。造庵問云。汝在此作甚麼。隍曰。入定。策云。汝云入定。為有心入耶。為無心入耶。若無心入者。一切無情草木瓦石。應合得定。若有心入者。一切有情含識之流。亦應得定。隍曰。我正入定時。不見有有無之心。策曰。不見有有無之心。即是常定。何有出入。若有出入。即非大定。隍無對。良久。問曰。師嗣誰耶。策云。我師曹溪六祖。隍云。六祖以何為禪定。策云。我師所說。妙湛圓寂。體用如如。五陰本空。六塵非有。不出不入。不定不亂。禪性無住。離住禪寂。禪性無生。離生禪想。心如虛空。亦無虛空之量。」



淺譯:

「禪者智隍」:什麼叫禪者呢?就是修禪宗的出家人;他的名字叫智隍。

「初參五祖」:參學,就是尋師訪道、參訪善知識。古來在中國,出家人都要訪尋善知識,找哪一個是真正明眼的善知識,要去參拜,跟著他學習。他最初去參學的時候,是去參訪五祖弘忍大師。

「自謂已得正受」:他自己就說他已經得到正定,真正的道理。

「庵居長坐」:他住一個茅庵。庵,就是茅庵,怎麼叫茅庵呢?就是用草造的,只能避風雨而已,看是很不好看的。長坐,他是長坐不臥的,白天也是坐,晚間也是坐。

「積二十年」:長坐二十年。

「師弟子玄策」:六祖大師的弟子玄策,玄策大約是各處去給六祖大師做宣傳的,到處去遊說,對其他的法師講:「六祖大師,是真正傳授佛教衣缽的傳人。」他各處去給他師父做宣傳。

「遊方至河朔」:他各處去遊走參方,到了河朔,就是河北。

「聞隍之名」:聽見智隍法師的名字。智隍法師因為住茅庵,長坐不臥二十多年,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個修道的人,所以很有名望的。

「造庵問云」:於是乎,玄策法師到他的茅庵裏,就問他來了。

「汝在此作甚麼」:玄策法師本來知道他是長坐不臥,是個修道的人,到那兒就故意問他,說:「你在這個地方幹什麼呢?」

「隍曰:入定」:智隍禪者就說:「你問我幹什麼?我在這入定了嘛!」

「策云」:玄策法師又說了。

「汝云入定,為有心入耶,為無心入耶」:你說你入定,是你心裏有一個念,想要入定啊?還是沒有一個心念,說我要入定?你有沒有這個意思呀?

「若無心入者」:你若說你沒有心入定。

「一切無情草木瓦石,應合得定」:你要是沒有心,你就入定了;這所有的無情,就是沒有知覺性的、沒有氣血的,好像草、木頭或瓦石等,都應該得到入定這種境界。

「若有心入者」:你若說你不是無心入,你是有心入定,你有這個入定的心。

「一切有情」:所有的一切有情。

「含識之流」:所有有氣血的、有情感的,這一切的生物、一切的眾生之流。

「亦應得定」:他們完全都應該得定;所有的人,都應該得到定。為什麼呢?你有心入,他們也都是有心嘛!他們也都是有情嘛!他們都應該得定。

「隍曰」:智隍禪者聽見玄策法師這樣問他,他就說了。

「我正入定時」:我告訴你呀,我正在入定的時候。

「不見有有無之心」:我不見到我自己有有無之心,或者有心入定,或者無心入定,我都沒有了,這個時候,我都空了。

「策曰」:玄策又說了。

「不見有有無之心」:你既然不見有有無之心。

「即是常定」:這就是常常在定裏了。

「何有出入」:照著你所說,不見有有無之心,這是個常定;常定沒有一個出入,你怎麼又弄出一個出入來了?你是怎麼搞的啊?

「若有出入」:你既然有出入。

「即非大定」:這就不是個大定,不是真正的定,也就不是佛祖所說的定。

「隍無對」:智隍一聽,這怎麼辦啊?他說也不可以出,也不可以入,那我現在有出入,這怎麼弄的?哈!他自己沒有話講,沒有口開。

「良久」:想了很久,自己所說的,的確是沒有道理;人家所說的道理,智慧比他高。想了很久,想要和他辯駁,可是沒有話講,找不出道理來和他辯論。

所以「問曰」:就問他。

「師嗣誰耶」:說你的師父是誰啊?他不問旁的,他就問:你現在這樣講,辯才無礙,這樣聰明,那你的師父是誰?你的師父,當然比你更聰明、更會講了。所以就問,你接受誰的法?嗣,就是嗣法,誰傳授給你的法?

「策云」:玄策法師就說。

「我師曹溪六祖」:我的師父是誰啊?是曹溪南華寺的方丈和尚六祖大師。

「隍云:六祖以何為禪定」:他就問,六祖以什麼為禪定呢?

「策云」:玄策法師就說。

「我師所說」:我的師父六祖大師說的。

「妙湛圓寂,體用如如」:他說本性是妙湛圓寂而不動的。體用如如,就是它的體和用,都是如如不動,了了常明的。

「五陰本空」:他說色,受、想、行、識這五蘊,本來是空的。

「六塵非有」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這六種塵的境界,本來是沒有的,也是空的。

「不出不入」:定,也不要出,也不要入。

「不定不亂」:也沒有一個定,也沒有一個亂。你明白本體的妙用。

「禪性無住」:禪的性質,也沒有一個住,也沒有一個離住。

「離住禪寂」:它是離開這種執著的寂滅,離開死板的這種禪。

「禪性無生」:禪的自性也無生。

「離生禪想」:你離開這種生禪定的想:「我坐這兒生出禪定來。」

「心如虛空」:自性心,就像虛空似的。

「亦無虛空之量」:也沒有虛空這種的思想。這個「量」,就是沒有「虛空」那個思想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禅者智隍。初参五祖。自谓已得正受。庵居长坐。积二十年。师弟子玄策。游方至河朔。闻隍之名。造庵问云。汝在此作甚么。隍曰。入定。策云。汝云入定。为有心入耶。为无心入耶。若无心入者。一切无情草木瓦石。应合得定。若有心入者。一切有情含识之流。亦应得定。隍曰。我正入定时。不见有有无之心。策曰。不见有有无之心。即是常定。何有出入。若有出入。即非大定。隍无对。良久。问曰。师嗣谁耶。策云。我师曹溪六祖。隍云。六祖以何为禅定。策云。我师所说。妙湛圆寂。体用如如。五阴本空。六尘非有。不出不入。不定不乱。禅性无住。离住禅寂。禅性无生。离生禅想。心如虚空。亦无虚空之量。」



浅译:

「禅者智隍」:什么叫禅者呢?就是修禅宗的出家人;他的名字叫智隍。

「初参五祖」:参学,就是寻师访道、参访善知识。古来在中国,出家人都要访寻善知识,找哪一个是真正明眼的善知识,要去参拜,跟着他学习。他最初去参学的时候,是去参访五祖弘忍大师。

「自谓已得正受」:他自己就说他已经得到正定,真正的道理。

「庵居长坐」:他住一个茅庵。庵,就是茅庵,怎么叫茅庵呢?就是用草造的,只能避风雨而已,看是很不好看的。长坐,他是长坐不卧的,白天也是坐,晚间也是坐。

「积二十年」:长坐二十年。

「师弟子玄策」:六祖大师的弟子玄策,玄策大约是各处去给六祖大师做宣传的,到处去游说,对其他的法师讲:「六祖大师,是真正传授佛教衣钵的传人。」他各处去给他师父做宣传。

「游方至河朔」:他各处去游走参方,到了河朔,就是河北。

「闻隍之名」:听见智隍法师的名字。智隍法师因为住茅庵,长坐不卧二十多年,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修道的人,所以很有名望的。

「造庵问云」:于是乎,玄策法师到他的茅庵里,就问他来了。

「汝在此作甚么」:玄策法师本来知道他是长坐不卧,是个修道的人,到那儿就故意问他,说:「你在这个地方干什么呢?」

「隍曰:入定」:智隍禅者就说:「你问我干什么?我在这入定了嘛!」

「策云」:玄策法师又说了。

「汝云入定,为有心入耶,为无心入耶」:你说你入定,是你心里有一个念,想要入定啊?还是没有一个心念,说我要入定?你有没有这个意思呀?

「若无心入者」:你若说你没有心入定。

「一切无情草木瓦石,应合得定」:你要是没有心,你就入定了;这所有的无情,就是没有知觉性的、没有气血的,好像草、木头或瓦石等,都应该得到入定这种境界。

「若有心入者」:你若说你不是无心入,你是有心入定,你有这个入定的心。

「一切有情」:所有的一切有情。

「含识之流」:所有有气血的、有情感的,这一切的生物、一切的众生之流。

「亦应得定」:他们完全都应该得定;所有的人,都应该得到定。为什么呢?你有心入,他们也都是有心嘛!他们也都是有情嘛!他们都应该得定。

「隍曰」:智隍禅者听见玄策法师这样问他,他就说了。

「我正入定时」:我告诉你呀,我正在入定的时候。

「不见有有无之心」:我不见到我自己有有无之心,或者有心入定,或者无心入定,我都没有了,这个时候,我都空了。

「策曰」:玄策又说了。

「不见有有无之心」:你既然不见有有无之心。

「即是常定」:这就是常常在定里了。

「何有出入」:照着你所说,不见有有无之心,这是个常定;常定没有一个出入,你怎么又弄出一个出入来了?你是怎么搞的啊?

「若有出入」:你既然有出入。

「即非大定」:这就不是个大定,不是真正的定,也就不是佛祖所说的定。

「隍无对」:智隍一听,这怎么办啊?他说也不可以出,也不可以入,那我现在有出入,这怎么弄的?哈!他自己没有话讲,没有口开。

「良久」:想了很久,自己所说的,的确是没有道理;人家所说的道理,智慧比他高。想了很久,想要和他辩驳,可是没有话讲,找不出道理来和他辩论。

所以「问曰」:就问他。

「师嗣谁耶」:说你的师父是谁啊?他不问旁的,他就问:你现在这样讲,辩才无碍,这样聪明,那你的师父是谁?你的师父,当然比你更聪明、更会讲了。所以就问,你接受谁的法?嗣,就是嗣法,谁传授给你的法?

「策云」:玄策法师就说。

「我师曹溪六祖」:我的师父是谁啊?是曹溪南华寺的方丈和尚六祖大师。

「隍云:六祖以何为禅定」:他就问,六祖以什么为禅定呢?

「策云」:玄策法师就说。

「我师所说」:我的师父六祖大师说的。

「妙湛圆寂,体用如如」:他说本性是妙湛圆寂而不动的。体用如如,就是它的体和用,都是如如不动,了了常明的。

「五阴本空」:他说色,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五蕴,本来是空的。

「六尘非有」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这六种尘的境界,本来是没有的,也是空的。

「不出不入」:定,也不要出,也不要入。

「不定不乱」:也没有一个定,也没有一个乱。你明白本体的妙用。

「禅性无住」:禅的性质,也没有一个住,也没有一个离住。

「离住禅寂」:它是离开这种执着的寂灭,离开死板的这种禅。

「禅性无生」:禅的自性也无生。

「离生禅想」:你离开这种生禅定的想:「我坐这儿生出禅定来。」

「心如虚空」:自性心,就像虚空似的。

「亦无虚空之量」:也没有虚空这种的思想。这个「量」,就是没有「虚空」那个思想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
Rank: 1

UID
4817932 
帖子
235 
積分
Good
0  
註冊時間
23-11-18 
在線時間
10 小時 
135#
發表於 23-12-29 05:02 PM |只看該作者
《六祖法寶壇經》〈機緣品第七〉淺釋28





六祖法寶壇經淺釋

蔡師兄: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,大家要勤加薰習,必有所獲。汝得人身不修道,如入寶山空手歸。

《金剛經》指示目標,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》為施行細則,日讀兩品,時時內省,配合實踐,日久功深。

●淺釋文章彙整:https:// mouniassn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244229

●《六祖法寶壇經》淺釋完整版:http:// www 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SixthPat/contents.htm

〈機緣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隍聞是說。徑來謁師。師問云。仁者何來。隍具述前緣。師云。誠如所言。汝但心如虛空。不著空見。應用無礙。動靜無心。凡聖情忘。能所俱泯。性相如如。無不定時也。隍於是大悟。二十年所得心。都無影響。其夜。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。隍禪師今日得道。隍後禮辭。復歸河北。開化四眾。」



淺譯:

「隍聞是說」:智隍聽到玄策法師說的道理,就說:「哦!這樣子啊!這樣子我也去見見你師父,你師父的法門,說得是很妙的。」

於是乎,「徑來謁師」:就跟著玄策來見六祖大師。

「師問云」:師問智隍禪者。

「仁者何來」:說仁者你從哪裏來啊?

「隍具述前緣」:智隍法師就說出來前面的經過,就是和玄策互相問答的道理。

「師云」:六祖大師又說了。

「誠如所言」:對了!就像你所說的這種話。

「汝但心如虛空,不著空見」:你但自存心好像虛空似的,可是也不著空見,不要還有一個虛空的見在你心裏存在著。

「應用無礙」:你能這樣子,這就是應用無礙。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。事情來了,你就應酬;事情去了,就無礙了。

「動靜無心」:你走也無心,坐也無心,行、住、坐、臥,都沒有心。

「凡聖情忘」:也不要想,哦!我是凡夫,也不要想,我是聖人;你把情感忘了。

「能所俱泯」:俱泯,就是泯亡,沒有了。也沒有一個能見,也沒有一個所見;也沒有一個能空,也沒有一個所空。你要知道你見明之時,見不是明;見暗之時,見不是暗;見空之時,見不是空;見塞之時,見不是塞;你見有之時,見不是有;見無之時,見不是無。

所以在《楞嚴經》上說:「見猶離見」,你見也要離開這個見;「見不可及」,也不應該存著有見的心。能所俱泯,能見也空,所見也空。你若存一個「能見」的心,你能見;「所見」,所見的虛空;那你還有知見的存在呢!

「性相如如」:性也如如,相也如如。

「無不定時也」:這個樣子,你說哪個時候是定?哪個時候是不定?無時不是,沒有不定的時候。

「其夜,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」:這是在廣東,但是在智隍住的那個地方,就是離北京不太遠的河北;就在這天晚間,一般念書的人、作官的人,和一些老百姓,這所有的人,就是智隍的信徒、護法,或是他的皈依弟子之類的,大家都聽空中有一種聲音,說什麼呢?

說「隍禪師今日得道」:隍禪師今天才得道,你們各位要知道,就是這一天。得道,也就是開悟。

「隍後禮辭,復歸河北,開化四眾」:以後,智隍禪師向六祖頂禮,回到河北,到那兒教化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這四眾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



六祖法宝坛经浅释

〈机缘品第七〉

原文:

「隍闻是说。径来谒师。师问云。仁者何来。隍具述前缘。师云。诚如所言。汝但心如虚空。不着空见。应用无碍。动静无心。凡圣情忘。能所俱泯。性相如如。无不定时也。隍于是大悟。二十年所得心。都无影响。其夜。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。隍禅师今日得道。隍后礼辞。复归河北。开化四众。」



浅译:

「隍闻是说」:智隍听到玄策法师说的道理,就说:「哦!这样子啊!这样子我也去见见你师父,你师父的法门,说得是很妙的。」

于是乎,「径来谒师」:就跟着玄策来见六祖大师。

「师问云」:师问智隍禅者。

「仁者何来」:说仁者你从哪里来啊?

「隍具述前缘」:智隍法师就说出来前面的经过,就是和玄策互相问答的道理。

「师云」:六祖大师又说了。

「诚如所言」:对了!就像你所说的这种话。

「汝但心如虚空,不着空见」:你但自存心好像虚空似的,可是也不着空见,不要还有一个虚空的见在你心里存在着。

「应用无碍」:你能这样子,这就是应用无碍。事来则应,事去则静。事情来了,你就应酬;事情去了,就无碍了。

「动静无心」:你走也无心,坐也无心,行、住、坐、卧,都没有心。

「凡圣情忘」:也不要想,哦!我是凡夫,也不要想,我是圣人;你把情感忘了。

「能所俱泯」:俱泯,就是泯亡,没有了。也没有一个能见,也没有一个所见;也没有一个能空,也没有一个所空。你要知道你见明之时,见不是明;见暗之时,见不是暗;见空之时,见不是空;见塞之时,见不是塞;你见有之时,见不是有;见无之时,见不是无。

所以在《楞严经》上说:「见犹离见」,你见也要离开这个见;「见不可及」,也不应该存着有见的心。能所俱泯,能见也空,所见也空。你若存一个「能见」的心,你能见;「所见」,所见的虚空;那你还有知见的存在呢!

「性相如如」:性也如如,相也如如。

「无不定时也」:这个样子,你说哪个时候是定?哪个时候是不定?无时不是,没有不定的时候。

「其夜,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」:这是在广东,但是在智隍住的那个地方,就是离北京不太远的河北;就在这天晚间,一般念书的人、作官的人,和一些老百姓,这所有的人,就是智隍的信徒、护法,或是他的皈依弟子之类的,大家都听空中有一种声音,说什么呢?

说「隍禅师今日得道」:隍禅师今天才得道,你们各位要知道,就是这一天。得道,也就是开悟。

「隍后礼辞,复归河北,开化四众」:以后,智隍禅师向六祖顶礼,回到河北,到那儿教化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这四众。

以上摘自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》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
‹ 上一主題|下一主題
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免費註冊

聯絡我們|Archiver| 2000FUN論壇

SERVER: 2 GMT+8, 24-5-3 01:44 AM , Processed in 0.029467 second(s), 12 queries , Gzip On.

Sponsor:迷你倉 , 網頁寄存

Powered by Discuz! X1.5.1

© 2001-2010 Comsenz Inc.